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六大財團是以資本為紐帶的“財團型”企業集團,其特點是:各成員企業之間呈環狀持股,是“以資本為紐帶”的。但是,各成員企業之間只是一種橫向聯合,目的是為了相互提攜業務,因而它只是松散的聯合體;雖然集團也有核心(主要以大銀行和金融機構為主),最高權力機構是“經理會”,但集團沒有統一的管理機構;集團本身不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因此,在六大財團中,各大成員企業間不存在上下支配關系,是松散的聯合體,依靠金融機構和傳統的關系聯結在一起。
在日本戰后經濟高速增長的過程中,由于財團壟斷性被削弱,日本經濟中又出現了與財團不同的產業型企業集團。由于缺乏金融資本的支持,這些產業型集團中相當部分又是六大財團的企業成員。
六大財團概覽
三菱財團
成立于1954年,由28家大企業組成,是日本數一數二的巨大企業集團。其核心企業有:東京三菱銀行、三菱商事、三菱重工、三菱電機、本田技研、麒麟啤酒、旭玻璃等。該集團主要以汽車、成套設備、軍火、電子、石油化學、飛機、造船、核能等產業為重點,并致力于城市住宅開發和新材料開發等,控制著日本的軍火工業,1977年后開始積極開展與我國經濟交往。經理會稱“金曜會”(金曜會,每月第二個星期五聚會,日語星期五為“金曜日”)。
三井財團
成立于1961年,目前由25家大企業組成。其核心企業有櫻花銀行、三井物產、新王子制紙、東芝、豐田汽車、三越、東麗、三井不動產等。該財團在化工、重型機械、綜合電機、汽車制造、房地產、核發電、半導體、醫療及辦公電子設備等行業擁有優勢。經理會稱“二木會”(“二木會”,每月第二個星期四聚會,“木”,日語的星期四為“木曜日”)。
住友財團
成立于1951年,目前由20家大企業組成。該財團在金屬業、金融業以及電氣產業方面有較強的實力。其核心大企業有住友銀行、住友金屬、住友化學、住友商事、松下電器、日本電器(NEC)、三洋電機、朝日啤酒等。在石油化工、鋼鐵、有色金屬、精細化工等部門有基礎,后來又經營海洋開發和核能。經理會稱“白水會”(白水會,住友財閥起源的“泉屋”的“泉”字分拆為“白水”)。
富士財團
日本人稱富士山為“芙蓉之峰”,所以富士集團又稱芙蓉集團,成立于1966年,目前由29家大企業組成。該財團在日本制造業、商業和金融業等各重要領域有較大的影響力。其核心企業有富士銀行、日產汽車、日本鋼管、札幌啤酒、日立、丸紅、佳能、以及日本生產軸承最大企業“日本精工”及農業機械最大廠家“久保田”等。經理會稱“芙蓉會”(芙蓉會,得名于“芙蓉集團”)。
三和財團
成立于1967年,目前由44家大企業組成。其核心企業有三和銀行、日商巖井、日本電信電話(NTT)、日棉、科思摩石油、神戶制鋼所、夏普、日本通運、積水化學工業等。其中,日商巖井及日棉居日本九大商社之列。該財團在鋼鐵制造業、通訊業、液化氣、陶瓷、橡膠等行業有較強實力。經理會稱“三水會”(三水會,每月第三個星期三聚會,日語星期三為“水曜日”)。
第一勸銀財團
成立于1978年,目前由48家大企業組成。該財團是六大財團中成立時間較晚而成員最多的一個財團。其核心企業有第一勸業銀行、伊藤忠商事、富士通、兼松、清水建設、川崎制鐵、旭化成工業、富士電機、橫濱橡膠等。該財團在化工纖維、金融、光通訊、計算機、石油開發、食品等方面較有優勢。經理會稱“三金會”(三金會,每月第三個星期五聚會,日語星期五為“金曜日”)。
當代日本三大金融控股集團的由來
日本興業銀行、富士銀行、第一勸業銀行宣布于2000年9月組建瑞穗銀行,成為當年世界第一大銀行。三和銀行、東海銀行和東京信托銀行宣布于2001年4月合并,組成日本聯合銀行。住友銀行和櫻花銀行也宣布于2001年4月組成三井住友銀行。2005年10月,三菱東京金融控股集團和日本聯合金融控股集團合并,組建三菱東京UFJ金融集團,成為日本第一大金融控股集團。至此,6大財團的核心銀行,已經通過合并和混業經營,重組為3大金融控股集團。
日本財團的演變與特征
從財閥到財團的演變
日本在“二戰”前的財團被稱為財閥,是明治維新后因政府的扶植而逐步發展成的具有壟斷性質的大型控股公司(也被稱為財閥康采恩)。這些以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相結合的財閥,形成于日本的產業革命時期,在國家的扶持和保護下,主要出現了十幾家財團,其中最有實力的是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家,通稱日本的“四大財閥”?!岸稹焙?,美國政府為了自身經濟利益,以反壟斷為名,對舊財閥實行了抑制政策,解散了日本的財閥組織,但保留其銀行組織的存在。從1951年開始,美國出于冷戰的需要,又逐步采取了扶持壟斷資本的政策,促使日本的財閥組織重新組合。
