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西方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探索過程
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由來已久。可以這么說,自從會計誕生以后,會計信息失真便已存在。但早期的會計人員只是向業主負責,屬“帳目保密”的時代,會計信息失真并未引起人們重視。人們對會計信息失真的關注是和股份公司的出現和發展分不開的。
(一)法律制度的約束。
在西方國家,法律的規定構成了對會計信息質量的最基本的監督和約束。大危機之后,美國政府先后于1933年和1934年公布了《證券法》、《證券交易法》兩部重要法規,要求股份公司在向社會公眾出售股票之前,必須向證券交易委員會登記,并公布其會計報表。由于送交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會計報表,必須按公認會計原則編制,并經獨立會計師的審計,這就對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形成強有力的約束。
(二)公司制度的完善。
股份公司制度是市場經濟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制度創新。但最初的股份公司是不完善的,股東、債權人和經營者的關系也是模糊不明確的。隨著經濟的發展,股份公司也發展起一套包括法人財產制度、有限責任制度和公司治理結構等在內的完整的制度。這套制度全面界定了股份公司內部各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對會計信息的質量形成了強有力的監督和約束機制。在西方,上述制度的形成和完善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公司制度,尤其是公司治理結構,明確劃分股東、董事會和經理人員各自的權力、責任和利益,形成三者之間的制衡關系,是對會計信息質量的有效約束所以,由于股份公司的出現,是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引起人們的關注,而公司制度的完善同時又形成對會計信息質量的有效約束。
(三)民間審計制度的出現。
民間審計制度發端于1720年的“南海公司”破產事件。由于股份公司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股東和債權人不可能直接接觸經營的各個方面,要了解公司經營的詳細情況,只能求助于數字和報告書,這就要求有獨立的“外部控制”一公司審計。西方民間審計制度正是適應這樣的歷史要求而建立起來的。對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解決無疑起了重要作用。
(四)會計準則的制定和實施。
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促使西方各國政府社會公眾迫切要求公司會計報表能夠真實地反映公司的財務狀況。由此可見,會計準則在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上也起著重要作用。
從上述西方會計信息失真史及西方對其治理過程中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治理會計信息失真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綜合治理,而不能單純就會計治會計。
2、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3、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過程同時是一個產權制度、公司制度、法律制度不斷完善所過程。
4、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過程中,政府干預起了重要作用。
二、西方歷史經驗對我國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啟示
(一)加強法制建設。
從西方歷史經驗看,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過程也是法制在不斷完善的過程。當前,我國已發生了不少重大的會計案例,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應當看到,我國現行法規中,缺乏對會計信息具體認定的法律規定。當前,我國的《會計法》已再次修訂,我們希望在新的《會計法》中能處理好這些問題。
(二)改革產權制度。
產權的明確界定,是會計規范運行和會計信息生成的基礎。在借鑒西方經驗時,我們應看到,中國與西方各國在產權制度上是很不相同的。西方各國在其長期發展中已形成比較有效的產權制度,而其治理會計信息失真所各項制度正是建立在私有產權制度基礎上的。但我國實行的是公有產權制度,且我國正處于經濟轉軌時期。筆者認為,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必須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具體措施包括:(1)塑造公有產權主體代表,使其真正負起監管國有企業的職責,例如可借鑒國外成功經驗;采取“政府專職管理部門一控股公司一國有企業”的模式。(2)在塑造公有產權主體代表的同時,引進部分私有產權,形成多元化的產權結構;(3)形成剩余索取權和控制管理權相分離的產權結構;(4)形成剩余索取權可轉讓的產權結構。
(三)建立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
在發達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公司的治理結構由兩部分組成。其一是通過競爭的市場所實施的間接控制,或稱外部治理結構,包括產品市場、資本市場、經理市場、兼并市場等等。其二是為實行事前監督而設計的直接控制或稱內部治理結構。內部治理結構方面,我國國有公司形成了六套組織機構(職工代表大會、黨委會、工會等老三會和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等新三會),但相互之間責權界限不清,運作中出現了許多問題。
會計不是兼顧投資者和債權人的利益,而成為經理人直接操縱反映其意圖的工具。筆者認為,應采取以下措施:(1)完善公司的外部治理結構,包括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和逐步培育經理市場。這些外部市場存在激烈的競爭,構成了對經理人的威脅機制。(2)規范公司的內部治理結構,要對復雜的新、老三會進行責權的明確劃分,必要時可予以整合,形成有效的權力相互制約的管理機制。(3)建立和完善對經理人的績效考評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四)完善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
西方國家的經驗表明,民間審計制度對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是十分有效的。我國雖然有名目繁多的監督部門,且隔三岔五地檢查,但往往沒有起到作用,這些監督成本高昂,而且對于防范會計信息失真所起的作用不大。因此,我們應轉變監督方式,建立以注冊會計師為主體的監督體系。國家一方面要提高注冊會計師隊伍的質量,增強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提高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水平,另一方面要對注冊會計師的服務質量進行抽查。發現舞弊行為,及時果斷處理。
(五)建立和完善會計準則。
會計準則的主要目的在于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以利于作出決策,它同時也是一把度量會計信息質量的“量尺”。我國已從1993年頒布了基本會計準則,具體會計準則目前也正逐步推出。從目前情況看,正是由于《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等具體準則與制度的出臺,以前年度普遍存在得到利潤操縱行為、利用跨年度時間差異提前確認收入進而虛增利潤的行為、房地產行業將預收收入確認為營業收入的行為等,都得到了有效的抑制。進一步研究并盡快出臺新的具體會計準則,對治理會計信息失真意義重大。
(六)政府適當干預。
西方歷史證明,在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過程中,政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的會計委派制和稽查特派員制度就是我國政府干預的具體形式。但應當看到,政府干預的作用是兩方面的。一方面,政府管制確實能改善會計信息失真狀況,另一方面,政府的干預行為又影響著會計信息的質量。□
(作者單位:陳利民,江蘇省泗陽縣勞動監察大隊;魏霞,江蘇省泗陽縣鄉鎮財政核算中心)
參考文獻:
[1]查特菲爾德.會計思想史.中國商業出版社,1989.
[2]陳今池.現代會計理論.立信會計出版社,1998.
[3]王德升等.國際會計.中國審計出版社,1993.
[4]安徽省會計學會課題組.關于會計信息質量的調查研究.會計研究,要999(4) .
[5]陳漢文等.公司治理結構與會計質量.會計研究,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