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根據2008年《黑龍江省東部煤電化基地發展規劃(摘要)》(以下簡稱《規劃》),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四大經濟板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繼哈大齊工業走廊啟動建設后,省政府又下發了《黑龍江省東部煤電化發展規劃和東部煤電化基地建設支持政策》,旨在把黑龍江省東部地區建設成為以煤電化為主導,相關產業配套協調,煤電資源綜合利用,區域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更加良好的重要經濟板塊。
在《規劃》中提到的黑龍江省東部煤電化基地,是指煤炭等礦產資源豐富、城市相對密集、煤電化產業基礎良好、農業較為發達、對俄開展合作前景廣闊的東部經濟區域,包括牡丹江、佳木斯、雞西、七臺河、雙鴨山、鶴崗六市,區域總面積、總人口和2007年累計地區生產總值分別占全省的30.6%、27.5%和21.7%,是全省重要的經濟增長區域。因此,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生態省的要求,對煤電化企業的環境成本管理進行研究,改善區域發展生態條件,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相關概念界定
(一)AHP法
AHP法即層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以下簡稱AHP),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由美國運籌學家、匹茲堡大學教授托馬斯·塞蒂(T.L.Saaty)正式提出的。它是一種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系統化、層次化的分析方法。由于AHP法在處理復雜的決策問題上的實用性和有效性,很快在世界范圍得到重視,廣泛應用于經濟計劃和管理、能源政策和分配、行為科學、軍事指揮、運輸、農業、教育、人才、醫療和環境等領域。環境成本管理需要人的參與,在一定程度上又需要有量的要求,層次分析法正是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決策分析方法。
(二)煤電化企業
煤電化企業就是指利用煤電化基地煤炭資源優勢,將煤炭資源轉化為煤電產業化經濟優勢、競爭優勢的企業。就黑龍江省而言,煤電化企業主要包括雞西、鶴崗、雙鴨山、七臺河、牡丹江、佳木斯等六城市的煤電化企業。黑龍江省實施東部煤電化基地建設戰略,將使六市煤電化企業卸掉包袱創造財富,由粗放型轉為質量效益型,成為推動黑龍江省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三)環境成本
環境成本是指企業為了預防、恢復或補償因其生產經營活動所產生或可能產生的環境損害而引起的資產的流出或價值的消耗。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將環境成本分為兩類:一類是環境對策成本,包括預防、去除和凈化環境污染與資源保護兩個方面,即內部環境成本;另一類是環境損失成本,指由于造成環境污染,受害者或第三方要求予以賠償、恢復等支付的成本,即外部環境成本。
(四)環境成本控制
環境成本控制是指企業運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對煤電化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中,涉及有關生態環境的各種活動所實施的旨在提高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約束性管理。企業環境成本控制的目標是企業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最佳組合。
三、煤電化企業環境成本控制原則
煤電化企業環境成本控制是環境成本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善區域發展生態條件、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關鍵,應該遵循以下指導原則:
(一)總環境成本最優原則
煤電化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表現為兩方面:一是由于電能的生產消耗煤炭資源而發生的自然資源耗減成本;二是由于生產經營過程中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而發生的污染損失成本。這兩種環境成本可歸為“損失成本”。通常,損失成本隨自然資源的使用和污染物排放的增加而增加,而控制成本則隨控制量(污染物減少量和自然資源恢復量)的增加而增加,隨自然資源使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的增加而減少,兩者呈現此消彼長的關系。
如圖1所示,橫坐標表示污染排放量,縱坐標表示成本;直線LC為損失成本線,直線CC為控制成本線,曲線TEC為總環境成本線。損失成本和控制成本構成總環境成本,即TEC。通過觀察可知,最有效的控制或污染排放量是曲線TEC最低的控制或污染排放量Q*。Q*左邊的污染排放量不是最有效率的,因為控制成本的增加超過損失成本的降低。因此,總的環境成本會上升。同樣,Q*右邊的污染排放量會使控制成本降低,但損失成本會更高,從而使總環境成本上升。所以,Q*點是最佳污染排放量,是最有效率的??梢?徹底消除環境污染是不經濟的。企業既不能為追求經濟效益而不顧生態效益,也不能為了片面追求生態效益而放棄經濟效益,企業應該追求總環境成本最優。
(二)預防性控制原則
