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2月15日,“38+1”項會計準則新體系正式確立。2007年1月1日起,新會計準則和新財務通則正式實施,這標志著我國會計規范體系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后,已經完全與國際會計接軌進而達到與國際會計趨同的定位。擔負著培養應用型財會人才重任的地方成人高校也面臨著會計教學模式的重大變革,以便能適應國內經濟發展日益國際化和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企事業單位對財會人才的有效需求。
一、背景分析
通過對一些地方企業(如傳化集團、萬向集團等)的人才需求初步調查結果分析顯示,現在很多企業并不是沒有崗位,而是沒有慢慢建設適合大學生的崗位。杭州市政協委員杭州匯林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九斤在“兩會”上發言時曾說過,現在的大學生從課本中學到的知識,能運用到實際的頂多20%,造成企業人才需求與大學生就業之間不能有效銜接。因為一般企事業單位都希望所聘用的會計人員不需要經過崗前培訓就能順利上崗,而且還能順利輪崗,這樣的人力資源成本最低。因此,會計畢業生必須在學習期間就積累足夠的實踐經驗,為順利上崗打好基礎。這就要求學校加強會計學生的實訓力度,而且要科學規劃實訓實踐環節,讓學員熟悉會計各個崗位上的業務操作技能。同時還要加強會計上崗證書的考證培訓,讓學員既具備會計上崗的硬件條件,又具備會計上崗操作的實踐技能,即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為了適應這樣的人才需求環境,從根本上改變地方成人高校財會畢業生所處的“夾心層”地位,改變大家常說的“既不能文也不能武”的被動和尷尬狀況,這就要求學校對會計專業的教學模式進行重構,而構建的重心放在實訓環節上,圍繞實訓環節進行教學創新。
二、當前會計實訓模式普遍存在的瓶頸問題
綜觀國內各高校會計實踐教學中會計實務模擬實訓課程,大多是一個模式:購買實習教材和相關憑證、賬簿、報表等進行練習,或者指導教師編寫相關的整套業務讓學生練習做賬。多年的常規教學模式已經在高校教學中形成了一種慣例,但這種慣例忽略了設置該課程的初衷及目標——讓學生能夠在真實的企業運營環境中完成相應的會計核算工作。當前的這種教學模式存在的共同弊端就是從書本到書本(或者單據),無法給學生提供一個發生經濟交易的真實環境。這種實訓課程教學模式與理論教學相比,唯一的區別是練習了登記真實的憑證、賬簿和報表,整個實習的過程仍然是在通過語言描述業務的環境中完成,而非在真實發生業務的過程中自然完成會計核算程序的練習。實務工作中,學生就業后接觸的是當業務發生時就應該制單,而這筆業務沒有人事先通過語言描述告訴制單人。可見,真實的交易環境是提高會計實務實習質量的關鍵,因此,如何解決給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發生業務的環境是當前會計實務模擬實訓課程面臨的最大難題。這是在教學中亟待解決的瓶頸問題。
解決這個問題最理想的辦法就是派學生到單位實習。而實際情況是,企業的商業秘密、會計工作本身的嚴肅性以及會計人員持證上崗等要求使學生很難到單位實習,即使找到實習單位,實習學生也只是填幾張憑證,幾乎沒有將會計核算程序全部練習的實際動手操作機會,從而導致實習流于形式,這也是眾多院校派學生到單位實習后的共同感受。因此,給學生提供一個仿真的企業環境是會計實務模擬實訓課程在校內高質量完成實踐教學目標和學生掌握專業基本技能的有效途徑。因此,建立諸如基于ERP沙盤仿真的會計實務模擬實訓課程新模式或通過成立代賬公司,建立代賬平臺,讓學生有機會接觸賬目操作,可以使會計教學目標與企業人才需求相對接,成為會計教學模式重構和優化的中心任務。
三、本項目研究的目標定位
(一)總體目標
研究的總體目標將定位于實驗教學與創新性人才的培養,具體而言即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增長學生的創新技能、涵養學生的創新品格。試圖通過本課題研究達到實驗教學的三個轉變:理論課與實驗課關系的轉變,即改變實驗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的傳統觀念,形成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統籌協調的觀念;實驗教學由被動性向相對主動性的轉變,即實驗教學與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結合,實施創新性實驗計劃、新苗人才計劃、創新創業計劃、科研訓練計劃;實驗模式由單一性向相對多樣性的轉變,即基礎規范性、綜合設計性和研究探索性模式相互結合。
(二)戰略目標
1.實現會計人才培養目標與人才市場需求標準的零距離對接
