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效益是指以盡量少的勞動耗費及資源占用獲取盡可能多的經營成果及收益。會計則是以貨幣作為主計量單位,為加強管理、提高經濟效益而附帶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種經濟管理手段。會計作為一種兼容管理、控制和反映等職能的經濟行為,它與經濟效益之間復雜而又重要的關系卻經常被不恰當地忽視。
提高經濟效益之所以重要,因為對企業而言,經濟效益是生存之本,充分利用企業內外部各種因素不斷提高經濟效益也是企業追求的重要目標。筆者在本文中回顧和歸納了會計與經濟效益的內在聯系,對如何從理解經濟效益的內涵出發制定會計管理目標、實施有效的會計管理方法以提高經濟效益等做了有益的探討,期望能對會計管理有機融入企事業單位的經濟效益管理過程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一、準確把握會計與經濟效益的辯證關系
隨著社會生產和科學經濟的發展,會計逐步從生產職能中分離出來,不只是生產職能的一部分。會計不僅是反映和監督物質資料生產過程的一種方法、管理經濟的一種工具,會計還是一個收集、處理和輸送經濟信息的信息系統,是在經濟信息系統上實施的組織、控制和調節的管理活動。對二者之間的關系,理論界已經有多種彼此不同的觀點。筆者首次綜合多種觀點把它們理解為是同一關系的不同側面,以系統地觀點進行闡述。
1.從歷史的觀點看,會計的產生和發展與經濟效益最大化具有內在的有機聯系,兩者之間的聯系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和復雜化而不斷的深化
會計是由于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為了提高效率而自然產生并隨著社會化分工和社會生產關系復雜化而演化細分成的一個相對獨立的活動。會計是以貨幣的形式反映和控制企事業單位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及其運動的,為經濟效益的質和量提供多維數據體系和多層次、多尺度和寬范圍的測度及核算指標體系,使得經濟效益不止是一個空洞的概念。同時,會計可以通過分析、評價、監督等手段能動地為經濟效益服務。現代社會講求經濟效益離不開會計手段。
2.從實踐論的觀點看,如果把經濟效益當作理論范疇的問題,會計則屬于實踐范疇的問題
經濟效益與會計兩者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理論來源于實踐,與經濟效益有關的觀點和理論是從管理實踐中總結、概括和提煉出來的,只有通過會計管理實施的系列社會實踐活動才會得到檢驗和豐富。理論又反作用于實踐。從會計管理實施的實踐活動中抽象出的理論觀將對會計實踐起指導作用。
3.從方法論的觀點來看,經濟效益與會計兩者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
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是一切社會經濟活動的直接目的,要實現這個目的,就必須運用和強化會計管理,通過一系列引導、促進和限制、約束人們經濟行為的手段按照獲取最佳效益的目標發展。
4.從哲學觀點上看,會計之于經濟效益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會計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可以借助于的科學方法、技術手段能動地作用于經濟效益。
會計對象的核心內容是提高經濟效益;會計管理的根本任務是提高經濟效益;會計方法的變革、發展總是以提高經濟效益的客觀需要為動力的。在會計工作中要積極發揮主體的客觀能動性,最大限度的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二、會計管理目標的制定
對于財務管理的目標認定,有觀點認為是為了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價值最大化和資本可持續有效增值最大化,這些觀點各有優劣。事實上我們在理清所在單位的經濟效益內涵后,就可以結合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目標。財務管理工作作為企事業單位整體管理工作中的一部分必須服從于企事業單位的整體戰略安排。
對經濟效益內涵的認定是制定一個單位財務管理目標的前提,該內涵是與單位的具體歷史、文化傳承和群體心理學相關聯的。要認清單位所處的內、外環境,包括單位的性質,社會責任,形象策劃,長遠戰略規劃及品牌戰略等,要重點理解所在企事業單位的整體目標、長期發展和戰略規劃。要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去理解和考慮企事業單位內部的各種關系、外部的各種關聯。同時應注意發展階段問題,不同性質、行業的單位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域,對財務管理的目標也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要用發展的觀點合理適時調整企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目標。
