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式記賬誕生于15世紀的意大利,這是財務列報的基礎,復式記賬的產生之后, 財務列報才逐漸的發展起來,可以說財務列報就是產生于15世紀,與復式記賬是同時 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英國和美國的會計學者在傳統的決算表基礎上,發展了現代會計財務報表,對會計 財務報表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英國對資產負債表早在19世紀中期就進行了一系 列的改革,不再是對過去賬戶余額進行簡單的羅列,而是對賬戶分析后的重新處理,確 立了“財產=資本”和“資產一負債二純資本”的會計等式,從而形成了英國式的資產負 債表。
1859年,美國學者托馬斯·瓊斯將“收益表”從資產負債表中分離出來,打破了過去長期以資產負債表為唯一報表的局面,使其成為一份獨立的報表。從19世紀中葉 至20世紀中葉,由資產負債表和收益表組合而成的兩表體系就構成了西方發達國家的 會計報表列報,雖然在結構和內容上還有差異,但是從總體來看還是比較成熟、健全的。
1971年,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APB)發表了第19號意見書,建議將“資金來源和 運用表”更名為“財務狀況變動表”并將它列為對外正式公布的基本財務報表。但由于 該意見書并沒有明確財務狀況變動表以何種“基礎”進行編制,因而使該表缺乏嚴謹的內容。隨著人們對現金流動信息的日益重視,FASB于1987年11月發布了第95號《財務會計準則公告》,使現金流量表成為正式對外公布的基本財務報表,公告指出1988年 7月15日以后的年度報表,必須以“現金流量表”(statement of cash flow)取代會計原則委員會第19號意見書所規定的“財務狀況變動表”。與之對應的還有IASB于1989 年發布的第7號國際會計準則《現金流量表》。1991年,英國也頒布了《財務報告準則 —現金流量表》,并于1996年進行了修訂。
這樣,以資產負債表、收益表和現金流量表為主體的三表式財務報表體系的形成, 構成了對外提供的財務報表的主要內容。
財務報表在之后的時間里經歷了其自身的發展和經濟社會的檢驗,也有很多局部的 修改和完善,而最近的一次關于財務列報較大的事件就是在2008年10月,工ASB與FASB聯 合發布上網《財務報表列報的初步觀點》的討論稿,提出了分類列報的新觀點,即對 經濟活動進行分類列報,分為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進行分別列報,并提出了 三個目標即一致性、分解性以及流動性和財務彈性的具體目標。這次《討論稿》是對以往報表的顛覆和改革,引起了國際上的廣泛研究。
2010年7月,IASB和FASB又聯合發布了《財務報表列報》(征求意見稿),聯合項目 又取得了重要進展。與初步意見的《討論稿》相比,主要內容和變化有,刪除了流動性 和財務彈性,并將內在一致性和項目分解性作為了財務報表列報的核心原則,將財務報 表列報的目標建議為一貫性和可比性;FASB和IASB決定不再運用基于管理層意圖的分類 方法來描述分類過程,而是根據資產、負債的功能進行分類,這就減少了職業判斷的運 用,對籌資區塊和投資活動也進行了更明確地定義,提高了分類一致性。這些變化都是反映了FASB和IASB截至2010年4月的聯合會議所累積達成的嘗試性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