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計教育就是培養會計人員的一種社會活動,是傳遞會計經驗、會計思想、會計文化,使會計人員社會化的一種手段。為了適應中國加入WTO和經濟全球化的需要,會計正走向國際化,會計教育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近幾年國際上不斷出現的會計造假案件,引起了各國對會計領域相關問題的重視,把好會計教育這一關就顯得相當重要;會計教育應從學校教育、社會培訓和后續教育幾方面入手,加強國際交流,強化會計管理與監督,真正發揮會計為經濟活動服務的功效。
一、會計教育國際化發展進程
近年來,我國特別重視會計教育的國際化發展,國家希望通過學校教育、社會培訓和后續教育大量培養國際會計人才,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會計國際化人才需求,很多高等院校積極開辦國際會計專業,國家批準并重點扶植40余所高校設立國際注冊會計師專門化專業,積極引進國際專業會計機構從事會計國際化教育。
(一)CGA-Canada
CGA-Canada(Certified General Accountants Association of Canada)是由加拿大注冊會計師協會所舉辦的,該協會是經加拿大國會批準可以在加拿大執業的會計專業團體,有 90多年的成功教育實踐經驗,在國際會計專業團體中成績顯著,專門配備的教材和結合最新電腦工具設計的課程更是領先出眾。目前,在中國已經有清華大學、廈門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南開大學等幾十所院校與加拿大注冊會計師協會簽訂了合作辦學的協議。
(二)LCCI
LCCI(The London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Examination Board)是英國倫敦工商總會考試局的英文簡稱。其考試局(LCCIBE)創辦于1887年,是國際商會組織唯一的專業資格考試機構。該局在全世界90個國家或地區設有考試中心,每年各國考生達80多萬人次。一百多年來為世界多數經濟發達國家的工商業及專業機構提供了專業人才。1998年9月,LCCI成為我國的教育合作項目之一,LCCI考試系列,得到我國《國家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國際職業資格證書鑒定中心》的認可。
(三)ICMA
ICMA(Institute of Certified Management Accountants)是美國的一種財務、會計證書考試,通過ICMA考試可以獲得美國管理會計認證學院(ICMA)頒發的CMA(管理會計)或者CFM(財務管理)證書。中國地區已于1999年9月13日開始ICMA考試。
(四)ACCA
ACCA(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ACCA是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的創始成員,也是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的成員。目前,ACCA在全世界160多個國家擁有300 000會員和學員。自20世紀30年代起,ACCA將其專業資格考試推向海外,如今在世界各地設有200多個考點,操作上具有很強的國際性。ACCA總部設在倫敦,在我國香港、北京、上海和廣州建有分會及辦事處。
(五)其他
除此之外,中國與澳大利亞、丹麥等國家也相繼聯合辦學,使得國內很多院校都采取了多種渠道的辦學方式,通過“請進來,走出去”戰略加強會計教育國際化,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會計人才。
二、會計教育雙語教學的機遇與挑戰
目前,會計雙語教學已在高校普遍展開,但由于教學效果欠佳,引起了教育界、會計界的普遍關注和反思。會計學作為一門國際性通用商業語言,是國際商業交往的重要交流工具,會計雙語教學不僅關系到會計學科未來的發展趨勢,同時也關系到中國后備人才的培養及參加國際競爭的能力。從會計國際化的角度,會計雙語教學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一)會計國際化給會計雙語教學帶來機遇
