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概述
(一)我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發展概述
通常意義上的國有資產是指:包括經營性和非經營性的國有財產在內的,人民大眾和國家所擁有的各類財產和財產權利的總稱。我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國有企業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從時間和改革特征上來看,我國的國有企業改革經歷了兩個主要階段:
第一個階段始于1998年,終于2003年,這個階段的主要特征是“抓大放小”和“輕裝上陣”;第二個階段是2003年到現在,其主要內容是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改革的對象是大型國有企業。這兩輪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從根本上調整國有經濟結構,使國有企業能夠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
(二)我國現有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主要問題
1.不完善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激勵機制
第一,對投資人缺乏激勵約束機制。由于大多數國企都沒有采用收入分配與貢獻大小掛鉤的形式,所以現有的激勵機制大都存在主觀性、隨意性、短暫性和片面性的缺點。
第二,對員工缺乏績效管理機制。對員工的管理沒有實現責權利的捆綁,平均化現象嚴重存在于考核評價或是薪酬分配等企業活動中,這嚴重導致員工工作缺乏動力,企業整體績效不高。
2.不健全的國有資產收益管理環節
我國在國有資產盈虧方面的管理缺乏有效性,嚴重危害了我國國有資產的權益,主要表現為:一是嚴重虧損導致很多國有企業呈現出高額的負債運行態勢,日漸下滑的經濟效益使企業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二是巨額的資金存在賬外運作的現象,導致偷、逃、漏稅等;三是不健全的立法體系無法為嚴格執法提供有力的依據和保障。
二、解決我國資產管理體制主要問題的方法探析
(一)解決國有資產管理激勵機制缺乏的方法
1.激勵機制缺乏的成因
激勵機制的缺乏來源于長期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吃大鍋飯”的思想。在這種思想的籠罩下,國有企業無論其對國家經濟的貢獻如何,都照常領補貼;國企員工不論干事多少,都照領工資。這種平均主義是對懶惰者的一種庇護,對積極者的一種抑制,嚴重影響了國有資產管理的效率。
2.解決激勵機制缺乏的對策
改變激勵機制缺乏現狀的首要工作就是樹立鮮明的激勵機制思想,在這個思想的基礎上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方面,利用多手段建設國有資產激勵機制。聯合運用長期激勵機制與短期激勵機制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國有企業屬性的特殊使其在最求效益的同時還必須承擔一系列社會責任,因此國企的激勵機制應當盡量調和股東、員工、人民和政府等多方面的利益。
另一方面,將薪資評定、崗位晉升等工作直接對應于績效管理。國有企業可以把影響企業發展的各種指標實施量化考核,并把考核結果應用于薪資發放和職務晉升等工作中,落實獎罰分明的原則。
(二)完善國有資產收益管理的辦法
1.國有資產收益管理不健全的成因
一是落后的管理水平造成了國有資產收益管理的不健全。國有企業的龐大和改革的不徹底性造成了國企內部存在人員關系龐雜、員工呈現老齡化等現象,這些現象嚴重阻礙了國企對世界先進收益管理方法的吸收,致使國有資產收益管理不健全。
二是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事業單位缺乏對各類固定資產、流動資產和無形資產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由于大多數事業單位對國有資產的購置、借出、出售和報廢都擁有相當大的自主權,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它們往往難以建立起基本的物資領取歸還制度。此外,同樣存在問題的還有固定資產的財務核算制度,在各類資產的后續核算中,《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核算沒有計提折舊的要求,只是單純地提取修購基金而已。
2.完善國有資產收益管理的對策
要想完善國有資產的收益管理,就必須加強對先進管理方法的學習,這些方法主要包括:首先,可以通過加強對國有企業運營狀況的考核來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這其中要重點注意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狀況進行監督;其次,將國有資產歸為考核的主要對象,貫穿執行完善的資產清查制度,實時跟蹤國有資產的盈虧狀況并分析原因、找出對策;再次,對國有資產推行管理責任制,對違規操作引起的重大國有資產損失,一經查出,堅決追究相關責任人的過失并予以處罰;最后,還要輔以完善的法律制度,為國有資產收益管理提供依據和保障。
三、改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模式及途徑
(一)改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模式芻議
1.建立國有資產管理組織體系
按照產權主體的組織體系原則來說,國有資產管理體系應該具有獨立性和統一性。可是,國有資產分布零散、數量巨大且形態各異,這導致高度集權的資產管理方式很難起到實效,而必須采取多層次的國有資產管理方式。