由于1953年對《禁止壟斷法》的修改,放寬了持有競爭關系的公司的股份及兼職的限制,如金融機構持股限制由5%擴大至10%,緩和了對卡特爾的限制等。在新的政策環境下,舊財閥的金融機構重新聚集了原來的下屬企業,以金融資本、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高度融合為基礎,演變成日本的新財團。其中以三井、三菱、住友、芙蓉、第一勸銀、三和等六大財團最為龐大,從而構成日本著名的六大財團型企業集團。
經過此次重生,日本財閥的封建性和封閉性都極大地弱化了。新形成的六大財團相對于舊財閥,最為顯著的特點是以金融機構為中心,財團內各企業環形持股,即銀行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交叉持股。同時,其民主性、開放性和競爭性都有所增強。
日本財團的主要特征
日本財團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些獨特的金融制度,主要包括主銀行制度和相互持股制度,這兩種制度是在日本特殊的歷史進程中生成和發展的,日本財團金融制度的形成,極大地促進了日本經濟的發展。
·主銀行制度
主銀行制度是企業與銀行之間通過長期交易形成的,是銀企之間通過長期交易形成的一種慣例。在銀行與企業的融資交易中,主銀行的融資額最大,這是主銀行制度的定量特征,這一特征使銀企雙方間確立了重要的交易關系。日本財團中的主銀行是借款企業的主要資金供給者,是企業結算的中心銀行,通常也是企業的主要股東,向企業派遣重要職務的人員。主銀行制度中,主銀行和企業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不是以合同形式明確地規定的,而是雙方默認的。銀行幫助企業穩固其經營權,在企業經營業績惡化時,企業將經營權移交給銀行,由主銀行負責進行救助。在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期,主銀行關系不斷擴展,在企業融資和企業治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互持股制度
日本六大財團的成員企業之間實行圓環形相互持股,這種持股關系使財團各成員企業之間的資本聯系得到空前加強,是財團賴以存在的重要基礎和最強有力的結合手段。相互持股比率是衡量財團凝聚力強弱的重要標志,不僅銀行、信托、保險等金融機構持有工業企業和商業企業的股票,工業和商業企業也持有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股票。相互持股比率越高,財團的凝聚力也就越強。從股票持有關系看,財團內各企業的股票都被對方相互持有,而不是一方單向持有,這也是日本財團的一個顯著特點。日本財團內部的相互持股是日本長期以來禁止持股公司存在的一種變通形式,以法人持股代替過去自然人的家族財閥持股。20世紀90年代,日本六大財團的內部平均持股比率為55%左右。
·人事派遣制度
除了主銀行制度、相互持股制度,日本六大財團還存在系列融資和人事派遣等特征,以加強企業之間的人事結合。一般主要是由銀行、綜合商社向各大企業派遣高級職員,如銀行向其融資數額和持股份額高的企業派遣職員擔任企業的重要職務,以保障銀行的債權和對該企業的經營決策權。企業為加強同銀行的密切聯系、保證其資金來源的穩定和貸款,也愿意接受銀行所派人員,并委以重任。同時,由于工業企業有時也是銀行的股東,工商企業也向銀行派遣人事,對銀行施加影響和控制。
日本財閥治理文化的變遷
明治維新(1868年)讓日本走上了興盛之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為止,主導日本經濟的主角是財閥企業。
“二戰”結束后,美國占領軍認為財閥推動日本走上軍國之路,財閥因此而被強制解散,財閥家族持有的股份被賣給了公眾。據估計,從財閥家族轉讓到公眾手中的股份總量占了日本公司股本總量的40%。這導致日本在戰后的最初幾年時間成為公眾持有企業股權比例最高的歷史時期,1949年時約為70%,但這種情形并沒有持續多久,財閥很快就重新回到了日本經濟的中心。