會計作為通用的商業語言,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加劇,其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國際會計人才的需求日趨增加,僅靠單獨設立國際會計專業來輸送國際會計人才已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全球經濟一體化要求所有的會計人才都應具有一定的國際化思維,具有進行國際會計文化交流的能力(張婷,2006)。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時,必須以國際會計人才為培養目標,而其重要手段就是在會計知識傳授時采用雙語教學,以提高學生對于國際會計文化的交流能力。作為一種通用的商業語言,會計從誕生之日起,就開始了它的國際化進程,尤其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會計作為財富衡量的工具,大大加速了其交流進程。從其技術層面而言,會計學從產生起就具有國際通用性,在不同國家只存在語言的差異,而內容則少有差異或差別不大,交流相對比較容易。我國在融入國際經濟體系進程中,已面臨著會計國際化協調和交流的要求。會計國際化就是財富信息的國際化,要達到這一點,首先要求報告會計信息的語言達到國際化,這必然需要會計雙語教學進行支撐。這些給會計雙語教學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機遇。實行會計雙語教學,無疑能使我國的會計人員有更多的機會了解世界,有利于學習別國會計文化的先進經驗和方法。(洪葒,2008)
(二)會計國際化給會計雙語教學帶來的挑戰
會計國際化包含著眾多的利益紛爭,會計作為財富量度的工具,既存在技術性,也存在著社會性。會計的社會性體現在會計信息所扮演的利益協調的角色,在國內會計協調著各利益階層的利益,而在國外會計則要協調國與國之間的利益關系,是國與國之間利益再分配的重要依據和手段。會計國際化進程是一個國家會計文化融合成全球會計文化的過程,這種會計文化的融合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但也有國家會利用這種國際化進程進行文化和價值觀的侵略。如果我國的會計人員不積極參與這一進程,只是被動地等待,中國會計尤其是中國特色會計就會在這種國際化進程中被無情的吞噬(田志瑩,2006)。因此,對于我國會計文化的傳播者與教育者,雙語教學不僅要輸入別國會計文化,學習別國會計文化中先進的一面,也要進行我國會計文化的輸出。否則,不僅我國會計文化將面臨著消亡,而且我國的經濟利益也可能會被削弱(龔明曉,2004)。在會計國際化進程中,我國會計人員必須提高國際交流能力,積極參與會計國際化交流,傳播中國會計文化的特色和優勢,讓世界了解中國會計,并在國際會計準則中體現中國會計精神,在會計國際化的進程中保證我國的經濟利益。因此,會計國際化給會計雙語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三、會計雙語教學的幾點探討
(一)準確定位
會計雙語教學(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使用兩種語言進行會計教學,其目的是訓練學生會計專業知識的英語交流能力。在我國加入WTO以后,會計國際化的不可逆轉決定了會計雙語教學勢在必行,會計國際化和國別的差異對會計雙語教學提出了基本要求——以國內外會計文化交流為目的,讓國外的會計文化走進來,使中國的會計文化走出去。會計雙語教學的目標應該是使學生既了解國際會計文化,又精通中國會計文化,且通曉國內外會計文化的優勢和缺陷。這一目標對會計學雙語教學進行了明確定位,使之形成了具有獨特學科性質的雙語教學。(林丹丹,2002)
同時,要把握會計學科的技術性與社會性的雙重屬性。其技術性決定了技術層面的東西可以在兩種語言中自由轉換;而社會性則決定了其社會層面的東西必須通過不同的會計準則作為媒介進行意譯轉換,否則就會形成思維錯位。會計作為商業語言,存在國別差異,但現有會計雙語教學卻很少注意到這種國別差異,導致會計雙語教學進展緩慢,這種現狀值得關注。
(二)師資配備
會計教育國際化需要一支有著良好素質的教師隊伍,承擔會計雙語教學的教師,不但要有豐富的前沿會計專業知識,而且必須具有運用自如的英語功底;教師的英語水平對于會計雙語教學至關重要。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掌握豐富專業知識的會計教師多數是中年教師,英語交流能力不強,而英語基礎好的青年教師卻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不足,建設一支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及知識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對于會計雙語教學將起關鍵性作用。加強師資配備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實施培養與引進相結合,一是選派青年專業教師進修英語或去國外學習;二是引進熟悉中國國情的外籍會計專業教師;三是通過聯合辦學培養師資和利用國外會計教學資源。
(三)素質培養
