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財務貸款風險的含義和表現
(一)財務貸款風險的含義
隨著改革的深入和自主化程度的加快,高校越來越具有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性質。同企業一樣,高校也面臨著一系列的財務問題。比如,除了財政撥款之外的資金缺口如何彌補,這是籌集資金的問題;高校如何利用現有的一些資產創造收入,這是投資的問題。然而,不管是籌資還是投資,都會有風險。高?;I資,貸款是最主要的一種方式,所以高校的融資風險也集中表現為財務貸款風險。
(二)財務貸款風險的表現
利息不能及時繳清,貸款不能按期償還,這是貸款風險最重要的表現。高校的貸款數額巨大,每年還要承擔一筆不小的利息。一些學校當年的收入只夠甚至是不夠償還利息的,更不用提能夠按期償還貸款。
對高校來說,財務貸款的成本相比于其他的融資方式要高得多。市場利率變動頻繁,若貸款利率高于其他同等條件的融資的利率,高校所承擔的隱性損失是不小的。
貸款的使用效率不高,浪費情況比較嚴重。貸款作為一項融資的資金,本可以對高校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看來,有不少高校仍然是以粗放經營的管理思路,攀比成風,盲目將貸款用于擴建校區,單純追求先進的硬件設施和占地面積,對學校的長遠發展沒有任何意義。
二、財務貸款風險形成的原因
以筆者所在的廣州體育學院(簡稱“我院”)為例。我院創建于1958年10月,是華南地區唯一一所體育專業四年制的高等學府,設有碩士生培養點。隨著我院事業的不斷發展,院年總收入從2000年的5000多萬元增至2010年的2億元,盡管年總收入逐年遞增,依然滿足不了學院快速發展的需要,每年的總支出都基本大于總收入。截止到2010年末,我院事業基金累積赤字七千多萬元。巨額貸款的背后隱藏著巨大的財務貸款風險。
(一)高校領導對貸款的認識不夠深刻
高校行政化色彩濃厚,高校的領導也容易滋生攀比之風,追求表面的業績,而業績常常是通過數字表現出來的,體現在高校就是硬件設備的采購、校區的擴建等等。營造這些好的業績,往往需要大量的資金,高校領導為了業績也不惜巨額貸款。我院2007年借款余額39100萬元,當年新增借款39100萬元,歸還銀行借款37620萬元,新增和歸還銀行的借款包括借新還舊。2007年歸還銀行的37620萬元貸款中,17420萬元是財政貼息貸款,由財政代為歸還。該17420萬元財政貼息轉撥款的項目為:改造游泳及排球館620萬元、改造體育館1700萬元、新建圖書館3400萬元、新建教學綜合樓及圖書館10000萬元、儀器設備及圖書購置專項1700萬元。我院自籌借款39100萬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不足的借款1500萬元、教學綜合樓及圖書館13600萬元、南大門/小球館/研究生公寓等12000萬元、科研樓/綜合田徑場及車庫/基礎設施等12000萬元。這段期間,我院在資金方面出現較大缺口。而且,高校的貸款一般為長期,做出貸款決定的是這一屆學校領導,而高校領導的調動比較頻繁,一旦這屆的領導班子調走后,還貸款的任務就落到了新一任的領導頭上了。兩屆領導之間相互踢皮球,再加上考慮到高校事業單位的性質,領導認為貸款歸還和不歸還也無關要緊。由此,導致了貸款的歸還遙遙無期。
(二)高校融資思路狹窄,籌資結構單一
經統計分析,我院截止到2010年年末銀行借款余額為5.815億元,其中屬公益性的債務為55516.54萬元,非公益性的債務為2633.46萬元,公益性的債務分布在7家的貸款行,分別為:(1)工行五羊支行,13550萬元;(2)交行小北支行,12000萬元;(3)中行開發區支行,7866.54萬元;(4)建行天河支行,15700萬元;(5)浦發銀行錦城支,行2000萬元;(6)平安銀行廣州分行,2400萬元;(7)華夏銀行東風支行,2000萬元。
可見,我校的融資渠道集中于銀行貸款。高校擴招后,劇烈增加的生源使學校不得不大面積地擴建,增加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而這一方面資金的來源,高校還是首選貸款融資。我國高校一直以來都是依賴于財政撥款,所以市場意識不足,營銷觀念也是比較薄弱的。將高校同市場的其他個體分離出來,未充分認識到隱藏在高校內的市場機會,也沒有好好利用這些機會,來為高校融資節約成本。
