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是以追逐高額利潤回報為目的的,哪里有利可圖、獲取的利潤大,資本 就流向哪里.因此,不同國家的資本到其他國家進行直接投資也就成了區際資本 流動的重要形式.
國外直接投資(cFDn不僅是對東道國的資本補充,而且金融資本的移動還伴隨 著無形資產的轉移.FDI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首先表現為對建設資金不足的 補充,從直接投資中利用外資的角度看,利用外資的水平直接影響著區域經濟發 展的格局.其次,外資流入的一部分是實物折價,還有一部分完全以外幣形式保 留,從國外進行購買,這兩部分都不會對人民幣資金流動造成太大影響.但是在 實際利用外商投資的過程中,東道國相應的配套資金,會導致資金的配置變化, 外資在東道國采購的部分和外資企業生產后利潤的回流會引起大量的資金流動. 再者,對于發達地區,由于其優越的融資環境,具備了更多的商機或有利可圖的 投資場所,直接投資引起的資本區際流動而流入發達地區的資本更多.圖 4.5是 1980年到2009年期間我國三大區域省份平均實際利用外資的情況,表4.6為我 國歷年三大區域省份平均實際利用外資比例.
1. 80年代實際利用外商投資情況
自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各省份平均的實際利用外資 無論是數量還是比例都遠遠要超出中西部地區省份很多.改革前十年,從數量上 來看,東部平均達%64.53萬美元,東部省份的增量也較大,1980年僅為3241 萬美元,到1989年的時候已多達25707.08萬美元;此期間中西部平均數分別只 有2607.58萬美元和1122.78萬美元,而最高時也僅為5259.13萬美元和3142.90 萬美元,特別是西部地區省份更是遠低于東部省份,最高時也還未能達到東部地 區10年前的水平. 在比例上,東中西省份實際利用外資從1983年(缺少中部地區1980-1982年 數據)的77.30:14.65: 8.04演變到了1989年的77.08: 15.77: 7.15,這7年的平均為: 77.14: 15.45:7.41.初期三大區域實際利用外資的比例變動不大,維持在一個穩定 水平。東部地區由于地域和政策的優勢,在引進外資方面一直保持著絕對的領先; 而中西部引進的外資卻始終停留在一個較低的水平,這兩個區域合起來所占的比 例也不及東部的一半.
2.90年代實際利用外商投資情況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推進,各地經濟迅速發展,對資本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此時國外資本便順勢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重要的資本來源.各地紛紛出臺各項有利 措施,積極引進國外資本,特別是1992年以后,我國利用外資水平直上新臺階. 東部地區實際利用外資從1991年的36831.71萬美元升到了1992年的95895.65 萬美元,再到1993年時已高達203650.00萬美元;1999年增長到了349348.18 萬美元.但中西部地區的增長卻遠不及東部地區迅速,到1999年兩區域也僅分 別為:58389.25萬美元和20295.92萬美元. 從比例上看,這10年期間三大區域實際利用外資占全國的比例更加懸殊, 東部地區90-99年平均78.91,而中西部僅為14.82%和6.27%.其中,1999年 東部地區比重高達81.62%,而中西部兩地合計卻20%都不到!顯然,外商直接 投資在地區間的巨大差異是導致我國三大區域間資金形成差距擴大的一個重要 因素。
3.新世紀實際利用外商投資情況
東部地區基于其絕對的區位優勢和低廉豐富的要素成本,吸引了大量的外商 投資,利用外資規模越來越大;與此同時,隨著數量的上升,東部地區開始注重 引進外資的質量,進入新世紀以來外資質量不斷提高.同時,中西部地區積極發 展經濟,塑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外資進入.從表4.6中可以看出,東部 地區利用外資額在不斷增長的同時,中西部地區引進外資規模也在快速擴大.到 2009年時,三大區域省份平均利用外資額分別為1103551.73萬美元、354815.00 萬美元和124711.92萬美元.
在比例上,東部地區在2004年以前都維持在80%以上,但從2004年以后, 其比重開始下降,到2009年時僅為69.71,達到歷史最低水平.與此同時,中 西部的比例卻是在不斷升高,特別是中部地區,到2009年時已分別為22.41%和 7.88%.這得益于我國明確提出的要加大外資優先向中西部投入的引導力度,加 強對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持與政策傾斜.相關的有利于中西部地區吸引外資 的區域政策的執行雖然沒有在利用外資的絕對規模上使中西部地區出現急劇的 良性變化,但在相對規模的擴張上卻出現了明顯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