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控是中國企業內部治理的一次革命,也為注冊會計師行業帶來了“看得見”的業務拓展,以及“看不見”的深遠影響。
“3年來我們已經陸續為100多家上市公司、國有大型企業提供了內控專業服務。”說起企業內控審計以及內控咨詢、設計、評估等業務,國富浩華技術合伙人焦點言語中帶著一絲自豪。
內控的多贏
從年初起,境內外同時上市的企業開始正式實施企業內部控制規范及配套指引。“就目前而言,內控咨詢、設計、評估等相關業務,是會計師事務所開拓新業務領域工作中開展最為普遍也最見效果的一項。”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下稱“中注協”)有關負責人這樣告訴記者。近期,證監會公布了284家試點上市公司名單,為事務所開展內控業務劃出了一塊看得見摸得著的“大蛋糕”。
企業同樣因會計師事務所的服務感受到了“甜蜜”。立信大華副總經理季豐告訴記者,注冊會計師在協助企業構建符合基本規范和配套指引要求,同時又滿足企業實際需要的內控體系過程中,通過其前端的理論研究和豐富的實務經驗,可以讓企業少走彎路,節約時間和成本。另一方面,企業內部控制設計、測試和評價工作涉及企業各個層面的人員,企業自身的內部控制部門有時會因獨立性問題或企業內部的復雜關系難以客觀地面對內控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注冊會計師顯然是企業內控服務的最佳提供者。”焦點說,注冊會計師熟悉企業內部財務運作的機制和流程,能夠把握這一內控核心,也更能為企業制定出合規又有個性的內控體系。在焦點的認識當中,企業內控的開展是中國企業內部治理結構的一次重大變革,也是注冊會計師行業開拓新業務領域,改變單純依賴審計鑒證業務的畸形業務結構的一次契機,從更深刻的角度而言,這是注冊會計師承擔社會責任,體現行業服務經濟社會健康穩定發展職責的要求。
內控的刺激
季豐告訴記者,立信大華原來曾有專門的管理咨詢公司,但前些年的績效不佳,是內控讓這個部門又煥發生機。季豐告訴記者,為了更好開展內控業務,立信大華限制審計部門直接從事管理咨詢業務,重組管理咨詢部,由其負責內部控制設計、測試、評價等咨詢服務,同時引入信息部在IT方面內控設計和評價的技術支持。他說,現在的管理咨詢部已經初步體現業務飽和狀態,預計2012年內控業務會有更大的市場需求。
“為了內控業務,我們等于對內部人力、技術資源進行了一次重新整合梳理。”季豐說,內控業務的前景讓事務所對于開拓新業務領域的信心更足,也更愿意加大投入。
2008年內控基本規范出臺后,立信大華開始著手進行與基本規范相適應的內部控制咨詢課題的研發。2009年2月,立信大華管理咨詢部與一些財經院校的專家共同組成了內部控制咨詢課題研發小組。課題組歷時半年,完成了課題開發工作,形成了自己的風險導向型內部控制咨詢理論框架和咨詢模板工具,并正在研發內控審計的模板工具。
內控的困惑
在很多業內人士眼中,來自內部的問題更加重要一些,問題的核心是人才缺乏。管理咨詢不是簡單的報表審計,從業者要首先懂得企業內部管理,其水準通常也應當高于一般的企業管理人員,而這樣的人才實在稀缺。尤其是前些年管理咨詢市場不景氣,大批人才外流,很多事務所面臨有業務沒人做,或者高端業務不敢承接的窘境。
外部的問題也十分棘手,尤其是由于內控業務剛剛起步,缺乏審計、咨詢等方面的全國統一化專業標準和執業流程。目前《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出臺后,還沒有更具體的審計指南,造成不同的事務所對此有不同的理解,導致內部控制審計的標準很難統一。“大型事務所還可以自行研發,而這種投入不是中小所能夠承受的。”季豐在談到這個問題時說,大所的各自為戰不僅是資源浪費,還造成了標準不統一,遺患無窮。
此外,無序競爭長期以來一直是這個行業的隱患,在內控業務開展過程中,這一問題尤為突出。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由于內部控制咨詢和審計缺乏具體的標準,從事內控業務也沒有門檻要求,這導致業務競爭比較激烈,不僅與其他行業的內控服務隊伍有激烈競爭,同行的低價競爭更讓大家均不同程度的遭受了損失。
還有困擾來自企業客戶方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現在很多企業對內控的重視程度不足,或是有認識上的誤區,以為只是財務部門的工作,缺乏企業高層的強力支持和全員參與的積極性,導致事務所服務不能達到最佳效果。
“我們對于內控業務的前景非常看好,希望有關部門能夠提供更好的執業環境。”季豐說,非常希望有關部門盡快出臺內控業務的具體技術標準,為從業者提供更多的操作層面內控業務培訓,并且出臺收費指導意見,避免不合理的低價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