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的北京已然是朔風烈烈,就在這個隆冬時節,記者和王新紅在財會信報社的會議室里相對而坐,窗外的寒氣絲毫沒有影響室內的溫暖,笑聲伴隨著整個采訪過程。
王新紅,思源德衡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一個含蓄而內斂的專業人士。對于她的外表、生活及其工作,記者只想用精致一詞來形容。“我不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但我是一個追求夢想的人!我對待工作和生活的態度就是:厚德載物,平衡和諧。”
會計行業偶然的撞擊者
1995年,王新紅畢業于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國際文化交流專業,曾在中國日報社實習過。她是怎樣從新聞傳播方向跨度到經濟方向,并且用了10年的時間去經歷中國會計行業的這道風景呢?
王新紅告訴記者:“當時確定職業生涯的時候,她選擇會計師事務所工作可能是有一點偶然。上大學的時候,我就對經濟和商業活動非常感興趣。盡管在中國日報社實習,但依然認為自己真正的興趣還是在經濟領域,所以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從事會計工作。”
讀書期間,王新紅經常去聽一些剛從國外留學回來的青年經濟學家的講座,也曾向某知名教授請教,由于自己不是學經濟的學生,但是對經濟非常感興趣,非常想去嘗試經濟領域,應該先從哪里入手?王新紅記得教授是這樣對她講的: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經濟處于快速增長時期,任何經濟都需要透明的標準財務信息披露,然而中國缺乏具有全球視野的財務人員。因此教授建議她先去會計師事務所工作。就這樣,王新紅開始了她在經濟領域的嘗試。
她首先加入北京會計師事務所,這是北京的第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在這里,王新紅一干就是10年。“當然,選擇這份工作也有另外一層原因,首先會計師是一個非常體面的職業,其次當時的會計師事務所還屬于壟斷行業,壟斷也就意味著它有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前景。”
畢業時的果斷抉擇成為她事業的起點。而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MBA項目的學習,使她對會計行業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并開始了新的事業發展。
點滴成金,宏觀對待風險
王新紅剛剛步入會計行業時,始終沉浸在學習的喜悅當中。每做一個項目,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專業知識的積累以及工作水平的提升。在這10年里,事務所不但給她創造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也豐富了她的人生經歷,最重要的是讓她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所在。
“會計師事務所最終服務的是社會公眾。面對日益復雜的經濟環境,應該秉持嚴謹的專業精神,勤勉盡職,帶著會計師應有的職業謹慎去做好任何一項審計業務。”她說。
談到安然事件等審計界的熱點話題,王新紅說自己沒有對此進行深度研究,僅想從一個業內人士的角度談些個人體會。她說:“審計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高風險意味著它受到了很多因素,如商業環境等各方面的影響。審計師已從傳統的只關注企業會計核算、報表編制的流程向更廣泛的企業經營風險、戰略目標、業務流程、績效評價、風險管理等角度進行分析。因此從選擇客戶的第一個環節就開始評估審計風險。那么如何去控制風險是其重要所在。”
中國財務信息的披露受到許多客觀環境的影響,以及一些法律制度相對于高速發展的經濟的滯后,因此審計失敗的風險概率,也許是在全球具有活力的經濟實體中比較大的。針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特殊性,審計師應該不斷豐富自我,從而不斷提升自己。不能將自己的研究僅限于會計這個比較狹窄的領域,而應從宏觀經濟學、管理學等各個領域不斷充實自己,宏觀地去看待某種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深入地了解企業所處的商業環境,研究企業的經營特點,使審計風險低至可接受水平。”王新紅如是說。
