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會計信息質量檢查概況。
一是會計信息質量。會計信息質量是指會計信息應當達到或滿足的基本質量要求。會計信息作為國民經濟信息體系的重要組成部門,是一種全社會通用的商業語言,負擔著向外界轉達經濟運動信息的重要職責,是政府對國民經濟舉行宏觀和微觀管理的重要信息源頭和依據,也是投資者和證券市場進行投資運動必不可少的信息資料。會計信息的重要作用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會計信息質量不僅關系到企業內部管理的效果,而且關系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擬訂。
二是會計信息質量檢查。會計信息質量檢查是國家財政部門作為會計主管部門、依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行政、企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與管理工作進行連續、系統、全面的監控和經常性檢查,便于及時發現并糾正會計工作中存在的偏差和錯誤;依法查處存在的舞弊造假行為,確保會計核算和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和高效地運行。
三是會計信息質量檢查的內容。主要包括:會計基礎工作、會計核算、財務管理、內部控制、財稅政策執行情況、預算單位預算編制和執行情況、預算單位財政資金規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等。
第二。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存在的問題。
一是多頭管理,未能形成有效的監督合力。《會計法》明確了我國政府主導型監督模式,包括法律監督、財政監督、審計監督、工商稅務監督、金融監督、證券監督等,但各種監督的功能交叉,標準不一,加之分散管理,缺乏橫向信息溝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監督合力。從而產生重復檢查,責任不清、會計違法追查非經常化、結果追查不及時、執法力度不強、會計執法的結果不透明、缺乏警戒作用、對單位會計信息缺乏整體評價等問題。
二是檢查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檢查人員整體素質參差不齊,作風不硬,未能及時全面揭露單位的虛假會計信息。這些因素的存在,不僅滋生會計信息失真的狀況,而且制約了會計信息質量檢查的效果
三是措施不硬,方式單一。《會計法》雖然賦予財政部門為監督會計的主體。但因主客觀原因的制約和限制,財政部門難以全方位實施對會計的監督檢查工作。另外,基層單位由于偏重應對財政部門部署的會計信息質量重點檢查,對有關單位的日常監督檢查管理流于形式。會計信息人為操縱手段多樣化對會計信息質量檢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是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不全面、不徹底。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沒有披露被檢查單位名稱、單位負責人名稱,造成公告的社會影響不夠。對被檢查單位的震懾力不足,不能引起被檢查單位及其行業的重視。對于檢查出的問題,企業不怕調賬和整改,怕的是補稅、公告、抓人。如果僅披露個別“罪大惡極”的被檢查單位,則似乎又縱容了其他單位“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的行為。
第三,會計信息質量檢查長效機制建設的措施。
一是會計信息質量檢查長效機制建設思路。會計信息質量檢查要真正發揮其作用,必須從檢查人員的組成、檢查過程的評價、檢查后信息的公布及檢查結果的執行等方面來人手。會計信息質量檢查應該采用由財政部門組織,各職能部門配合的檢查機制。因此會計信息質量檢查長效機制建設思路是“一庫、一網、三中心”。首先,由財政部門建立會計信息質量檢查人才庫;其次,在該人才庫中抽調精干人員分別組成會計信息質量檢查中心、會計信息質量評價中心、會計信息質量檢查結果執行中心,由會計信息質量評價中心對檢查中心檢查的會計信息質量和執行中心的執行情況作出評價,同時也要對被檢查單位的會計信息質量作出評價;最后,建立會計信息質量網,由評價中心將評價結果與執行結果傳遞給會計信息質量網并公布。
二是會計信息質量檢查長效機制建設措施與步驟。首先,建立會計信息質量檢查人才庫。會計信息質量檢查人才庫由財政部門來組建,根據會計信息質量檢查的需要,會計信息質量檢查人才庫可以由地方政府所屬的財政、稅務、審計、證監會、銀監會、國資委、工商、會計師事務所與稅務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海關、紀檢、監察、編委、勞動部門、組織人事部門等部門抽調骨干人員組成。人才庫的成員來自各職能部門和社會中介,這樣對被檢查單位的會計信息能更全面的掌握,形成優勢互補。其次,組建會計信息質量檢查中心。會計信息質量檢查中心由財政部門來組建,成員全部來自會計信息質量檢查人才庫。會計信息質量檢查中心根據檢查對象不同可以組建多種類型的檢查團。每種類型的檢查團成員也不一樣,如行政事業單位檢查團主要由財政、審計、銀監會、紀檢、監察、編委、組織人事部門等組成;上市公司檢查團則主要財政、稅務、證監會、銀監會、工商、會計師事務所與稅務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海關等組成。檢查中心必須將檢查到的會計信息質量情況準確、及時地傳遞給評價中心。再次,成立會計信息質量評價中心。會計信息質量評價中心也由財政部門來成立,評價中心的成員從會計信息質量檢查人才庫中抽取,但不能是檢查中心、執行中心的成員,即評價中心成員與檢查中心、執行中心成員不能重復。評價中心的任務主要有兩個:對會計信息質量檢查中心和執行中心的業務進行評價;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對象進行評價。最后,成立會計信息質量檢查結果執行中心。會計信息質量檢查結果執行中心由財政部門牽頭成立。執行中心可以根據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對象不同來組建不同的執行團。執行中心必須及時地將執行結果反饋給評價中心和檢查中心。此外,還需要組建會計信息質量網。會計信息質量網由財政部門來組建。其信息主要來自評價中心。評價中心將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對象的會計信息質量進行等級評定后,傳遞給會計信息質量網,向社會公眾公布。同時會計信息質量網還要將執行中心的執行結果向公眾公布。會計信息質量網還應該與稅務、審計、證監會、銀監會、國資委、工商、紀檢、監察、編委、勞動部門、組織人事部門等各職能部門的網站聯網,共同建立—個會計信息資源平臺,從而實現資源共享。減少多頭檢查給單位帶來的負擔,降低重復檢查所形成的不必要的內耗,節約監管成本。
第四,會計信息質量檢查長效機制實施應注意的關鍵問題。
一是地方政府應在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給予財政部門全方位的支持。由財政部門牽頭組建的“一庫、一網、三中心”,必須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和幫助,否則財政部門在開展工作時會遇到很大的阻力和困難。如會計信息人才庫建立時,可能相關人員不聽從財政部門的調配,再如“三中心”在進行檢查、評價、執行等工作都需要相應的資金、時間來作后盾等,這些都必須由當地政府來統籌安排。
二是改進對企業、政府干部業績評價標準。業績評價對單位的行為具有引導作用。若過分倚重于當期的財務性業績評價指標,勢必導致單位管理人員只注重眼前利潤而忽視長遠利益,甚至誘使單位管理人員投機行為的發生。當通過以犧牲長期利益也無法使財務評價指標達到預期標準時,這種投機行為發展到極端就演化為直接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編造數據以達到預期的業績評價標準。因此,應建立起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相結合的全方位、立體化的業績評價機制,其中非財務指標就包括會計信息質量評價指標。將會計信息質量評價指標與單位負責人的業績、年度考核、升職掛鉤。甚至可以采取“一票否決制”,這樣就可以有效提高各單位的會計信息質量。
三是改進會計信息質量信息公告制度。會計信息質量網的信息公告應該向全社會免費開放,而且每次公告時應將單位名稱、單位負責人名稱、財務負責人名稱、會計信息質量的狀況等——公布,真正發揮其社會影響力。會計信息的利用者只要進入會計信息質量網查看,就可以清楚了解相關情況,從而有利于投資者作出自己的投資選擇、組織人事部門進行干部的人事調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