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現行公允價值的主要缺陷
(一)活躍市場的界定模糊
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以及我國的會計準則都對現行公允價值的運用提出了相應的實施措施和指導要求。三種會計準則的具體規范雖有區別,但運用現行公允價值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比如,現行公允價值的運用級次都是由市場活躍程度和價格可接受程度決定的;公允價值的選擇次序也都不外乎公平交易價格、公開標價、合同規定的現金流、估價等幾種。
然而,現行公允價值運用級次的劃分以及活躍市場的界定卻存在不少問題。以我國2006年會計準則的級次劃分為例,第一、二級次的依據是資產或負債是否存在活躍市場交易價格,而活躍市場的界定卻沒有明確的量化指標。事實上,市場是否活躍很難有客觀的判定標準,這就必然導致現行公允價值實現手段的混亂,其后果不僅無法保證公允價值的可靠性,而且違背公允價值的相關性??陀^地講,各國的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并非不想提出活躍市場的界定標準,而是很難提出這一標準。
同樣,FASB提出的以市場數據是否能夠直接取得為依據劃分現行公允價值的運用級次,看似合理,其實也沒有說服力,2008年的金融危機就證明了這一點。金融衍生品的市場數據是充分的,市場價格也是可取得的,然而在經濟膨脹期,金融衍生品的市場價格往往是投資者在信息缺失的情況下做出的,一般存在高估現象。這種現象在經濟危機發生前,表現并不明顯,但遇到金融危機時顯然不是公允的價格,充其量只是大多數投資者被欺騙后的“公允”。所以,面對復雜的經濟活動,這種簡單對應式的級次分類和確認方法顯然是不科學的。
(二)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無法保證
IASB、FASB和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CASC)均強調,公允價值的實施一定要符合可靠性原則,但這種可靠僅僅停留在交易層面,因為在市場交易尤其是金融市場交易活動中,信息不對稱現象比比皆是,所以,現行公允價值的可靠性實際上并不能保證。例如,在債券市場中,買方申購100元的債券,賣方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優勢,使該項衍生品以150元的價格成交,那么,150元就成為該項衍生品的現行公允價值。事實上,該項資產的實際價值并沒有任何增加。進一步分析,公允價值定義中所指的可靠性,如果僅僅是指交易中沒有強買強賣的平等,如同前述150元的交易案例,現行公允價值的定義就是個悖論,實際上并不符合“公允”的要求,會對市場產生不良導向;如果是指信息完全對稱的平等,那么在不完全的市場下,現行公允價值本身就不存在實用空間。
(三)違背了持續經營的會計假設
按照FASB頒布的FAS157中對現行公允價值的表述,資產的脫手價值就是該項資產現行公允價值的取得方式。然而,一般情況下,資產的脫手價值是按照企業清算的價格取得的,因此脫手價值作為現行公允價值的取得方式是明顯不合理的,它不僅違背“持續經營”這一會計假設,而且往往存在高估或低估資產價值的現象,不具有可靠性。
綜上所述,公允價值運用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實際上都是來自于現行公允價值本身。因此,現行公允價值的合理性還有待于認證。依筆者之見,“Fair Value”的真正意義并非是指“來自市場”的價格或現行公允價值。
二、基權公允價值與現行公允價值的比較
(一)基權公允價值的定義
基權公允價值是指一項資產在符合會計假設的前提下,基于歷史成本、通貨膨脹率、經濟增長率等對資產的影響,按該項資產的特殊屬性經過歸類判斷,加權和修正計算出的資產價格。
(二)基權公允價值的計算
在一個標準經濟體系下,基權公允價值的計算公式可表示為:
Ve=a1D (1 a2 I)βi (1 R) a3 C
上式中,Ve是某項資產的基權公允價值,D是歷史成本,I 是通脹率,β 是該項資產占通脹率與綜合通脹率的比值,R是經濟增長率,C是建模中其他影響因素,a是各種比率的系數。這就是說,一項資產的合理價格,是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綜合考慮通脹率、經濟增長率以及其他影響因素,經過加權計算出來的。計算結果應當是將正常經濟活動產生的額外價值增長全部考慮進去,而將市場非正常波動、人為操作和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額外價值增長全部剔除后的結果,是一項資產面向現在的真實價格。①
(三)基權公允價值與現行公允價值的區別與聯系
現行公允價值并非指某一特定的計量屬性,而是一種全新的復合型會計計量屬性。其在不同計量階段,針對不同計量對象,不同計量需求可以表現為歷史成本、現行成本、現行市價、脫手價值和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等多種形式。而基權公允價值作為一種計量屬性,只能采用計算的方法實現。在會計實踐中,可能存在某種計量屬性的計量結果與基權公允價值相同的情況,但這僅僅是特定條件下的一致,并不能因此而替代基權公允價值。
基權公允價值與現行公允價值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基權公允價值符合持續經營的會計假設?,F行公允價值雖然也強調以持續經營假設為前提,然而在確認資產價格時,以脫手價值作為資產的現行公允價值,如前所述,明顯違背持續經營假設?;鶛喙蕛r值則不會出現這種現象。
2.基權公允價值將相關經濟指標作為其影響因素,但仍然基于歷史成本。這與以市價作為主要實現手段的現行公允價值完全不同。筆者認為,盡管歷史成本具有不變性等缺陷,但現行公允價值完全拋棄歷史成本的做法并不可取,因為它忽視了資產的取得過程,失去了最基本的計量依據。
3.基權公允價值不是現實市場存在的價格,而是在持續經營假設下基于經濟學模型計算出來的專門針對資產核算的價格,它與市場屬于間接關系。而現行公允價值則是存在活躍市場情況下的市場價格。
至于基權公允價值與現行公允價值的聯系,從上述計算模型中可看出,現行公允價值實際上就是基權公允價值加減各種影響因素引起的的價值變化??捎霉奖硎緸?
