
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現代社會對大學生應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立足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突出培養創新型人才,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深化教育改革,并提高教育質量。在這一號召下,國內各高校也嘗試突破以往對大學生的培養偏重于理論知識傳授的模式,提出了對高素質實踐人才的更高的培養要求。如北京大學當前人才培養的總目標是為國家和民族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武漢大學則樹立了更為重視實踐教學,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教育理念;暨南大學在“十一五”建設發展規劃中大力推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提升綜合素質的目標。
會計作為一門實踐性和綜合性的學科,更需要具備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財政部在《會計行業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要加大應用型高層次會計人才培養,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應用型會計人才的需求。但對比國外大學對會計實踐人才的培養措施,目前我國各高校仍是基于傳統、固化的實踐化培養模式,無法滿足現代社會對大學生具備實踐創新能力的需要。因此,如何實現國際化會計本科實踐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
一、我國高校國際化會計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現狀
對于大學生應具備的實踐能力,我國學者有不少界定。就專業實踐能力而言,其中比較權威的看法認為專業實踐能力應包括專業知識能力、專業業務能力、專業經驗能力、專業態度能力、專業創新能力、專業道德能力等。從這個范疇來看,目前國內高校的本科會計實踐人才培養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有:
(一)實踐培養體系構成不完整 高校會計教育的實踐培養內容主要集中于會計理論知識的傳授和會計業務分錄的講解,而對于會計的專業經驗、專業態度、專業創新和專業道德等則較少涉及,造成了長期以來學校與學生普遍重專業理論,輕實踐應用的現象。據筆者對高校會計專業本科生的調查,有64.3%的學生認為目前高等會計教育的實踐培養體系不太完整,78.6%的學生認為會計實踐培養形式較少且手段單一,57.1%的學生認為高校對會計實踐能力培養的欠缺是由培養方式不足造成的。
(二)實踐培養環節缺乏系統性 當前高校的會計實踐培養方式大多處于較初級的水平,尚未形成系統、全面的發展模式。以本科生畢業實習為例,只有少數學校制定了連貫性的培養計劃,即包括實習前實務培訓、實習中跟進調整、實習后反饋及銜接等一系列的培養措施。根據筆者對會計本科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55.3%的學生表示我國高校對會計實踐人才的培養不太系統全面,64.3%的學生認為我國會計實踐教育發展緩慢。
(三)實踐內容無法滿足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目標 我國高校對國際化會計實踐能力的培養手段較單一,主要形式為會計專業學生參與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實習等,但“僧多粥少”等客觀環境條件的限制,導致其實際應用性不廣泛。根據筆者的調查,將近80%的會計專業學生反映學校并沒有實質上的國際化實踐能力的培養手段,這一調查結果表明當前的培養體系已經無法滿足全球化經濟對國際化會計人才的迫切需要。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國高校對會計人才的實踐能力培養還是基于傳統、固化的模式,遠不能滿足社會對具備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會計人才的要求。且其自身的局限性使得高校教育對實踐化會計人才的培養一直停滯不前,要打破這種局面,必須尋找新的方式。
二、國際上會計實踐人才培養的先進模式
20世紀以來,隨著歐美各國進入工業化和現代化時期,產業界對會計應用型人才的要求愈加迫切,高等會計教育實踐化也逐漸成為世界各國高校之間的共識。就會計實踐教育培養模式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以及培育方式的創新性和應用性來看,以美國、英國的高校最優。鑒于此,筆者以目前在國際上廣泛應用和開展的CIMA實踐為例,探討其應用的可行性。
(一)CIMA 簡介 CIMA,全稱為CIMA商業精英國際挑戰賽,由英國特許管理會計師公會主辦,每年在全球包括英國、斯里蘭卡、印度、馬來西亞、愛爾蘭、南非以及中國等國家開展。CIMA實踐旨在幫助學生通過分析和評估商業報告,了解和認知真實的商業環境,嘗試選擇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最佳方案,并運用管理會計的理念來發現自身的商業潛能,同時提高商業意識、分析技能、溝通技能、演講技能和團隊合作能力。