從學校層面講,要“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無論是辦學理念、專業和課程設置,還是教學管理、師資隊伍建設、配套服務設施,都要以學生成功步入社會為衡量標準和追求目標;從會計專業教學領域講,加強市場人才需求調研,調整教學計劃與教學大綱,更新教學內容,以“雙證書”(多證書)為會計專業學生的畢業標準,實現會計人才培養目標與人才市場需求標準的零距離對接。
2.培養與造就會計專業學生的生存、發展和創新等關鍵能力
關鍵能力是指培養學生一種對尚未想象出來的工作適應能力及其特質專業競爭能力的擁有,這種能力使學生今后從事任何一種職業時具有相通性和可轉換性的能力,適應千變萬化的勞動力市場需求,形成職業與就業中崗位的可交替與可轉化性。這就需要建立相應的“一體三結合”會計實訓教學新模式(理論教學與單項實訓教學同步,“教、學、做”一體化);財務會計課程群分崗實訓與綜合實訓相結合;手工賬實訓與電算化實訓相結合;建立校內代理記賬公司(校內ERP沙盤仿真模擬實訓與真賬實踐相結合)。通過立體化交叉實訓,培養和造就學生應有的職業綜合能力。
(三)預期目標
通過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和“一體三結合”會計實訓平臺的實施,我們設想將達到如下預期效果:(1)學校能實現職業化教學;(2)專任教師和學生能得到頂崗訓練的機會;(3)改善當前學生厭學情緒,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4)深化加強學生的會計理論知識,使理論夠用成為現實;(5)提高學生的崗位實踐技能;(6)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和崗位適應能力,縮短工作適應期;(7)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成為技能突出與人格健全的合格人才。
四、從策略的維度淺析創新型會計專業教學模式
(一)制定特色鮮明的會計專業人才目標
建立具有特色的價值鏈三級目標鏈——會計基本職業素質、崗位就業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培養目標鏈體系,以基本職業素質為基石,以職業能力的培養為中心,以職業拓展為關鍵點,結合國家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大力推行“雙證書”(或“多證書”)畢業標準,使以就業為導向的培養模式得以有效實現。
(二)以用人單位調研為基礎
針對地方企事業單位對會計專業畢業生的能力要求作了初步調查。選取了以萬向集團旗下和傳化集團旗下單位為主的50家企事業單位為樣本。調查結果如表1。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分別有12%和48%的企事業單位愿意或視學生情況接受會計應屆畢業生,但大多要求學生能在3個月之內適應會計工作,40%的用人單位希望招聘有工作經驗的會計人員。用人單位最注重的是會計實務操作能力,要求學生具備會計核算、申報和成本計算等基本技能。認為地方高校會計畢業生在適應社會能力方面欠缺,表現為心態不正,不會為人處世。此外,會計專業技術能力不強,但有接受事物快、素質較高等優點。認為地方高校應該加強學生會計實務操作能力培養,并應教會學生如何更好地適應社會。這從一個方面反映了社會對會計人員能力的需求情況,說明了成人高校會計教育在職業能力培養方面存在問題。
(三)創新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內容,構建會計實訓實踐教學新模式
會計的本質是對社會再生產的資金運作進行經濟管理的活動,培養綜合管理創新型人才是會計實踐教學追求的境界。在實踐教學體系的內涵建立中,以之為邏輯起點,以會計專業為主的職業崗位能力基礎,設置相應的專業基礎技能、專業方向技能和專業綜合技能三個模塊。其中,專業基礎技能由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職業能力課等組成;專業方向技能由專業方向課、專業技術課、專業限選課、職業崗位實驗課等課程組成;專業綜合技能由公共選修課、專業綜合實訓、ERP實訓、畢業設計(論文)和校外實踐(或代賬平臺真賬實操)等組成。調查結果如表2。
(四)建立有效的會計實踐教學保障體系
在會計實踐保障體系建設中,強化硬件與軟件兩手抓的策略。在軟件方面,強化“雙師型”(擁有會計師、注冊會計師或實踐工作經驗的老師)教師隊伍發展。通過校內教師再培養,讓會計教師深入企業掛職或兼職實踐鍛煉,同時聘請企業會計專業人才作為實踐指導兼職教師,形成會計實驗指導教師梯隊建設的循環。在硬件方面,一方面加強校內仿真性強、現代化科技含量高的跨學科多功能綜合實驗室,目前以建立ERP沙盤模擬實驗室為主,而省財政資助實驗室建設項目的適時推出,使硬件建設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另一方面加強省內外校與校之間,校與企業之間的聯合協作式會計實習基地建設,實現資源保障體系1+1>2優勢互補的雙贏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