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的克魯格曼教授在1994年發(fā)表的文章《東亞奇跡的神話》中指出,東亞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經濟在近幾十年內快速增長主要是依靠要素投入的增加來維持,而不是依靠技術進步帶來的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克魯格曼教授又進一步指出這種奇跡并非什么“神話”,而是可以理解為一種粗放型的發(fā)展模式,而且這種發(fā)展并非可持續(xù)的,終有經濟增長的盡頭。“東亞到底有沒有神話”在理論界一直很受關注。吳敬璉在《“東亞奇跡”的政策根源和克魯格曼教授的挑戰(zhàn)》一文中,對克魯格曼教授這一觀點進行了點評。吳敬璉在文章中總結了克魯格曼的觀點:除日本外,東亞的經濟高速增長不是依靠技術進步和效率改善,而是依靠要素投入的增加,這種發(fā)展模式必將遭遇到規(guī)模報酬遞減的瓶頸,是不可持續(xù)的。吳敬璉指出,對于這種全盤否定東亞發(fā)展模式的觀點,我們要謹慎對待,慎重研究,不能置之不理、盲目樂觀,我們細加分析,找出經濟發(fā)展中的不足,避免經濟發(fā)展中的失誤,實現穩(wěn)定高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經濟高速增長,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的“中國奇跡”。然而,關于“中國經濟增長是否是可持續(xù)的”這一討論越來越激烈。有不少人支持克魯格曼的觀點,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是靠要素投入來維持的,等到規(guī)模報酬遞減規(guī)律起作用和廉價勞動力優(yōu)勢消失后,中國的經濟必將面臨衰退。
全要素生產率在20世紀60年代初由美國經濟學家肯德里克提出。肯德里克計算出1889-1957年間美國國營經濟領域全要素生產率平均每年增長1.7%,實際產值平均每年增長3.5%。通過比較,我們發(fā)現美國在曾經的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約占一半,另一半則是要素投入的貢獻。相比之下,我國在這近30年經濟快速增長期間,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比例太低,平均20%都不到。難怪會引發(fā)大家對中國經濟增長是否可持續(xù)的討論。本文通過1997年到2007年這11的的宏觀經濟數據來討論我國經濟增長中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問題。
人們對于全要素生產率的研究,一般利用科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建立計量模型,把經濟增長率分解為要素投入增長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全要素生產率是個很寬泛的概念,泛指除要素投入外其他一切對經濟增長有貢獻的因素。比如無形投資(對研究、發(fā)展、教育、訓練的投資)的增加,或者資源配置的合理化及其適應經濟變化的速度,或者技術革新的擴散程度,或者生產規(guī)模的變動,或者人力資源與自然資源固有的質量等。我們把這些因素統(tǒng)統(tǒng)稱為技術進步因素,如果全要素生產率有所提高,我們就稱為技術進步,反之,我們稱為技術退步。
隨機前沿分析方法下,全要素生產率可以細分為技術進步和技術效率的改善,這是對全要素生產率研究的一大進步。技術進步仍然一樣,代表了要素投入的生產效率,反映了除要素投入以外影響產出的因素。而技術效率則是隨機前沿研究方法的特色和進步之處。我們假設一個生產單位處于最佳狀態(tài),“最佳”表示其產出達到了既定投入下的最大化,但現實往往是不完美的,可能由于管理不善,或者由于其是國企,或者僅僅由于該企業(yè)的地理位置是中西部等等,導致其產出無法最大化,那么其產出就會小于這個最大產出,我們說該生產單位實際產出沒有達到前沿產出,其比值是小于等于1的。技術效率反映的就是實際產出和前沿產出的比值關系,技術效率的改善則意味著實際產出更加接近前沿產出。而前沿產出的增加則意味著技術進步,前沿產出的減少則意味著技術退步。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動包括兩部分,一個是前沿產出的移動,代表了技術的變化;另一個是實際產出和前沿產出的距離變動,代表了技術效率的變化。
一、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模型
本文采用隨機前沿分析方法,通過我國省級的宏觀經濟數據,分析我國經濟增長中全要素生產率、技術進步以及技術效率改善的情況,據此提出相應的對策。本文的研究重點是在隨機前沿分析框架下,考察技術進步的情況,分析技術進步的推動力,提出促進技術進步的方法。
我們在截面數據下簡單分析一下隨機前沿分析框架的特點。先來看一下下面這個生產函數,yi= f(xi;β)exp(-ui),f(xi;β)是產出前沿,也就是既定投入下最大的產出,而yi則是實際產出,exp(-ui)則是實際產出和前沿產出的比值,這個比值一般小于等于1,這就代表了技術無效率。exp(-ui)≤1,就要求ui≥0,說明這個代表技術無效率的技術效率項是單邊的。本文在隨機前沿分析方法下,建立了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模型:
Inyit=β0+βKInkit+βLInlit+βTKtInkit+βTLtInlit+βTt+βTTt2+vit-uit
