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我國高校無論是財經院校還是綜合性大學,無論是工科類院校還是其他類型的院校,凡是設置會計專業的學校,會計主干課程基本都要開設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以及一些主要的行業會計課程等,如銀行會計或金融會計、商業會計等行業課程。這種課程體系的設置不僅課程之間相互重復現象嚴重,而且每門課程的知識結構暴露出許多弊病。
一、教學模式不能突破歷史的影響作用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會計教學理論研究與實踐都受到了“十年動亂”的嚴重破壞,盡快建立一套適應經濟發展的會計課程體系,成為當時會計教學理論研究的焦點。一些具有影響力的大學,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同時參考國外一些會計教學課程體系與知識結構,總結出一套培養我國記賬型財會人才的知識結構與主干課程體系。它是以基礎會計、工業企業會計、商品流通企業會計、外貿會計、銀行會計、農業會計、行業經濟活動分析與行業財務管理為主干課程,以管理會計、西方財務會計為輔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這一課程體系在學生入學之前需要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按照事先選定的教材和傳統的章節講述方式開展教學,每門課程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講述該課程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教會學生如何解決已經發生的實際問題。
上個世紀末,隨著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建立,西方財務會計課程中的一些理論與核算方法被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所采用,西方財務會計課程也就隨之取消,會計專業主干課程也進行了相應的修改,逐漸取消了工業企業會計、商品流通企業會計、外貿會計等課程,取而代之的是財務會計課程。近幾年來,盡管各高校對會計專業主干課程與各門課程知識結構的改革從未間斷過,但事先制定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選定教材,并按照各門課程之間知識銜接關系及每門課程的章節進行講述的教學模式,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幾乎沒有發生質的變化。按照這一既定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實踐證明只能成為一個優秀的記賬員。
二、知識結構不合理及教材之間內容重復固化了學生思維模式
1.會計專業主干課程的知識結構不合理。目前我國許多高?;A會計課程,仍然沿用改革開放初期某些大學編寫的教材模式,這一模式的知識結構是以制造企業的資金循環為主要教學內容,圍繞著制造企業的資金來源、資金使用、資金退出企業及資金分配等會計循環業務,教會學生如何將這些業務記錄到會計憑證及會計賬簿中、以及如何編制出會計報表。與這種知識結構模式相對應的考核形式,就是要求學生能夠根據已經發生的經濟事項,按照標準答案寫在試卷上。會計專業后續課程的教學內容,都與這種知識結構相呼應,教學目標就是根據會計報表數據分析相關指標。雖然一些課程中也告訴學生財務會計具有預測功能等,但按照資金循環的知識結構開展教學活動,其結果是固化了學生思維模式,使學生認為會計課程就是按照規定的會計科目記錄經濟業務,并將已經發生的經濟業務以數據的形式對外進行披露。這種固化的思維模式,對學生就業后自覺提高自身業務能力形成了很大沖擊。根據我們對一些畢業生跟蹤調查記錄的顯示,很多畢業生工作了多年后,不僅不會預測、分析與判斷經濟事項可能給企業帶來的預期結果,而且不知道該學習哪些新知識。
2.每門課程的教材自成體系且相互之間重復現象嚴重。以基礎會計課程為例,為了講清楚企業如何籌集資金以及資金進入企業后的具體核算方法等,將會計定義、目標、假設、原則會計核算方法以及會計要素的核算與披露等全部納入到教材中,同時還要將許多賬戶結構,以及這些賬戶結構的具體用法,一些資產的計價方法、費用分攤方法、收入確認方法、資產減值核算方法及加速折舊等方法作為基礎會計教材內容。目前大多數高校為了培養寬口徑的專業人才,專業課的課時都在縮減,按照現在基礎會計課程的知識結構進行教學,只能導致教師在課堂上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學生平時學得一知半解、考試前只有暈頭轉向的死背。后續教材為了使知識的連續性,還需要將基礎會計課程已經講過的一些知識納入到教材中,特別是對一些賬戶結構的解釋及用法、一些會計核算方法等,在多門教材中重復出現。
3.一些會計專業課程的內容仍停留在經濟體制改革開放初期。除了以制造企業資金循環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基礎會計課程外,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等課程講述的計劃成本核算、委托代銷商品核算,以及按照定額成本、定額消耗量核算產品成本、數量進價金額核算、數量售價金額核算以及進價與售價金額核算等方法,都是我國計劃經濟體制時期所采用的會計核算方法,這些方法體現在各行業會計的教學中。我國自經濟體制改革至今已有30多年的會計實踐,許多會計核算方法、成本計算方法以及具體預算的編制方法等,都隨著經濟發展變化而不斷改進與完善,許多企業早已不再用手工記賬,ERP被廣泛用于會計核算、成本計算與財務管理中,但教材中這些核算幾十年沒有發生什么變化,如果有變化的話,也是會計科目用法上的改變。
