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財務報表從簡單的“賬戶余額表”發展到現在由三大報表組成的財務報表體系。與會計發展的歷史相似,財務報告的發展也是與一定時期的經濟環境密切相關的,現行財務會計報告模式存在的缺陷日益顯露。
一、“實質重于形式”原則未能得到應用
作為會計基本特征的“實質重于形式”指的是要使會計資料如實反映其意欲反映的交易或事項,那就必須根據他們的經濟實質,而不是只根據它們的法律形式進行反映和核算。因此,當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和法律實質發生背離時,會計核算應該根據經濟實質進行會計處理。但是在現實中,往往是“法律形式”取代了“經濟實質”,占據了對會計處理的指導地位。例如,現行財務會計模式對資產的計價始終受穩健性原則或謹慎慣例的支配,而不是站在企業持續經營的立場一k進行資產計價,而且由于各國稅法(尤其是所得稅法)的影響,在實務中依然按照穩健性原則而不是“持續經營”作為資產計價的基礎。
二、過于看重成本而輕視價值
成本代表資產的存量特征,而價值則代表資產的流量特征,聯系到現行財務會計模式所繼承的傳統財務會計的特點——確定性、歷史的交易或事項、穩健性等可以看出,現行財務會計模式重成本而輕價值是由于考慮到財務報告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而提倡重價值卻是站在要求財務報告提供的信息具有更高的相關性的立場或角度上的。在實際中,可靠性和相關性同樣需要權衡,兩者同樣重要。
三、對預測未來可能的經濟活動不重視
從FASB的會計要素定義就可以看出現行財務報告模式下的財務報告或財務報表基本上是一張歷史會計數據記錄的匯總表。盡管其提出了會計目標是“決策有用性”觀點,但事實卻并非如此,而且這也和權責發生制的確認要求相背離。所以,我們應該從更基本、更高層次的會計理論——會計基本假設、會計目標和會計對象入手,站在全局的高度進行統一性的協調處理。事實上,重視歷史的經濟活動而忽視現在尤其是未來的經濟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只認識到會計對象是簡單的價值運動或過去的價值增值運動,而否定了作為會計對象的價值增值運動可以涵蓋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時點。
四、求圖體現資產負債觀而不是收入費用觀
現有財務會計報告的概念框架力圖體現的是資產負債觀而不是以損益表為重心的收入費用觀。在財務報告之中并沒有始終如一地貫徹這一思想。例如,過分注意最終的利潤數據,對代表企業實際支付能力的現金流量狀況長期忽視。而會計信息使用者所關心的是關于企業現金流入、流出的時間、金額以及概率分布的信息。因為,關于現金流量的有關信息有助于評估企業支付股利的能力、償債能力,并通過分析企業盈利數字和現金凈流量的差異來調整投資策略。當然稅務機關也十分關注現金流量的信息,因為在一定程度上,現金流量的信息與稅收征管密切相關。
五、財務報表信息披露內容的不完整性
完整性是一個相對意義 卜的概念.但這卻是現行財務會計模式的同有弊病,也是和以上提到的財務報告的缺點密切聯系的,甚至可以說是上述缺點的衍生物。其不完整性還在于它在絕大多數意義上來說是一種“通用目的”的報表。隨著新的會計環境下財務分析職業的興起.市場和會計信息使用者正在呼喚“通用目的”財務報表以外的考慮到特殊信息使用者需要的“專用”財務報表。
六、財務報表項目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的邏輯混亂
由于估計和判斷的客觀存在, “不確定性”充斥著整個會計處理流程。以資產的定義(某一特定的主體由于過去的交易和事項而獲得和控制的可能的未來的經濟利益)為例,可能一詞本身就含有不確定性,然而,各項資產卻以非常確定的單一數字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之中。事實上,只要現行財務會計模式下的確認以權責發生制為主,則財務會計處理過程中的估計和判斷就不可避免。會計人員將零散的會計數據經過確認、記錄和計量程序最終匯總為單一的數字。而會計信息使用者又將其按照自己的需要分解組合,這對整個社會資源造成了一種巨大的浪費。
七、傳統財務會計模式下資產負債表與利潤表內在邏輯關系的瓦解
作為財務報表組成部分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三者是缺一不可的。資產負債表是提供企業在某一時日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及其相互關系,借以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一種資源存量的報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復雜化導致企業盈利確認與計量的復雜化,簡單地依據期末、期初凈資產的對比來計算盈利已不合適宜,實踐中產生了對損益表的需求,損益表應運而生,以此流量來反映凈資產存量前后變動的具體原因。由于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所提供的信息逐漸難以滿足外部使用者的需要,就產生了一種新型財務報表——現金流量表。在傳統財務會計模式中,由于采取權責發生制確認收入與費用,他們與企業現金的真實流動可能會有時間上的差異,所以現金流量表的信息又可以補充損益表的信息,以考察企業營業利潤含金量。
傳統的收益確認模式可以被概括為:按照權責發生制確認收入與費用,以歷史成本為主計量之,并將穩健原則貫穿于收入與費用的確認與計量之中。在收益確定模式中,穩健原則對前兩者的修正,使得實現原則與歷史成本原則已被突破。如果該模式能徹底貫徹,則盡管會計信息無論資產負債表還是利潤表的質量可能下降,主要是信息的相關性在喪失.可比性也在喪失,但前述資產負債表與利潤表的內在邏輯關系仍能保持,即利潤表基本能捕捉到凈資產的非資本性交易原因所應引起的變化。但財務會計規范與實務的實際發展未能貫徹上述傳統收益確定模式,進而導致資產負債表與利潤表內在邏輯關系的瓦解。利潤表不再直接解釋企業期初與期末凈資產的變動,資產負債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與利潤表的有關數據不再直接勾稽。此外,在不同的財務會計規范與實務框架下,還有一些非公允價值計量和實現原則的固守因索進一步瓦解了資產負債表與利潤表的內在邏輯關系。如外幣報表折算差額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中、債務重組收益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中的“資本公積”、會計政策變更的累計影響和以前年度會計差錯的更正也直接計人所有者權益中等。因此,資產負債表與利潤表內在邏輯關系的瓦解在于傳統收益確定模式的不純粹。這種缺陷主要是由于傳統財務會計報告模式對會計環境的變化不適應,即會計環境在變化。會計目標在變化,而適應會計環境與目標變化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未能邏輯一致地構建起來,并貫徹于財務會計規范與實務框架之中。
總之,由于現行財務報告模式存在著種種缺陷,所以必須進行改革。這必然要涉及到會計確認、會計計量和會計記錄的相應改革。但是如果僅僅對這些層面進行局部的分析和改革,將有可能影響現行財務報告模式的一致性和內在邏輯性,所以必須從整個財務報告模式的更高理論層次——會計基本假設、會計目標和會計對象上入手進行改革。
參考文獻:
[1]方紅星:公眾公司財務報告架構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06
[2]張 林:財務會計報告編制與分析[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06
[3]葛家澍 陳少華:改進企業財務報告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杜,2002-07
[4]吳聯生:上市公司會計報告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山版社。2001—06
[5]田昆儒: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的決定因素[J].南開管理評論,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