會計雙語教學對學生的素質培養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語言能力的培養。會計專業學生在最初接觸雙語教學時,既不熟悉專業知識,又存在語言障礙,往往會產生畏難情緒。所以,在會計雙語課開設前,應做好一些前期準備工作,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充分調動學生使用英語的積極性;針對已完成部分中文教學的會計專業課程,有選擇地使用英語授課,讓學生在已有的專業領域內慢慢熟悉一些會計專業術語的英語表達方式,為后來的會計雙語課作好鋪墊。同時,在會計雙語課的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應多與學生進行交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言,從而提高其英語交流能力,根據學生的反應,適當調整使用英語與漢語的比例(田志瑩,2006);另一方面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會計雙語教學往往因語言障礙占用學生大量的課堂時間,課堂內難完成教學任務,為保證學習效果和教學時間,必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求學生堅持課前預習、課后復習。授課教師及時解答學生遇到的問題,通過自學進一步掌握教學內容,提高會計雙語教學的質量。
(四)教材選擇
會計雙語教材的選定應采取自編教材和進口原版教材相結合、由自編教材逐步過渡到進口原版教材的原則,妥善選用會計雙語教材。我國應加大會計雙語教材自編力度,整合會計教學資源,組織國內外會計雙語教學專家編制教學大綱;國內自編教材雖然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但內容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不利于提高學生對英文資料的閱讀能力,更不利于專業問題的中外交流與溝通。在進口原版教材時,應考慮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和會計專業水平;英文原版教材編入了較多的案例和圖示分析,用純正的英語表達方式描述國外會計專業領域的理論和實務,采用原版英文教材教學,在提高學生專業英語運用能力的同時能夠進一步了解西方會計,可以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但用英文編寫的參考資料極少,學生缺乏后續學習練習機會,影響了會計雙語教學質量;同時,還必須補充學習國內相關會計專業知識和法規制度,使學生了解中外會計制度、理論和實踐的差異,才能培養出綜合素質高且具有國際視野的會計專業人才。
(五)教學模式
在會計雙語教學過程中,學生既要學習專業知識,又要克服語言障礙,學習難度較大。為了克服困難,教學的關鍵是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科學組織課堂教學,切忌采用“填鴨式”、“記憶型”的教學模式,采用“啟發式”、“互動式”和“思維型”、“廣博型”教學方法,使會計雙語教學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經濟形勢,把握課堂教學這一重要環節。教師課外可以采取多種學習形式,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促使學生用英語能動地陳述、思考和解決問題。視具體情況,教學可從以母語為主英語為輔,逐步過渡到以英語為主,教學內容循序漸進,正確處理好母語與英語在會計雙語教學中的關系,改善教學效果。
會計雙語教學一般有四種教學方式:(1)用英語按中國特色會計準則制度的思維講授;(2)用英語按國際或美英會計準則的思維講授;(3)用漢語按中國會計準則制度的思維講授,用英語介紹國際會計準則;即進行穿插式雙語教學;(4)用英語同時介紹中國和國際會計準則(洪葒,2008)。這四種方式各有特色,綜合考慮。第四種教學方式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使學生在吸收國際會計文化的同時提高了宣傳我國會計文化的能力,幫助學生交流國內外會計準則,推動國際會計文化的雙向交流。在用英語同時介紹中國和國際會計準則的講授方式下,首先以中文教材作依托,外文教材為輔助,在師生英語能力有限時,用英語來表述,使學生先感受到中外會計文化的融合;其次在師生英語水平提高時,則以進口英語教材為依托,使會計雙語教學能達到培養國際會計人才的要求,實現會計雙語教學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 張婷,吳曉鳴,程道品.高等院校實施雙語教學的思考[J].高教論壇,2006(3).
[2] 洪葒.試論會計國際化下的會計雙語教學[J].徐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6).
[3] 田志瑩,張志容.高校會計專業實施雙語教學障礙與對策[J].財會月刊,2006(7).
[4] 龔明曉.會計專業實施雙語教學的若干問題探討[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2004(1).
[5] 林丹丹.《國際會計》課程雙語教學初探[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