(三)貸款的使用結構不合理,也沒有制定詳細的還款計劃
高校使用貸款時,不夠小心謹慎,而是任意地使用該貸款資金,往往是高校需要什么就隨時地使用該筆貸款。待所有的貸款資金使用完后,由于使用的不合理,而沒有后續的還款付息資金,于是拆東墻補西墻,貸款的管理更加糟糕。據我院近三年的財務記錄顯示:2008借款余額55300萬元,當年新增借款17700萬元,用于補充2007年項目的資金不足,2008年歸還銀行流動資金借款1500萬元。
借款余額56300萬元,當年新增流動資金借款3000萬元,主要用于歸還銀行項目資金借款的利息的不足和歸還銀行項目貸款2000萬元。
借款余額58150萬元,當年新增流動資金借款3400萬元,主要用于歸還銀行項目資金借款的利息的不足和歸還銀行項目貸款1550萬元。基本處于“舊債未還、又添新債”,拆了東墻補西墻的狀態。
三、防范財務貸款風險的對策
結合以上財務貸款風險產生的原因,對如何防范財務風險提幾點建議。
(一)高校領導要樹立正確的財務貸款風險意識
首先,高校的領導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認識,在高校的工作中摒棄業績化和形式化。一個學校的硬件設施能夠代表高校的競爭水平。但是,體現高校核心競爭力的卻是軟實力,這包括強大的師資、學生的素質和能力以及整個高校的學習氛圍以及辦學特色等等。高校領導要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而不能只盯著眼前的業績。
其次,銀行也要加強貸款的審核。即使學校是事業單位性質,也應該把學校同其他的貸款者一視同仁。在做出放貸決定之前,要充分了解高校的貸款申請和實地考察貸款項目,對明顯不合理的貸款理由和項目,應該予以建議并且拒絕貸款。
最后,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對高校的不良貸款行為形成一定的約束力。高校即使有資金富余,也有意地對貸款償還一拖再拖,這種行為要嚴厲地打擊和懲處。
(二)開拓融資思路,形成合理的融資結構
高校的融資要廣泛地“開源”。唯有不斷拓寬融資渠道,創新更有效的融資方式,才能不斷地降低貸款的數量,并且減少財務貸款的風險。市場的融資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高??梢晕找恍┫冗M的融資理念,結合高校特點,發現更多的籌資路子,優化融資結構,提高融資的質量。例如,可以采用BOF方式。
,是“建設-經營-轉讓”的意思。它是政府創新出來的一種融資方式。比如,一座城市要修建地鐵,修建地鐵需要專業的技術和巨額的資金量,即使政府有能力負擔這些資金并且聘請專業的人才隊伍,也不會完全由自己出資。因為這一方面不能調動市場的活力,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財政資金的使用質量和效率。通常政府會選擇BOF的融資方式,即政府出資一部分,其余的由一家技術過硬的私營地鐵公司出資,并由這家地鐵公司修建地鐵,地鐵修建好了之后,經營權和盈利也都歸地鐵公司所有。待公司收回所有的成本和利潤后,政府再收回地鐵的所有權和運營權。高校的基礎設施建設,也非常類似這種情況,融資也完全可以采用BOF的方式進行,將市場的力量引入校園,既增添了高校的活力,又能大大節省了資金。除此之外,我院正通過利用地緣優勢,努力開拓物業出租創收,逐步改善我院的財政狀況。隨著我院啟動“資源開發戰略、大項目大帶動、推進銀行貸款重組”工作的進展,將爭取緩解還本壓力,將還本期延長到8年乃至15年以上,并在大項目出租收益中增加償還利息的來源,確保全額償還利息。
(三)制定一個完整的還貸計劃,優化貸款使用結構
高校在貸款的問題上,要有一個理性的計劃。從貸款開始之前,要召開會議,充分聽取各方的意見,論證貸款是否有必要。貸款申請之前,也要綜合其他的資金和資產的使用以及收益狀況,制定一個合理的還款計劃。對貸款的使用,也要加強會計和審計方面的監管,爭取將貸款使用的收益達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