根據戰后解散財閥委員會的定義,凡是財閥母公司(本社)持股10%以上的企業均屬財閥集團內的企業,包括由財閥子公司再往下控股的企業。按此標準計量,三井、三菱、住友和安田等四大財閥的資本總額占全部企業資本總額約1/4,四大財閥下屬金融機構(包括銀行、信托公司和保險公司)資本總額則占到全部金融機構資本總額的一半。
財閥:家族控股下的企業金字塔
住友(始創于1590年)和三井(始創于1673年)是最老牌的日本家族企業財閥,興起于明治維新之前的德川幕府時期(1603-1868年)。三菱的起步相對較晚,是從明治初期由巖崎彌太郎所創建的一個海運公司開始的。明治維新之前,日本處于發展緩慢的封建社會時期,三井、住友等這樣已經持續了200多年時間的企業,都是100%的家族所有。完整、嚴格的家族憲章為其企業治理的基本原則。
明治政府為日本的傳統家族企業和當時新興的家族企業成長為大型的財閥企業集團提供了第一推動力,否則難以想象日本的家族企業何以如此強盛,并發展成為國家經濟的統治性力量。明治維新中,日本政府出資興辦了大量的工礦企業,但這導致了政府的大量負債。為了解決政府的財務負擔過重問題,1880年明治政府大規模、但同時也是低廉地出售“國有企業”。三井、三菱、住友等當時已經有一定實力的家族企業都從中購買了一些重要企業,從而各自掌握了一些日本的重要產業,如鋼鐵、煤炭、水泥、金屬、機械、造船和紡織等等。很多研究日本的學者認為,這是日本財閥的真正“起點”。正是這些產業(尤其是礦山),為這些家族企業的擴張、進入其他領域提供了持續穩定的現金流支撐。
開放股權:
向現代企業集團漸變
到了20世紀之后,在不放棄家族對企業絕對控制權的前提下,日本家族企業進行了更多的外部股權融資,日本的資本市場也因此得到了高度的發展。1936年,日本公司的股票市值總額達到了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36%。即使是全球資本市場如此發達的今天,也只有美國和英國等極少數國家公司股票價值總額超過了其國內生產總值,這讓我們不得不驚嘆日本歷史上的這種家族企業和資本市場高度發達狀態。除了股權集中度相對還是比較高之外,總體上可以說一種股東至上和股東所有權主導的公司治理文化。
財閥家族除了對本社(就是控制財閥集團企業的總公司)和重要的第一層子公司保持著很高的股權比例之外,財閥整體對下屬企業的控股比例下降趨勢十分明顯。1929-1943年之間,除安田之外,四大財閥中的三井、三菱和住友,財閥整體持有下屬企業股權的平均比例基本都從50%左右降到30%多一點。安田對下屬企業的持股比例保持在比較穩定的狀態,是因為安田在這一期間沒有像其他三大財閥那樣大踏步地發展,其下屬企業數增加很少。不過,從四大財閥1928年時對其第一層子公司的控股比例來看,安田已經是最低的,只有48.1%,而三井、三菱和住友對其一級子公司的控股比例分別是90.6%、77.6%和80.5%。
1945年,財閥被解散時,四大財閥企業集團中,三井和三菱的本社——母公司也都已經不是100%的財閥持有。三井和三菱是家族、財閥的第一層下屬企業和財閥外股東共同持有本社的股份。三井是三井家族持有63.6%的本社(三井合名)股份,加上第一層下屬企業,財閥總體持有64.5%的本社股份。三菱是家族持有47.8%的本社(三菱合資)股份,加上第一層下屬企業財閥總體持有58.6%。
從被解散后的日本財閥企業集團的所有權變化可以看出,日本企業已經呈現出逐漸開放股權的趨勢。
“系列企業”:
交叉持股成就關系企業網
日本財閥的另一特點就是企業之間的交叉持股,究其根本,戰后日本銀行主導、法人相互持股這一“系列企業”制度可以說有其獨特的歷史和制度根源。
日本政府的戰時統制經濟措施廢除了家族股東對企業的控制權,甚至一度以戰時法令的形式廢除了股東的分紅權,企業經理直接聽命于政府的計劃官員,按戰爭需要組織生產。這直接奠定了戰后股東退居二線、銀行走向前臺、經理和政府官員操控企業的所謂“日本模式”的心理和文化基礎。解散財閥的舉措,進一步割裂了明治維新開始積累起來的日本的股東主權文化和戰后日本企業之間的聯系。
戰爭和解散財閥作為“外部沖擊”,隔斷了日本的家族財閥企業按照其本來很強的股東主權主義的邏輯和逐步分散股權的路徑,使其未能完成其向現代國際化企業制度模式自然演變的過程,但財閥還是為戰后日本新形成的“企業集團”——系列企業,提供了重要并不可或缺的制度和文化基礎。
