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證會計研究是作為與規范會計研究相對立的一個概念提出的。實證會計研究旨在解釋會計現象層面的規律,從而為解釋現行會計實務和預測未來會計實務提供理論依據;規范會計研究則旨在通過一系列基本會計原則、會計準則的規范要求,指明最優會計實務是什么,從而實現會計實務的規范化。實證會計研究是借鑒和吸收經濟學和財務學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而發展起來的,有效市場假說、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代理人理論是實證會計研究的基石。
實證會計研究的哲學基礎是由實證主義演變而來的證偽主義,而證偽主義又有波普爾的樸素證偽主義和拉卡托斯的精致證偽主義。盧永華(2002)分析得出,西方會計實證研究者所奉行的哲學基礎實質上是拉卡托斯的精致證偽主義,即任何一個試驗或觀察結果(經驗事實)都不能證偽一種理論,只有出現了一種更好的理論時,人們才會真正放棄舊理論。
實證會計研究方法是由個別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的歸納模式,研究方法總體上是歸納性的。其研究過程主要由以下步驟構成:提出假設—收集數據—建立模型—統計分析—得出具有數量特征的會計研究成果或研究結論。廣義的實證會計研究包括實驗室試驗、實地試驗、實地研究、案例研究、調查研究和檔案研究,研究領域涉及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和審計各個方面;狹義的實證研究多指檔案研究,主要涉及關于財務會計的研究,也有一些關于審計的研究。
與規范會計研究相比,實證會計研究的優點主要表現在:第一,研究方法具有科學性。實證會計研究以數學模型為主要研究手段,以統計分析為主要研究方法,通過精確的數學語言和嚴密的數理邏輯分析,使得研究結論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和科學性。第二,研究內容具有務實性。實證會計研究不僅對所觀察到的會計實務提供解釋,而且還對未觀察到的會計現象、實務和那些雖已發生但尚未通過數據搜集和分析獲得系統性證據加以證實的現象與實務提供解釋,從而使會計理論研究的目標從理想轉向現實。第三,研究范圍具有拓展性。實證會計研究大量引進了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如產權理論、契約理論、企業理論,開辟了會計研究的新思路,拓展了會計研究領域,在資本市場研究和行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得出了許多規范會計研究所不能認識的有益結論。
實證會計研究的局限性表現在:第一,過分簡化研究對象的復雜關系。實證會計研究過分強調模型化和定量化,經常由于忽略某些想當然是次要的因素而導致研究對象過于簡化和研究出現系統性偏差。第二,“價值中立”值得懷疑。會計信息具有經濟后果,作為“經濟人”的會計研究者,其價值判斷和偏好會影響他對研究課題、方法和假設的選擇,在挑選樣本時也可能自覺或不自覺地帶有感情色彩。第三,研究結論的局限性。實證會計研究力圖使用有限的事實和現象去證明普遍命題,因而其研究結果不可避免地只具有概率或然性。第四,研究時間的滯后性。實證會計研究總是等到有足夠的樣本數據建立數學模型進行經驗分析時才能得以實施,與規范會計研究相比,它往往具有時間上的滯后性。
一、實證會計研究在我國的發展進程及評價
我國會計界接觸實證研究方法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當時主要是一些學者嘗試將實證會計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介紹到國內。現在公認的最早出現的可稱之為實證研究的論文,應當是趙宇龍發表在《經濟研究》1988年第7期上的《會計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邱宜干(2001)經過調查研究,把我國自1988年以來的實證會計研究分為以下三個階段:1990年以前(含1990年),我國實證會計研究主要以介紹、學習西方的實證會計研究成果為主。同時,部分學者已開始嘗試采用問卷調查法進行實證會計研究。
1991—1997年6月,我國實證會計研究已由單純的理論探討發展為具體的應用,研究方法呈現出多樣化特征。即學者們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大量采用數理統計和數學模型等方法;研究內容由我國會計制度改革、會計準則的制定延伸到資本市場有關問題的研究,如股市的有效性、風險性、股市的收益與資本結構的關系等。1997年7月以后,我國實證研究成果大幅增加,由上一階段的幾十項成果發展為100多項。實證會計研究的實際研究無論是在絕對數上還是在相對數上,均有大幅度提高;研究方法以數理統計和數學模型為主,采用問卷調查的比例明顯降低;研究內容的范圍明顯擴大,大都能緊扣當時我國的實際情況,如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企業收益與股票價格的關系、企業會計程序和方法的選擇等。
盡管實證會計研究近年來在我國取得了良好的發展,但仍然存在以下缺陷:第一,樣本時限短,選擇的樣本不具有代表性。樣本時限少的只有4個月,多的也僅有5年,與國外10年的時限相比,不足以推斷出一般性的結論。第二,研究中選擇的檢驗模型、測試手段與我國實際情況不符。到目前為止的實證會計研究主要仍停留在模仿階段,即運用西方成熟的實證會計研究的方法,以我國資本市場的數據來驗證西方已有的實證會計研究的假設,甚至一些研究問題也是模仿性的。第三,對數據本身質量分析不夠。
二、我國實證會計研究的環境分析
