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審計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帶來的是會計信息化工作的發展迅速,我國目前已建立了如金關、金卡、金橋、金衛、金文等系統工程。所有這些巨大的變化使得審計工作的環境、對象、范圍、線索等基本的審計要素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的審計工作方法已經不能適應這種變化的要求,審計人員必須要了解和審查會計電算化系統的處理功能及其內部控制,以證實其會計事項處理的合法性、結果的正確性及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這就要求審計機關必須轉變審計方式,提升審計手段,不斷擴大計算機技術在審計工作中的應用,積極嘗試計算機輔助審計、網絡審計,實施審計信息化。
二、當前審計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審計信息化建設在納入國家信息化建設(金審工程)范圍后,有了較快發展。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方面逐漸形成體系,審計署開發的AO(現場審計實施系統)及OA(審計辦公系統)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審計信息化建設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如不妥善解決將影響審計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和進程。主要存在如下幾個問題:
(一)高技術與低效益并存。
審計信息化建設和發展不僅僅是信息和網絡技術在審計工作中運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審計管理思想和觀念的轉變。近幾年來,有些審計機關對計算機審計在部分領域如金融系統實施情況期望值偏高,在某些審計環節不切實際,過多地強調應用計算機審計手段,重設備配置,對審計軟件開發和推廣應用辦法不多,效果不明顯,忽視了改革和創新審計方式方法,沒有真正把審計信息化建設作為改進審計管理方式方法的前提和基礎來抓。其結果導致部分單位審計信息化建設是建立在效益低下基礎上的,出現高技術與低效益并存的局面。
(二)高投放與低產出共存,審計成本不斷攀升。
目前,各級審計機關都在不斷加大對審計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尤其是硬件的配置不斷更新,但設備和信息利用程度及使用效益卻不高,部分審計人員的計算機應用水平僅停留在辦公自動化和收集信息、檢索資料等階段,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缺乏審計現場應用和審計資料的整理、歸納,使得計算機網絡管理、分析、數據處理等功能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造成資源浪費。
(三)審計業務與信息化發展的不一致。
目前,有些審計機關面臨的一個較大的問題是審計業務水平與信息化水平不匹配,與審計信息化建設和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一部分審計干部由于年齡偏大,業務老化,知識結構單一,有的審計干部僅滿足于辦公需要。而在審計過程中,由于要求不到位,軟件開發滯后等原因,沒有真正應用起來;還有部分人員把傳統的手工操作業務搬到計算機上操作后,不愿在審計業務基礎建設方面多下功夫。
(四)缺少計算機審計復合人才。
近幾年,審計系統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硬件設備投入較大,但是在審計管理信息化過程中,人是第一位。雖然審計系統近幾年通過各種途徑大力開展計算機知識培訓,通過“競爭上崗”、提高進入門檻等方式優化人員素質結構,審計系統人員的整體素質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目前真正具有較高計算機應用水平的人員并不多,精通計算機編程又熟悉審計業務的復合型人才則更少。同時,由于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與知識更新培訓的不足,不少審計人員的計算機應用水平及相關技能無法同步提高,計算機應用仍停留在較低水平上,計算機功能也沒得到充分發揮。
三、對審計信息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應加大計算機復合審計人才的培訓力度。
雖然目前大部分審計干部能夠利用計算機進行輔助辦公,部分審計人員還能利用審計軟件或自編電子表格小工具進行輔助審計,但距“金審”工程的最終目標還相差甚遠。受人員編制等限制,要引進大批專業人員是不現實的。應立足于對現有審計人員的培養,選拔一批審計業務精湛的年輕同志,通過強化計算機技術培訓,使之迅速掌握必備的計算機審計操作技能,形成各單位計算機輔助審計骨干。
(二)深化計算機輔助審計研究工作。
審計理論是對審計工作實踐的總結,也是對審計成果的提煉和升華。要不斷總結推廣應用計算機輔助審計的實踐經驗,并對計算機輔助審計的發展思路、對策措施、組織領導,以及硬件配置、軟件開發、人員培訓、操作技能、經費保障等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使審計工作不斷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變化。
(三)正確處理審計工作創新與審計信息化建設之間的關系。
目前,在部分審計機關中還存在著一種審計工作創新就是計算機審計應用的模糊認識。工作中片面地要求在所有工作場合都要開展計算機審計,并將其作為一種內部考核形式固定下來,造成審計現場計算機審計有條件的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的也要上的局面。這曲解了計算機審計的含義。因此,要改變目前計算機審計的考核方式,根據各專業處所管轄的信息化程度和特點,以及處內計算機審計專業人員的構成情況,整合人力資源,科學地、有針對性地安排考核內容,將壓力變為動力,更好地推進本部門、本單位的審計信息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