環境成本控制應符合典型的1-10-100法則。在煤電化企業環境成本的支出中,環境失敗成本往往占用很大比例,是一種事后成本,處理時常需要花費巨大的代價來補償。根據1-10-100法則,如果環境問題在產品設計、生產流程階段解決,則只需付出1份的代價;如果在企業內部解決,例如上升為內部失敗成本,則需要付出10份的代價;如果在企業外部解決,例如上升為外部失敗成本,這時企業將付出100份的代價。該法則意味著:煤電化企業要控制環境成本的支出,就必須從源頭開始控制。
三)層次控制原則
環境成本的發生主要是煤電化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所引起的,這種影響貫穿于企業的各個層次,這就要求企業改變傳統的以“末端治理”為主導的環境成本控制方法,實施企業多層次環境成本控制。這樣,不但增加了環境成本的控制面,擴大了環境成本控制的基礎,而且還可以通過產品概念階段的環境成本產品設計、原材料選擇工作,減少環境成本產生的源頭,實現企業降低環境成本的管理目標。
四、AHP法在煤電化企業環境成本控制中的應用
(一)層次分析模型建構
將影響煤電化企業環境成本管理各個因素按照不同的屬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層次,同一層次的各因素從屬于上一層的因素或對上一層因素有影響;同時,又支配下一層的因素或受下一層因素的作用。層次結構通常分為最高層(目標層)、中間層(準則層)和最低層(措施層)。層次分析結構具體為:目標層——企業環境成本;準則層——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措施層——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各項分別包含的具體管理成本項目,見圖2。
(二)構造判斷矩陣
判斷矩陣是指相對于層次結構模型中某一要素,由隸屬度要素兩兩比較的結果構成矩陣。它是層次分析法的基礎,也是進行相對重要度計算的重要依據。判斷矩陣元素的值反映了人們對各因素相對重要性(或優劣、偏好、強度等)的認識,一般采用1-9及其倒數的標度方法,見表1。
2、4、6、8為上述相鄰判斷的中值。若因素i與j比較得aij,則因素j與i比較得1/aij,對n個元素來說,得到兩兩比較判斷矩陣A:
A=(aij)n×n
判斷矩陣具有如下性質:
aij>0;aij=1/aij;aij=1。
根據企業環境成本管理層次分析圖,通過專家對層次結構圖中各中間層、執行層的綜合評定,得到四個判斷矩陣,分別為:
企業環境成本——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事前環境成本管理費;事中環境成本管理費;事后環境成本管理費
(三)層次單排序,計算指標權重
該步驟主要是計算判斷矩陣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同時對各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判斷矩陣A的特征根就是求AW=λmaxW的特征向量解W,經規一化后,即為同一層次相應因素對于上一層次某因素相對重要性的排序權值,這一過程稱為層次單排序。通過這一步驟,可以為企業管理者提供環境成本各組成部分的相對標準,作為今后環境成本管理決策的依據,也可對有關環境成本投入資金相關分配問題進行事前規劃。
(四)計算企業環境成本功能系數
產品功能成本決策是將產品的功能(產品所擔負的職能或所起的作用)與成本(為獲得產品一定的功能必須支出的費用)對比,尋找降低產品成本途徑的管理活動。煤電化企業環境成本控制可表述為:環境成本的功能(企業投入環境成本所起的作用或所能達到的效果)與環境成本對比,尋找降低企業環境成本的途徑,進行環境成本管理活動。用公式可表示為:
價值(v)=功能(F)/環境成本(EC)
功能評價采用“評分法”確定功能評價系數Fij,評分時可采用意見匯集法、特爾菲法等確定功能的得分。功能評價標準的制定可從環保法律法規、地方環保局各項標準、國家提供的優惠政策等方面來考慮。
(五)計算企業目前的環境成本系數
根據煤電化企業環境成本管理層次分析結構圖,獲取目前企業的環境成本總額ECij,其中i=1,2,3;j=1,2…5,通過計算得到成本系數Cij。
(六)計算分析企業環境成本價值系數
通過Fij / Cij計算得到環境成本價值系數Vi,分析Vi的值,并與1進行比較。
1.若Vi>1,說明功能過?;虺杀酒?在功能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沒有必要進一步降低成本或減少過剩功能。
2.若Vi=1或接近1,說明環境成本投入所發揮的功能與環境成本投入基本相當。
3.若Vi<1,說明與功能相比成本偏高或與恰當的成本投入相比,功能不足。
(七)分析企業環境成本綜合管理現狀,提出對策及建議
五、結語
根據以上AHP法運用的若干步驟,結合煤電化企業的實際情況,來綜合分析環境成本管理現狀;通過各層次中影響因素的權重,為企業管理者提供下一階段環境成本各組成部分投入資金的相對標準,進行事前規劃;通過計算企業目前的價值系數,反映企業現有狀況下環境成本投入取得的功能效果與環境成本的關系,憑借價值系數值判斷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的方向,分析原因,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就可以從事前、事中、事后三個層次對煤電化企業環境成本進行控制?!?br />
【參考文獻】
2] 陳毓圭.環境會計和報告的第一份國際指南——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標準政府間專家工作組第次會議記述[J].會計研究,1998(5).
[3] 徐玖平,蔣洪強.制造型企業環境成本控制的機理與模式[J].管理世界,2003(4):12-13.
[4] 林萬祥,肖序.企業環境成本研究的國際比較[J].四川會計,2002(8).
[5] 劉明輝,樊子君.日本環境會計研究[J].會計研究,2002(3):43.
[6] T.L.薩蒂.層次分析法——在資源分配、管理和沖突分析中的應用[M].許樹柏等,譯.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