從整體來看,國有資產應該是集中的;從結構上來看,國有資產應該實施分級分權管理。這可以通過建設統一且獨立的縱向國有資產管理體系來實現,從中央到基層企業實施垂直的管理網絡,并由中央的派出機構來管理不同層級的國有資產。在性質上,所有級別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都是國有資產的產權代表,但是上一級對其下一級有直接的管轄權。
2.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過渡模式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根據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和經濟狀況的變化作出不斷調整。其主要原因是國有資產管理具有覆蓋面廣、政策導向強、不確定性因素多、工作負荷大、工作難度高等特征,所以在不斷尋覓適合我國國情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過程中,還必須采用各類能解決階段性問題的過渡體制。
3.健全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目標模式
國有資產管理的組織機構主要分為專職機構、中介管理機構和基礎管理機構三個類別。
專職管理機構是以資產所有者的身份對國有資產形成管理職能的機構。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一類管理機構還處在初步建設階段,但隨著建設的不斷深入,各級別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都會建成該級別所需的專職機構。
中介管理機構是以授權方式行使國有資產產權的機構,其接受授權的方式主要包括委派產權代表和資產招標等。這類機構的產生源于國有資產管理機構不可能直接經營管理所有的國有資產,從發展趨勢上來看,國有資產最終將被授權給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產權經營組織或者企業進行管理和經營。從性質上來說,中介管理機構不僅是產權的代理機構,而且是具有行使國有資產產權職能的經濟體。
基層管理機構是建立在基層單位中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由于國有資產的最終使用者和經營者是各基層單位,所以將基層管理機構建設在這些基層單位中,有利于提高國有資產的運營效率,從而對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起到巨大作用。
(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途徑
1.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國有資產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物質基礎,也是政府獲取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雖然國有資產管理已開始步入正軌,形成了具有我國特性的管理體制和管理辦法;但是不容忽視的是我國國有資產管理發展時間并不長,還有很多艱巨的管理任務有待完成,所以必須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將國有資產神圣不可侵犯的理念樹立起來。國有資產管理是一項關系國家興衰和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重要工作,是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改善的保證力量。
2.通過完善管理機構來明確管理責任
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基礎便是積極建設各級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國有資產管理機構不僅是國有資產管理的主體,還是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主要內容。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系統性決定其必須具備相應的層次結構,這種層次結構包括戰略決策層、管理控制層和業務運行層,國有資產管理結構層次的明晰性決定了系統內部的運行效率高低。
3.做好國有資產產權管理的基礎工作
落實國有資產規范化管理的前提和重要環節便是良好的產權管理基礎工作,它包括健全國有資產統計報告制度和完善國有資產產權登記制度。
完善國有資產產權登記制度的主要作用是明確產權關系,該關系表明國有資源的所有權歸屬于國家,各單位享有的是各項國有資產的占有權和使用權,這種關系是受法律保護的。明晰的產權關系有利于確定所有者與占有者各自對于國有資產的責權歸屬,強化了國有資產的管理。
健全國有資產統計報告制度,不僅可以反映出各項國有資產的配置使用情況、建立監督預算執行體系、保證國有資產安全,還能夠為宏觀決策的制定和長期規劃提供必要的資料和依據。為此必須重視國有資產報告制度,將其視為國有資產管理的基礎環境。此外,為了確保國有資產報告的質量,樹立起嚴肅性及權威性,要嚴格制定國有資產的統計報表會審、核對核查、確認和保密制度。
四、結論
改革開放前,我國長期施行的計劃經濟嚴重影響了現存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造成激勵約束機制和收益管理機制的不完善,最終降低了我國國有資產的運營效益,這些問題可以從法律、思想、人力等多方面著手解決。此外,在具有針對性地解決國有資產運營效率低下的過程中,還應該通過建立國有資產管理的目標模式和過渡模式來幫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度過困難期,運用上文提出的各種途徑來規范國有資產管理的過程,最終形成與我國國情相符的高效益國有資產管理運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