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經濟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 會計尤其是財務會計已發展成為人類經濟活動的通用商業語言, 其通用程度遠遠高于任何一種自然語言。我國自1978 年改革開放以來, 已經整整走過了 30 年的歷程。會計作為一種管理活動, 一個成熟的管理學科, 也必然存在適應社會需求的內在邏輯規律, 這種內在的邏輯規律就是會計的基礎理論。會計基礎理論是會計實務的高度抽象和規律總結, 而會計基礎理論又是推動和促進會計實務不斷發展和完善的指南。本文擬對會計 (主要是財務會計, 下同)的基礎理論的邏輯關系進行解析, 也即是對企業會計基本準則的學習體會。
一、會計基礎理論的內容和邏輯關系
會計基礎理論的內容, 主要包括會計目標、 會計基本假設、 會計基礎、 會計要素、 會計程序、 會計信息的基本質量要求、 會計過程的具體要求、 會計過程的具體方法。其間的邏輯關系可如下所示:會計目標→會計基本假設→會計基礎→會計要素→會計程序→會計信息的基本質量要求→會計要素核算的具體要求→會計過程的具體方法
二、會計目標
會計目標就是會計作為管理活動的目的,或者說是會計所要完成的任務。財務會計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 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 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 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這些相關的信息的總和我們稱為財務報告, 即財務報告應該提供特定企業的財務狀況、 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會計目標是會計所有活動的原始動因。目標 (目的) 不同決定了與活動相關過程的不同。會計目標隨著經濟活動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有所變化, 會計活動就要根據目標的變化進行調整。
三、會計基本假設
一般而言, 假設是對客觀事物合乎情理的推斷。 假設對人們的活動是必要的, 甚至是不可或缺的。會計假設是會計人員面對變化不定的社會經濟環境,對進行會計工作的先決條件和必要條件所作出的推斷。會計基本假設又稱為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就是為了達到會計目標所要開展的會計活動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之所以稱為基本條件, 是說這些條件如不具備, 完成目標任務是不可能的。會計基本假設主要有會計主體假設、 持續經營假設、 會計分期假設、 貨幣計量假設。會計主體假設是假定會計活動都必然是為某一特定主體進行的, 該主體不僅和其他主體完全獨立, 而且獨立于業主之外。這一假設明確了會計活動的空間界限, 使得會計活動能在清晰的范圍之內得以進行。持續經營假設是假設企業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會按目前正常狀況持續經營下去。這一假設使企業日常的會計確認、 計量活動有了依據和基礎。會計分期假設是假設企業可以將其持續經營的連續期間人為的劃分為一段段較短的相等期間,而按較短期間確定的收入、 費用和利潤等信息是準確的。這一假設為會計分期提供報告提供了依據, 進而為確立會計上的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奠定了理論基礎。貨幣計量假設認定采用貨幣作為會計計量尺度是最準確的和最佳的選擇。這一假設使會計活動有了統一的計量標準, 使得會計的具體對象可以相互之間互比, 使得會計報告能高度概括會計信息, 使得會計報告更便于理解。
四、會計程序
會計程序又稱為會計核算基本規程或會計核算方法體系,是對會計過程環節的科學歸納。會計核算的方法通常被概括為: 設置帳戶、 復式記賬、 填制和審核憑證、 登記賬簿、 成本計算、 財產清查、 編制報表。其相互之間的構稽關系設置帳戶是會計對經濟業務進行核算的基本起點,也就是在經濟業務涉及的會計要素范圍內進行更具體的歸類。復式記賬是把已發生的經濟業務記錄到賬簿中的具體方式。復式記賬方法使得會計上的任何一筆業務都能在至少兩個賬戶里進行登記, 使經濟業務的來龍去脈被反映得更全面。會計必須根據經濟業務發生的證據作為記賬的依據, 所以填制和審核憑證就成了會計核算的方法之一,也是會計核算必須要經過的一個基本環節。賬戶的具體表現形式就是賬簿,賬簿是會計信息的具體載體。賬簿把反映在會計憑證中的經濟業務更系統更規范地集中起來, 所以登記賬簿也是會計核算的方法之一。成本是費用的對象化結果, 是企業會計信息的一個重要方面, 所以成本計算是企業會計必須要涉及的內容, 自然是會計核算的方法之一。成本計算和填制審核憑證以及登記賬簿存在交叉往復內容。會計信息首要的質量要求就是真實性, 所以財產清查就成了會計核算的必要環節和方法, 財產清查和填制審核憑證以及登記賬簿也存在交叉往復內容。會計的目標是提供會計報告, 會計報告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就是會計報表, 會計報表的編制涉及較強的技術性, 所以編制報表是會計核算的方法之一, 也是會計一個循環過程的終點。
五、會計要素核算的具體要求
會計核算的具體要求就是對會計要素具體內容核算過程中所應遵循的標準和規則,又稱為企業會計具體準則。全民所有制企業的產權制度隨著改革的深入逐步變遷, 其理念也在發生漸進的演變。在擴權讓利階段, 首先是為調動企業與職工的積極性, 國家、 企業與職工共同參與企業的剩余分配; 利改稅后企業全面轉換經營機制, 逐漸擺脫了國家計劃的桎梏, 成為經授權擁有法人財產權的自主經營、 自負盈虧的決策主體與行為主體, 其稱號也由 “國營企業” 改為了 “國有企業” , 此時企業已經大大放松了 “政治權力主導下的政績理念” 。再后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階段, 大多數大中型國有企業向現代公司制改革, 初步形成了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產權結構, 并初步建構起以股東大會、 董事會、 監事會、 經理班子為基本框架的公司治理結構。但是, 由于國有股或國有法人股仍然處于絕對地控制公司的地位, 而對中小投資者的保護制度、 合理的經營管理層激勵與約束制度、 職工持股制度、 獨立董事制度等產權制度安排還很不完善, 運作還很不協調, 因此, “相關者共同治理下的人本理念” 并未真正確立, 仍然可以頻繁地看到一種變異了的 “政績理念” 的影子, 比如不少公司巨額投資于足球俱樂部等迎合上級政治或社會目標的項目。但是, 我國已經加入了WTO, 我國的改革開放進程已經進入了更加深化的階段。我國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將進一步優化國有企業的產權結構及相關安排; “行政許可法” 的實施將大幅度地限制政府對個人、 企業等微觀主觀進行干預的空間與力度, 將更清晰地界定公共權力與私有權利的邊界; 科學發展觀的樹立, 也利于增強政府對環境保護、 社會福利等公眾利益予以關注與保護的意識; 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及世界性的各種交往, 將使我國的社會倫理包括人權觀念、 政治文明等方面發生深刻的變化; 知識經濟的到來, 以及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必然使企業進清晰地認識到人力資本的重要性; 買方市場的形成, 已經使眾多企業認識到 “顧客是上帝” 不是虛言, 等等。所有這些, 都使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 我國的社會, 包括現代企業將逐漸地確立起真正的 “人本理念” 。
參考文獻:
[1]羅伯特 #8226; L #8226;海爾布倫納.經濟社會的形成[M].1962
[2]王躍武:國有企業定位探究[J].湖南財政與會計, 2000, (4)
[3]格爾哈德 帕普克:知識、 自由與秩序——哈耶克思想論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