(二)CIMA的優勢 與傳統的實踐方式相比,CIMA有四大優勢:第一,能夠鞏固并提高會計專業知識和會計業務能力。CIMA是基于真實的行業環境和企業現狀,要求實踐者能夠融會貫通地運用經濟管理學科體系的各類知識,與社會對具有高素質的復合型會計人才需求相一致。第二,幫助提高會計專業創新能力。CIMA跳出了以往課本學習中只有唯一標準答案的固化培養模式,能夠滿足會計專業學生的活躍思維和不斷創新進取的要求,為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創造了環境和條件。第三,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會計專業態度等其他實踐能力。CIMA以團隊為基礎,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需要每位實踐者具備會計工作的抗壓能力,并豐富了會計業務的應對經驗。第四,對學生掌握當今社會需要的綜合素質有一定的提高作用。CIMA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查閱會計外文文獻等所需要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對學生掌握當今社會需要的“軟技能”的提高幫助巨大,對綜合能力的培養也有顯著成效。
此外,與我國現有的國際化會計人才的實踐培養模式相比,CIMA提供實踐者與企業的高管面對面交流和實習推薦的機會,不但為名企、高校、學生搭建了一個合作的平臺,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延續性的培養模式,彌補了我國傳統實踐培養體系對會計專業實踐能力培養不全面、不系統等的缺陷,而且更好地幫助學生成為具備綜合素質的國際化會計人才。
三、本科生參加CIMA實踐實證調研分析
為了切實了解參加CIMA對會計本科學生的國際化實踐能力的培養效果,筆者以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了實證調查。
(一)樣本來源 調查樣本為60名來自會計專業的CIMA實踐者。本次問卷共發放60份,回收55份,回收率91.7%,其中有效問卷54份,有效率98.2%。調查項目圍繞CIMA是否提高實踐者的專業知識能力、專業工作能力、專業態度能力、專業經驗能力、專業道德能力、專業創新能力、國際化視野,以及CIMA實踐的必要性、可行性、與傳統實踐模式的對比等方面展開。
(二)調查結果分析 問卷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根據調查結果可以發現,CIMA對會計實踐能力的培養比較全面。從具體的專業實踐能力分類來看,CIMA對專業知識能力、專業態度能力和專業創新能力的提高較多,實踐者認為提高很大和較大之和都占到了80%以上。專業工作能力、專業經驗能力和專業道德能力的提高程度相對較少,但這一比例也超過了40%。總體而言,CIMA對實踐者的專業實踐能力的提高幫助較大,也對會計專業學生的國際化視野起到了一定的培養作用,且與傳統的實踐培養方式相比,CIMA對本科生會計實踐能力的培養更加靈活、更加綜合,學生也更有興趣參加。在參與者看來,CIMA模式在會計實踐人才培養中也有較大應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根據上述分析得出,CIMA實踐確實實現了其開展的初衷,即幫助會計專業學生提高了各種綜合的專業實踐能力,培養了具有專業能力、國際化思維的具有實踐技能的創新人才。
四、會計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改進策略
根據CIMA實證調查結果的分析,筆者針對我國高校傳統會計實踐模式的不足,提出以下改進意見:
(一)增加國際項目和交流機會 學校應鼓勵學生參與國際性的會計實踐項目,并增加與國外會計人才的交流機會。全球化經濟的日益加深對會計專業本科生具有國際性視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內高校也必將提高國際化會計人才的培養水平。筆者建議,高校可以通過支持學生參加CIMA等國際性實踐項目,并增加會計專業本科生參加海外實習、海外交流等活動的機會,以此來促進會計類本科生的國際化實踐能力的不斷提高。
(二)豐富會計實踐人才的培養手段 高校應制定相關實踐政策逐步豐富會計實踐人才的培養措施,并鼓勵學生進行實踐訓練。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建立系統性的會計實踐培養方案:(1)加設2至3個“創新學分”,作為會計專業學生的實踐必修課程;(2)實行實踐導師制,給會計本科生提供傳道授業解惑的渠道;(3)聘請有會計實務經驗的人士作為客座教授,豐富學生對企業實際運營情況的了解;(4)建立會計實驗室,便于學生進行案例討論、模擬決策等;(5)提供學生參觀企業,認識會計行業生存現狀的機會并樹立企業運作的整體觀念。
(三)加強校企合作,構建完整體系的會計實踐能力培養模式 為了適應會計應用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加,國內高校必須更加重視會計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借鑒CIMA實踐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建議高校可以與我國大中型企業,特別是具有國際化背景的企業共同搭建會計實踐人才的培養平臺,借助企業的國際商業化運營優勢,從會計專業知識、經驗、態度、道德等全方位加強國際培養,不但能夠幫助學校更好地培養具有高素質實踐能力的國際化會計人才,同時有助于向企業輸送更優質的復合型人才,取得“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