現行公允價值=基權公允價值 (或-)信息不對稱引起的價格變化 (或-)商業違法行為引起的價格變化 (或-)市場調控引起的價格變化 (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價格變化。
三、基權公允價值取代現行公允價值的意義
次貸危機過后,一些學者認為,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場失靈,而現行公允價值作為一種計量工具,在此過程中僅僅充當度量的角色。因此,改變度量工具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依筆者之見,這是明顯混淆了純粹的基權公允價值與現行公允價值?,F行公允價值作為一種尺度,與市場不應該存在任何關系。②就如一把尺子,既不會因為測量對象不同而改變長度,也不會因為自身性質而改變測量對象的長度。但是,現行公允價值顯然不是尺子,它對市場的作用已不僅僅是度量,而且還帶給了市場效用反饋(quality feedback),影響甚至左右市場的發展變化。次貸危機之前資產賬面價值不斷增高以及次貸危機中資產價值大幅縮水,不能說與運用現行公允價值沒有關系。現行公允價值這種獨特的反饋效應,造成了極具破壞性的惡性循環,對次貸危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所以說,本來理應成為尺度的現行公允價值,卻匪夷所思地對市場造成了反饋,這不是一個尺度該有的功能。相比現行公允價值,基權公允價值才是真正的計量尺度,無疑應該替代現行公允價值的位置。
應當承認,現行公允價值的引用動因之一是FASB為了滿足投融資者的要求。但投融資者強烈要求采用現行公允價值計價的目的并不完全是為了公正、有效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不能排除利用現行公允價值提高其資產價值,美化財務報表的愿望。作為會計準則設計與規劃者的FASB,在公允價值的理論和實踐尚處于萌芽狀態時,設計一套完整的基權公允價值體系并不容易。為此,作為“平民版”的基權公允價值——現行公允價值應運而生。為了彌補運用條件不成熟的缺陷,FASB又制定了大量的明顯帶有主觀性的操作指南,作為基權公允價值體系的替代品,在金融界的催促下“打包上桌”。③可以說,此種情況下的基權公允價值已經變成了現行公允價值,具體實施中出現大量問題也就不足為奇了。
筆者主張運用基權公允價值的意義正在于彌補現行公允價值的缺陷,解決現行公允價值存在的問題,還原公允價值的本來面目。因為基權公允價值不僅具有比較健全的理論體系,而且在實際運用時能夠有效防范主觀隨意性,保證運用結果的“公允”性。具體地講:
第一,基權公允價值本身是一個客觀計量屬性,不會發生現行公允價值運用中主客觀交錯的現象;
第二,相比以市場價格為依據的現行公允價值,基權公允價值的計算依據是建模,能夠有效避免因市場不完全而產生的價格影響,而不存在完全市場的現實又使得基權公允價值的采用成為一種必要;
第三,基權公允價值是一種純粹的計量工具,不帶有任何主觀色彩,是一種實質上的而非形式上的“公允”價值,因而不會對市場造成效用反饋和利益誘導。
四、建立基權公允價值初級體系的建議
基權公允價值體系作為一種尚處于理論探討階段的計量體系,其建立不能單純依賴會計制度的改革,必須借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技術手段的提高。依筆者之見,近期內應當根據市場化程度和會計技術手段,建立基權公允價值的初級體系,以便規范一部分會計計量行為,同時為完整的基權公允價值體系創造條件。待條件成熟時,再向完全市場狀態下的基權公允價值體系過渡。為了保證基權公允價值初級體系的實施,應當采取以下措施。
(一) 適當集中資產評估權利
由于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存在,投資者、社會評估機構等往往因掌握的信息不全面而出現資產評估價值不準確的情況,加之信息處理能力所限,基權公允價值的計算在現階段必然會遇到很多困難。為此,建議成立“國家資產評估公司”(National Assets Evaluation Company),適當集中資產評估權,特別是上市公司的資產評估權利。因為國家機構在信息索取方面具有先天優勢,且信息處理能力較強,有助于保證資產評估價值更貼近于基權公允價值。
(二)設立專門的建模機構
由國家出資建立專門的基權公允價值建模機構(Ameliorated Value Computaion Agent),根據歷史成本、通貨膨脹率、經濟增長率等影響因素對各種市場、各種類型的資產負債提出一整套定價模型,供國家資產評估公司使用。為了保證定價模型始終貼近基權公允價值,應當根據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程度對定價模型進行不斷的修正和完善。
(三)完善會計人員行為規范
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很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偏離理性,然而主觀判斷又不能完全避免。因此,要想從會計上保證經濟活動的有序進行,除建立規范的基權公允價值初級體系外,還必須建立有效的會計人員行為規范體系,從心理學、行為學上解決性本趨利的經濟人所固有的問題。此項措施雖難,但卻是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 顏世廉,彭桃英. 物價變動會計學[M]. 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6.
[2] 張以寬. 企業會計制度設計[M]. 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3] 李端生. 會計制度設計(第二版)[M].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4] 葛家澍,徐躍. 會計計量屬性的探討——市場價格、歷史價格、現成成本與公允價值[J]. 會計研究,2006(9).
[5] 葛家澍. 關于在財務會計中采用現行公允價值的探討[J]. 會計研究,2007(11).
[6] 黃世忠. 次貸危機引發的現行公允價值論戰[J]. 財務與會計,2009(2).
[7] 吳曉求. 證券投資學[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