事緩則圓,做大做強并非一定要走并購之路
王新紅平易近人,使記者由衷地產生了一種親密感。不知情的同事,都以為我們是熟識已久的老友相逢。我們又談起目前行業內關于做大做強的話題。
自從1853年出現注冊會計師這個行業以來,一直是一部通過并購而做大做強的發展史。國際上的四大所也是通過并購不斷地去發展壯大。如今,財政部和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也在鼓勵中國的本土所做大做強,這是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必然。王新紅在事務所工作的10年里,經歷了1998年的事務所合并,也經歷了這次做大做強的潮流。她告訴記者,中國會計師事務所的發展規模必然要和經濟發展相適應。做大做強是事務所的發展趨勢,也是一個必然的要求。做大意味著事務所要有相匹配的競爭能力;做強意味著事務所要有相適應的發展能力。“然而從做大做強的提法來看,做大做強是否應該有個先后順序?還是應該同時進行呢?”王新紅對此發出了疑問。
并購體現了事務所的發展歷程,但是中國的事務所并購不排除排名的驅動,會計師事務所是以信譽為核心的行業,如果僅僅是因為排名而加入到并購的隊伍里,并不是惟一的最佳途徑。
王新紅既而進入了思考之中,會議室里又是一片沉靜。“受排名的驅動是一個很現實的商業目標,并購與否和事務所自身的發展戰略息息相關,和文化相匹配。合并取決于模式,以成員所的方式出現,會更適合事務所的性質。我認為做大做強和事務所自身的公司治理,管理能力和商業操作方面有很大的關系。”王新紅坦露了她的看法。
王新紅隨即給記者講了她去年在澳大利亞培訓時的見聞。她說:“在澳大利亞,中小事務所在合并的時候,都會有一個詳細的并購流程。決定并購前會有半年到一年的準備,這期間不僅包括細節的溝通交流,而且也有從戰略文化到將來運作當中的市場戰略以及人力資源配置等細致的計劃,從而使合并后的事務所在文化理念上趨于一致。這點是值得中國事務所借鑒的。”
誠信+平衡=穩健發展
談到德衡,王新紅神采奕奕,她對德衡充滿了信心,這并不僅因為德衡是她自己的事業,更是她們團隊的事業,因為她是一個注重分享的人。
德衡,顧名思義,德即誠信,衡釋為平衡。平衡象征和諧,和諧意味著穩健發展。
10年的事務所工作,磨煉了王新紅注重專業精神的文化底蘊,她愿意去做和自己能力相匹配的業務,去發展和自己公司規模相適應的客戶群。所以她將公司定位在中小企業,在規劃公司發展的時候,計劃是在3到5年可以在特定的市場上,以專業聲譽和服務質量建立自己的品牌,穩健發展,爭取做一個非常精致的專注在特定市場、特定領域的精品專業服務公司。“做大做強是每個經營者都要面對的問題,因為不進則退。如果讓我來選擇,我想說:先做強再做大!”王新紅再一次表達了自己精益求精的想法。
王新紅可謂是白手起家,她離開原來的雇主,沒有帶走任何客戶資源。現在的企業運營良好,財務也很健康,而且超出了她的思想預期。這些都是由于她的平衡態度決定的。她給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剛剛成立咨詢公司時,有一次,王新紅去和外國客戶簽項目協議,見到客戶后,王新紅談了自己的專業經驗以及合伙人的執業經驗等各方面的優勢。當時,那個外國人說:“Linda(王新紅的英文名字),您很好!那么您拿什么來證明您的公司會一直存在呢?”王新紅說自己有足夠的經驗,那個外國人依然說,這些誰都有。王新紅想了想說:“我追求的是一種平衡,我愿意和別人分享我的專業經驗,和我的員工分享公司成長的過程,和我的合作伙伴分享共同創造價值的喜悅!”外國人聽后,什么也沒說,就簽署了咨詢項目的協議。從那一刻起,王新紅在談判的時候,時時都會想起那個外國人,也因為如此,使自己變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成功。
在采訪即將結束的時候,王新紅接到了女兒的電話。在電話里,她一直稱呼其為“我的小女兒”,言語間流露出了對女兒的關愛。她告訴記者,女兒今年6歲了,平時愛稱為“小人兒”,她非常愛女兒。她說:“做企業是因為我看好中國經濟的增長,并且對自己的團隊充滿信心。也想體驗一種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但我的最愛依然是我的家庭,我的先生和我的女兒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輸贏》這本書的最后寫到:其實什么都不重要,輸贏也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和你喜歡的人在一起。這恰恰體現了王新紅的人生觀。
財會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