戰后日本企業的交叉持股本身有相當一部分直接就是財閥的“遺產”。在主要靠自我融資、資本相對短缺而又要保持控制的情況下,財閥下屬企業之間已經存在著大量的相互持股現象。交叉持股是戰后日本企業在其獨特的制度、文化遺產和歷史條件約束下所“生成”出來的一種在股權分散條件下,保持企業控制權的做法。習慣上籠統地說,英美模式是股權分散、而日德模式是股權集中。事實上,日本是這個世界上除了美國和英國之外,公司股權分散程度第三高的國家。
“財閥遺產”成為了三菱、三井和住友這三大集團比芙蓉、三和、第一勸銀等另外三家凝聚力更強,更像是“一個集團”的根本原因。僅是他們主要核心企業共享來自前財閥、傳承幾百年了的同一“商號”這一點,就是以銀行為中心的新集團所不能比的一大優勢源泉。而且在成員構成和組織上,芙蓉、三和、第一勸銀等也明顯更為松散,主要是以作為其中心的銀行的巨額融資為凝聚,與其說是“集團”,不如說是“互助會”或者“俱樂部”。這三家新集團最多可以說是一種比較松散的金融性的企業戰略聯盟,各有一家大銀行作為戰略聯盟中心企業。
走向國際化的公眾公司
源自舊財閥的三大集團和以銀行中心的三大集團所共同具有的主要特征就是主銀行和交叉持股。但是,這兩個曾被作為其優勢源泉的戰后日本企業體制的主要特征,在日本高速增長時代結束和泡沫經濟崩潰之后,都受到了普遍的詬病。這種詬病并不僅僅是來自美國,在日本企業內部,也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反思和自主改革力量。
正是在缺少股東主權的約束和在銀行的大力支持下,日本企業大量投資,大量購買地產和股票,吹起了地產和股票兩大泡沫,既葬送了持續幾十年的高增長,也帶來了十幾年的“迷失”和艱巨痛苦的調整。金融業失敗、制造業保持勝利,這是很清晰的戰后“日本模式”的結局。
在1987-2003年間,股權被交叉持有的日本企業比例從93%下降到了83%,也就是已經有接近20%的公司不存在交叉持股現象。交叉持股所占的企業股份比例更是大幅度的下降,銀行通過交叉持股持有的企業股份比例從6.70%降到2.99%,產業公司通過交叉持股持有的企業股份比例從10.67%降到了3.76%。與此同時,安定股份占全部企業股份的比例也在大幅度并逐年地下降。
日漸分散的股東結構也給日本財閥企業帶來了嶄新的面目,股東的公眾化也已成為日本財閥企業的發展趨勢,而這并不會影響其仍將在日本的經濟版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某種程度上,這種轉變將更加有利于日本財閥適應新的世界經濟環境,更加靈活地參與國際競爭。
危機中變革求生存
2001年4月,小泉內閣上臺以后,由于日本經濟不景氣以及銀行不良債權問題日益惡化,日經指數一路狂跌,到2003年4月28日更是跌到了7067.88點的低點。
與此同時,日本各大企業抓住美國和亞洲經濟強勢增長契機,在營業銷售和利潤均實現“大豐收”,如豐田汽車、松下電器、三菱商事、三井物產、佳能、任天堂等企業的經營業績都再度刷新歷史紀錄。
作為日本財團的核心的五大綜合商社,三菱商事、三井物產、住友商事、伊藤忠商事、丸紅在2005年度純利潤合計為9300億日元,較2004年度大幅增長83%,與日本四大鋼鐵企業的利潤總和9230億日元并駕齊驅。
在強大的能源供應壓力下,日本財團旗下的各大公司對節能技術進行了大量的投資并且轉向附加值更高的產品的生產。石油危機成了日本在節能方面取得全球領先地位的催化劑,這一領先地位的獲得曾經使許多產業受惠。石油危機還促使日本進行創新并在先進技術產業(如汽車制造業和電子消費品制造業)立足。
同時,日本在金融危機以后加速處理不良債權、加大金融業的改革重組,銀行效益有了明顯改善。據統計,日本六大金融機構2005財年中期的稅后純利估計達到1.4萬億日元,創歷史同期最高紀錄。東京股市日經平均價格指數也在2006年11月突破14000點重要關口。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海岸發生9.0級大地震,強震海嘯重創日本經濟,并引發核泄露危機。地震和海嘯使日本金融業遭遇重創,再次陷入低谷。
無疑,日本在戰后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而是走過了”無艱不商“的心路歷程。在21世紀的今天,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在金融業都面臨著巨大挑戰,同時,這種挑戰也是巨大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