三、提高本科會計教學質量的建議
1.按照會計目標培養會計專業人才。會計目標是通過會計人員運用會計核算專門方法記錄財務會計信息,運用會計人員自身職業判斷技能對會計信息進行歸類、總結、分析和預測,并將分析總結和預測后的財務信息定期提供給使用者,從而確保決策者作出正確決策。本科會計專業應按會計目標培養會計人才,并將會計目標貫穿每門課程始終,根據這一目標培養出的是創新型會計專業人才。創新性具體體現在,這種人才不僅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與職業技能,而且還能夠對未來不確定事項進行預測與判斷,通常能夠利用第一手數據資料及相關信息,及時把握和提供不確定經濟事項的發展態勢,從各項數據中能夠尋找獲利機遇或發現危機,利用會計記錄的“死”數據為企業、行業和部門的生存與發展服務。這一培養目標體現在各門專業課程中,就不能只注重培養學生對日常經濟業務的核算,而應注重培養學生歸納與總結經濟現象變化的規律性;特別是注重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與預測能力,而不是單純的教會學生如何記賬算賬。
2.改革目前考核教師的方式方法。培養具有一定分析能力與判斷能力并能不斷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財會人才,離不開專業基礎教育,專業基礎教育的基石愈堅固,專業人才對未來適應能力則愈強,而培養專業人才離不開教師的日常工作。目前,我國許多高校主要以科研成果作為對教師考核的依據,特別是在評定職稱方面,教師發表文章的級別與數量、出版的專著等是考評的硬指標,而教學成為考評的軟指標,甚至是可有可無的。在這種對教師考核機制的作用下,教師絕大部分精力必然放在科研上,而忽視了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方法改革的研究。這種考評機制如果不進行徹底改革,培養能被社會認可的專業人才就是一句空話。對于教師的考核,首先除了課時、學生打分外,還應將教師到企業等實際單位調研作為一個考評指標,特別是在對企業調研基礎上進行的教學改革、發表的教改文章等,應作為對教師考核的重要指標;其次,學校應組織教學督導組對教師進行連續性聽課并打分,教學效果在3個學期以上獲得優秀者,才有資格晉升,同時應考慮取消教授終身制的做法,當教授連續3個學期不能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以及教學效果達不到學生滿意度時,應取消其現有職稱并向下降格。
3.改革目前會計專業的知識結構。(1)對會計專業現有的知識結構進行整合。為了使學生能夠全面掌握會計專業知識并提高學習興趣,應對目前按制造企業資金循環為起點的知識結構與講述內容進行改革。例如基礎會計課程,應主要介紹一些最基本的財務會計理論,以及這些理論對微觀企業、對整個宏觀特別是對國家稅收的影響作用,讓學生在一開始接觸會計專業課程時能夠真正理解會計是經濟管理的組成部分,而不是單純的記賬工具。又如在財務會計課程中,每一個知識結構都應與分析相結合,而不是將核算與分析放在不同時間與不同課程中進行講述,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每門課程時,知道該門課程各知識結構的作用以及如何具體運用這些知識。(2)對會計專業現有的教材進行改革。取消會計專業現有教材中的重復內容,并將重復內容的教材進行合并。例如,取消管理會計、國際財務管理、成本會計等內容,將管理會計、國際財務管理與財務管理的內容進行合并,作為一門課程的教材;將成本會計并入中級財務會計內容中,作為成本費用章節的內容。對于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選用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的原版教材,作為雙語教學或專業選修課程,如管理會計、物價變動會計等課程都可以選用國外原版教材。對于一些專業選修課程的授課方式可以采用網上教學,教師將本門課程講述的主要內容、每一章節需要學生掌握與了解的具體知識、需要學生回答的問題與作業等掛在網上并定期答疑,讓學生在學習時間上有更大的靈活度,同時可以促進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注:[本文系北京工業大學精品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項目編號:ER2009-C-46]
參考文獻:
1.梅勁.芻議高校本科會計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財政監督(財會版),2009(6)
2.王娜,胡劍.改革開放30年我國會計準則變遷的思考.經濟師,2009(5)
3.李建華.中國30年會計理論研究的回顧與評價.會計之友,2008(12)
4.張英明等.財務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的調查與思考.財會通訊(學術版),2006(7)
5.趙雪枝.美國會計教學改革對我國的借鑒意義.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