實證會計研究始于美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迄今為止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這與美國各方面環境的發展變化是緊密相連的。W illianH·Beaver認為,美國實證會計研究空前發展的原因是:財務學和經濟學得到了較快發展;證券市場在經濟中占重要地位;政府對證券市場進行了積極的監管;上市公司的股權比較分散,機構投資者占很大比重;計算機技術和數據庫發展迅猛;大學的晉升制度和學術刊物產生了積極影響。我國目前的環境對于實證研究而言既有有利因素又有不利因素,具體分析如下:經濟環境。有利因素包括: (1)資本市場的發展為實證研究創造了條件。西方的經驗表明,實證會計研究的興起與繁榮同證券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的發展密不可分。199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標志著我國資本市場的初步形成。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國資本市場已經初具規模。(2)計算機的普及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實證會計研究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一方面,計算機的普及使得社會科學領域尤其是經濟科學領域,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利用數據分析軟件來對社會經濟現象進行定量研究,實證會計研究的重要方法———數理統計得到了很好的推廣;另一方面,我國信息高速公路的興建使得許多經濟統計信息及相關資料可以通過因特網方便地取得,一些重要的大型數據庫也都在建立和完善之中。不利因素包括: (1)我國證券市場發展不完善且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很小,這會影響實證會計研究結論的有用性。我國證券市場的歷史較短,湯云為等(2001)研究指出,在1998年底我國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占國內總產值的比例只有24·3%,其中還包括了大部分非流通股,流通股總市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只有7%;截至2000年底這兩個比例分別大約為50%和19%左右。而美國在1996年底和2000年底,其股票總市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分別為115·6%和200%左右。由于我國的實證會計研究主要是針對上市公司和證券市場進行的,而據此得出的結論代表性極其有限,并不能有效地反映整個國民經濟的狀況,所以實證會計研究結論的有用性會大打折扣。(2)我國證券市場效率低下,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嚴重。近年來,很多學者對我國證券市場的效率進行了大量研究。沈藝峰和孫錚的研究表明我國股市尚未達到半強勢效率;陳小悅等人的研究顯示,深市較早地達到弱勢效率,滬市在1993年逐漸達到弱勢效率,總體結論是我國股市僅達到弱勢效率。在我國證券市場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占了很大比重。許多國有上市公司是在各級政府部門的全力支持下,以脫困、籌資為目的,通過“包裝”取得上市資格的,上市公司與母公司之間存在著12大量關聯交易,母公司或集團公司視上市公司業績狀況給予“抽血”或“輸血”,再加上政策市、莊家操縱和內幕交易等,使得股價不能真實反映上市公司的真正業績。(3)數據庫建設不夠完備,數據質量不高。在我國目前情況下,取得數據的成本還很高,重復勞動和數據利用率低等問題大量存在。文化環境。在我國,投資者和企業對實證會計研究成果的需求沒有美國那么強烈,學者們對我國各種經濟現象的關注和對學術成果的追求成為實證會計研究的重要需求。我國證券市場發展迅速、數據豐富和有關學科的融入,為實證會計研究提供了客觀條件,一些敢為人先的學者逐步開始了對實證會計研究的嘗試,繼而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個行列,尤其是近幾年我國出現了一批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學者,他們將成為我國實證會計研究的主力軍。但不利因素仍然存在。大學的晉升制度還是以論資排輩為主,對學術成果的評價也有重數量、輕質量的傾向,而且評定周期過短(一年或兩年),在這么短的時間里獲得高質量的實證研究成果幾乎是不可能的;由于合著的文章只有第一作者才算數,所以學者之間的合作程度較低,有一項統計顯示, 1996—2000年《會計研究》的論文合著率(合著論文在總篇數中所占的比率)為30·36%,合作度為1·34;而1995—1997年《中國科學》的論文合著率為87·1%,合作度為3·65(婁權, 2002)。由此可見我國目前的會計研究仍然以個體、分散研究為主。
其他方面。實證會計研究需要進行大量調查和廣泛地收集資料,比規范會計研究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資金。但是由于我國會計研究體制不完善,會計研究項目的數量、立項和審批的渠道都存在一定問題,撇開國外會計研究領域的情況不談,與國內自然科學基金甚至其他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相比,獲得的資金也是遠遠不夠的。
三、對策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盡管實證會計研究在我國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它所面臨的形勢仍是不容樂觀的。我們應從以下方面入手,改善實證會計研究的環境:第一,盡快完善我國的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體系,使之既能與國際接軌又能符合我國的特殊國情;
第二,加強對我國證券市場的監管,多管齊下綜合治理上市公司會計信息造假行為;第三,大力扶植機構投資者,倡導理性投資,引導投資者關注會計信息和加強對證券市場的研究;第四,加快因特網的普及和網上數據庫的建設,促進資源共享,降低數據的取得成本,為實證研究提供可靠的資料;第五,改革高等院校的技術職務晉升制度,為實證會計研究創造良好的學術氛圍;第六,中國會計學會應多吸收團體會員,如企業、事務所等,增加經費來源渠道;證監會資金來源廣泛,可以對證券市場有待研究的會計課題進行公開招標,為實證研究提供更多的機會和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