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財會2001.7
簡論財務對比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的局限性及應注意的問題
張桂芝 張柏玲
《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中明確指出:年度、半年度財務會計報告應由會計報表,會計報表附注,財務情況說明三部分組成,而會計報表附注及財務情況說明書所要闡明的是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企業今后發展方向及預測,主要靠財務分析來完成,目前較直觀便捷并具操作性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比較分析法,二是比率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是指將某項財務指標與性質相同的指標標準進行比較,揭示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一種分析方法。
比率分析法,是通過計算各項指標的相對數來進行比較的一種分析方法,這種方法可以把某些不同條件的不可比指標變為可比指標。
一、使用兩種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兩種方法的共性都是通過比較來分析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兩者綜合運用,能進一步說明財務狀況。兩種方法是通過當前本企業所形成的數據與以前年度數據或同行業性質相同的指標標準比較,或當前本企業所形成的數據不同相關項目之間進行比較,而數據的來源和生成受其種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局限性。
1.數據主要來源于過去所發生
的經濟業務的積累。兩種方法所依據的數據是會計核算資料,是企業過去經濟活動的結果和總結,對于控制現在,預測將來使企業作出某種決策的財務分析來說,只有參考價值。
2.數據不一定反映真實情況。
財務報表是按會計準則和規范編制的,但不一定完全反映企業的客觀實際,依據這些資料分析,容易產生“假報表真分析的情況”或包含人為因素,報表體現管理者某種意愿。不能真實的分析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3.同一類經濟業務的會計數據存在著差異。同一類經濟業務,不同企業可選擇不同的會計核算程序,企業內部前期后期不同的操作人員存在著不同的計算方法,數據就存在著不同的解釋,數據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不能“死”分析。
4.數據在信息傳遞上存在著缺陷。會計報表所反映的數據和會計信息是有限的,信息的表達內容必然要出規模糊現象,因此必然會影響分析結果的準確性。
5.兩種分析方法本身也存在著局限性。兩種分析方法只能提供有限的信息,企業經營業務所形成的數據是復雜的,分析只能回答“是什么”,不能回答“為什么”。單憑分析的結果,很難準確地判斷企業全部經營好壞。
了解了使用比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的這些局限性之后,我們在使用這兩種方法時,就應注意他們的不利影響,以提高財務分析的質量和效果。
二、使用兩種分析方法應注意的問題
1.分析要結合整個行業,整個經濟環境來進行。許多數據由于行業不同,經營性質不同,差異很大,企業內部指標和數據由于經濟環境的變化,也會存在著一定差異,因此在分析過程中要剔除各項因素,把不可比或存在差異的地方糾正過來,使分析的數據真實可靠。
2.財務數據或比率內含比較復雜,所反映的情況具有相對性。在判斷某一項財務數據“好”或“壞”,并在一套比率的基礎上對企業作綜合判斷時,必須認識其相對性。例如。存貨周轉率高,固然標志著存貨的管理是有效率的;但也可能由于庫存量過低而導致脫購或脫銷,一旦市場發生變化,必然會給企業造成嚴重損失。因此,在進行企業財務狀況分析時,一定要注意這些問題,不能單憑某一項指標值,就對企業的財務狀況下結論。
3.在進行數量分析的基礎上,應結合內部因素和外部條件加以分析,并以說明。內部因素,如開發新產品,引進技術或專利,更新或增加機器設備,增加長期資金,調整資本結構,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等;外部條件,如新產品市場的活躍或疲軟,資金市場的寬松或緊縮,國家稅收政策的變化等,這些都會對企業的業務經營和財務管理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對于這些因素,最好要輔以文字說明,使財務分析的結論更為準確和完善。
4.要和其它財務分析的方法相結合。財務分析的方法是完成財務分析任務的手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理財環境不斷發生變化,財務關系日趨紛繁復雜,財務分析的任務也日益多樣化。財務分析既要為國家宏觀管理和企業微觀管理提供信息,也要為企業的其他外部利害關系人和投資者提供信息。因此,僅僅依靠借助一兩種分析方法,就能徹底解決有關管理的經濟系統中的一切問題是不可能的,要和其它分析方法(如趨勢分析法)結合起來,如有可能的話,最好能和企業的生產和銷售分析結合在一起進行,以構成完善的財務分析方法體系,以便具體地解決財務分析問題。
5.不是“萬能鑰匙”,不可隨便套用。由于各種財務指標分別具有不同的經濟內涵,它們在同一財務活動的進行過程中,必然互為條件,相互影響,因此,將它們聯系起來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要防止把財務報表中的每一個項目,同其它所有項目進行對比,而不考慮相成比率的有關項目之間是否存在依存關系,使計算出來的某些比率不能說明問題,不能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做出合理解釋。
6.不同的觀察家會從各自的角度出發,去分析一個企業的財務報表。任何事物都是一個多面體,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往往也不同。例如,銀行及其他債權人著重于各種流動比率;證券商則著眼于盈利能力與市場比率。有時,債權人認為滿意的比率。投資者并不滿意,而投資者又有短期投資者和長期投資者之分。因此,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問題,處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