yit代表第i個省在年度t的GDP,kit代表第i個省在年度t的資本形成總額,lit代表第i個省在年度t的年底就業(yè)人數。vit表示的是環(huán)境特征對產出的影響,這個影響是雙向的,既可以增加產出,也可能減少產出;uit表示的是技術效率項,是單邊的誤差項。vit-uit這個復合誤差項是隨機前沿分析的特色,也是該研究方法的進步之處。變量t表示技術隨時間的變化,時間是個內涵很多的變量,在這里,我們用到了時間的一次項和二次項。為了捕捉技術進步的非線性變化,在此,還用到了時間變量和要素投入變量的交互項,這是考慮到技術不僅隨時間而變化,而且隨著要素投入規(guī)模和投入比例的變化而變化,技術應該也是改變的,簡而言之,就是技術是非中性的,要素投入會影響到技術進步,這個稍后會對此進行假設檢驗。假定隨機誤差項vit服從獨立的正態(tài)同分布,
vit~iidN(0, σ2v)
另外,我們考慮到考察期有11年之久,那么在這11年中,技術效率項uit應該是隨時間有所改變的,我們采用Battese和Coelli在1992年用過的技術效率模型,
uit=uiexp[-η(t-T)]
參數η表示技術效率項的變化率,該值為正,表示技術效率不斷改善,負值則表示技術效率不斷惡化。假定技術效率項ui服從截尾正態(tài)的獨立同分布,
ui~iidN+(μ, σ2u)
在模型的估計中需要用到兩個方差參數:總體方差σ2= σ2v+σ2u,和方差比例γ=σ2u/σ2。
本文采用的是省級面板數據,主要有各省的國內生產總值、資本形成總額和年底就業(yè)人數這三項數據。這三項數據都是來自《中國統(tǒng)計年鑒》,其中由于2006年年底就業(yè)人數數據的缺失,本文采用的是2006年前后兩年的平均數據,在31個省市自治區(qū)的統(tǒng)計年鑒數據中,西藏的數據與其他地區(qū)差距較大,所以我們沒有采用西藏的數據。另外,我們利用各省的價格指數對各省國內生產總值和資本形成總額進行了價格調整,調整為2000年的不變價格,這個地區(qū)價格指數也來自各年的《中國統(tǒng)計年鑒》。
二、假設檢驗
本文對模型的估計是采用極大似然法,利用Frontier4.1軟件進行估計。
似然率統(tǒng)計量為:LR=-2[L(H0)-L(H1)]
LR為似然率統(tǒng)計量,服從混合的卡方分布 ,自由度為被約束變量的個數。L(H0)指在虛擬假設H0(若干個被約束變量的參數為零)的設定下的對數似然函數值,L(H1)則是其備擇假設H1設定下的對數似然函數值。
在此,我們想檢驗一下在隨機前沿分析框架下,前沿產出是否移動,也就是檢驗前沿技術進步的變化情況。用FTP表示前沿技術進步,
FTP=αInf(xit,t)/ αt=βT+2βTTt+βTKInkit+βTLInlit。
檢驗前沿技術進步是否發(fā)生,假定虛擬假設H0:βT=βTT=βTK=βTL=0,LR=343.6368,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虛擬假設,所以前沿技術進步的變化的確存在。
FTP=-0.1878+0.0048t+0.0320Inkit-0.0137Inlit
上式為前沿技術進步的公式,在此式中,前沿技術不僅隨時間發(fā)生變化,而且前沿技術是非中性的,要素投入的變化也會影響到技術進步。
三、實證研究結果
在隨機前沿分析框架下,我們來看下我國這11年來的前沿技術進步情況。我們通過計算發(fā)現,在11年共330個樣本中,只有37個樣本的FTP>0,說明這些省份在相對應的年份存在前沿技術進步,其他的情況下都是技術退步。這個結果是發(fā)人深省的。
(一)從FTP的公式中可以看出資本投入對前沿技術進步有促進作用
這說明現階段加大資本投入,有利于技術進步,這也反映目前我國是處于資本相對短缺的階段,繼續(xù)加大投資,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yè)的投資是有利于前沿技術進步的。1997年各省平均的資本形成總額為1103億元,1998年各省平均的資本形成總額為1225億元,經過計算,前沿技術變化從-0.0618變成了-0.0557,說明前沿技術退步狀況有所改進。
(二)勞動投入的增加會導致前沿技術退步,說明我國的勞動力素質堪憂
低素質的勞動投入增加會導致前沿技術的退步,這也說明我國目前亟待提高教育水平,增加人力資本存量。單純依靠廉價勞動力的增長會導致前沿技術的退步,這種增長必將是不可持續(xù)的。
四、政策建議
(一)增加高新技術產業(yè)的投資,提高我國研發(fā)水平和創(chuàng)新能力
我國要完成產業(yè)結構升級,就不能一味地簡單增加投資,對于引進的外資也要有所甄別,增加高新技術行業(yè)的投資和外資引進,對于我國的資本利用效率和產業(yè)結構升級大有好處,這也是促進我國前沿技術進步的重要措施
(二)增加教育投資,提高國民素質,增加人力資本儲量
現代經濟中,高教育水平的人力資本在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愈加明顯,而低素質的廉價勞動力對經濟發(fā)展的作用越來越小。正如本文中的分析,其對前沿技術進步起阻礙作用。所以增加教育投資,才能逆轉勞動投入對技術進步的不利影響。
(三)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確保經濟發(fā)展有良好的環(huán)境
制度因素對于經濟發(fā)展的作用很難用數據衡量,但其作用已經得到人們的公認。所以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對于經濟發(fā)展和技術進步非常重要。在這里,我們要指出,明晰的產權制度會促進要素投入在經濟發(fā)展中的表現,對于技術進步是有促進作用的。另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也有利于研發(fā)投入的增加和技術的創(chuàng)新,對于技術進步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