因此必須依據經濟效益選定合宜的目標集,再依據相應的目標集,細化分解為具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財務管理目標,實施有效管理。只有保證各細分目標能順利地落實,總體目標才有可能得到最終實現。因此不能只關注總體目標的選擇,必須進一步關注細分目標的落實。細分目標的實現依賴于財務及管理部門的管理意識、與各相關部門協調能力、執行力等因素,只有保證這些因素才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經濟效益和企事業單位價值最大化。
三、會計管理方法的實施
從財務會計的角度看,強化資金監督管理、計劃和利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經濟效益。因為財務會計的內容相對成熟,下面我們側重于管理會計。管理會計利用會計信息為企事業單位管理層提供有關信息以實施更好地管理控制和作出更合理的決策。會計管理的科學化要擺脫經營者主導會計體制的模式,提供可靠的高質量的數據信息,才能最大限度地服務于企事業單位的發展戰略和經濟效益。
財務管理人員可借助經濟數學方法和電子計算機工具,對企事業單位的經營管理活動進行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計量、財務分析、財務控制、財務報告和財務監督等。科學的財務管理方法,是綜合運用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預算、財務分析、財務控制等方法,高質量地實施完成各項具體任務包括戰略管理,風險管理和績效管理。具體任務包括戰略規劃、戰略管理咨詢、成本分析、成本效益分析、資本預算、產品盈利能力分析、成本分攤、行業細分報告、年度預算、銷售和財務預測等。
做好成本會計是財務管理的中心內容。產量會計在現代企事業單位中也越來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個企事業單位要想在現代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跟,就必須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實現低投入、高產出,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降低成本可以節約資源,提高利潤,增強競爭力,它是一個企事業單位的重要核心戰略之一。不成功的成本管理通常是歸因于各部門不能良好溝通協調一致、成本管理意識薄弱、管理方法落后等因素。
四、財務管理信息化平臺的建設
管理會計的各個方面都有其獨特的價值,這些方面通常都可以被集成到財務管理信息化平臺之中。構建財務管理信息化平臺在當今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尤其重要。今天企事業單位的生存環境可以概括為“經營國際化、競爭全球化、管理網絡化、需求多樣化”。為提高會計管理系統的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迎接全球化的挑戰,構建財務管理信息化技術平臺是明智的選擇。雖然會計電算化已經非常普及,會計軟件有多種選擇如用友、金蝶、浪潮等,但在管理會計的應用程度普遍不高,管理財務信息缺乏全面性和準確性。
中科院系統提供了一套ARP管理系統,在這方面可以說是一個成功的典范。ARP系統基于網絡化的信息平臺,應用成熟、智能的信息技術,以科研管理為核心全面整合、優化貫穿整個科研活動的人力資源、財務、科研條件、科研項目等管理流程,為科研管理者提供計劃、運行、監控、決策、檢查評價等綜合服務的支持平臺,從而增強資源調控能力和使用效率,合理地配置資源,提高和改善科學研究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最終充分發揮中科院綜合優勢,提升中科院綜合管理水平和綜合競爭實力。ARP系統是Academia Resource Planning的英文縮寫,中文意思是中國科學院資源規劃項目。ARP系統的特點是將綜合財務管理模塊和科研業務模塊有機結合起來,發揮了1+1大于2的優勢。
ARP系統是八大管理系統的集成體,各系統之間存在互相連接的接口,各系統緊密集成在一起為科研管理的各個方面提供信息支持。財務系統是ARP系統的核心,但它不是作為一個獨立的系統開發的,它是與單位的科研項目、固定資產與人事薪酬管理等緊密結合的子系統,各系統之間相互關聯相互融合。同一般財務軟件相比,ARP財務系統不僅僅只是進行財務記賬、核算,而是實現了從記賬會計向管理會計的飛躍。各管理系統為財務管理提供基礎數據和相關財務信息,同時財務管理模塊為管理各部門提供財務信息查詢等綜合信息服務。
ARP系統綜合財務管理模塊在中科院內建立了適合中科院科技創新和各項事業發展需求、符合國家預算制度和政府收支分類改革要求的財務核算體系。它可使預算控制全面、及時和有效;實現了對課題成本的精細核算、對預算編制與執行、用款計劃與國庫支付等財務活動的一體化監控;加強了資金管理與調控能力,增強風險防范;利用系統數據進行及時有效的財務分析。ARP系統實現了業務流與信息流的同步,不只是簡單減少了財務人員手工錄入憑證的工作量,而且使得財務工作的內容轉變為事前計劃、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逐步由核算型會計向管理型會計轉變。
綜上可以看出,經濟效益和會計的關系密切、復雜,挖掘會計管理的潛力,強化其預測、控制和預算管理等職能,使之成為企事業單位管理有機整體的一部分,有利于促進經濟效益的最佳化。因此探索適合每個企事業單位自身的會計管理模式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長期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