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是開公司還是辦工廠。無論是生產還是消費。只要經濟活動不止,貨幣的時間價值就以它無處不在的魅力與經濟生活息息相關、如影隨形。道理很簡單,現代經濟社會,不管是姓“資”還是姓“社”,不管其意識形態如何,只要它是商品社會。那么貨幣就是整個社會商業活動的計量基礎。它的存在已經滲透到商品社會的每一個毛孔之中,并與之血脈共存。正是貨幣的這種與生俱來的客觀屬性使貨幣的時間價值在現代經濟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
本文分別從概念詮釋和應用創新兩個方面來重新定位思考貨幣的時間價值作為客觀存在的經濟范疇的本質及其應用意義。
一、時間與“金錢”:貨幣時間價值理論的再詮釋
(一)對貨幣時間價值概念的再認識
比如你乘公共汽車從A站到B站。每次車票為1元/張,如果每天乘坐,這樣下來,每個月(按30天計)你就總共需要30元的公共汽車費。但公共汽車的月票價為25元/人。無疑地,就數字來看,一次性地購買公車月票比每天付錢買票乘車每個月總共可節約5元錢,人。雖然一次性付款比分期付款在總數上要少一些,但是如果這個結論要成立,這其中的差額到底是由什么產生的并最后是讓誰來承擔?到底這個常識性的結論成立的背后又隱含著什么樣的原理呢?
不等量的“錢”的確可以在某種條件下達到等量的效果,而這個條件就是時間。時間與金錢的關系,就這樣讓本來一是一、二是二量化了的貨幣的價值突然變得有趣起來:時間雖然不能產生出實實在在的錢幣,但它卻具有一種可以使同樣的貨幣產生不同價值的力量。在理論上,這不同時點上同一筆貨幣具有的不同價值的差額(一般為正額)就是通常所說的貨幣的時間價值。也就是說:這個價值的差額(價值的增值)不是投機倒把贏來的,不是風險投資賺來的,而是客觀存在且永不停止的時間賦予的。既然如此,只要時間不止,貨幣的時間價值就會生生不息。
而貨幣的時間價值其實就成了流通中的貨幣本身所具有的一種價值增值的屬性,由于時間的流動是客觀的,所以貨幣時間價值的增值也就必然成為貨幣本身的一種客觀屬性。從貨幣時間價值的通俗定義來看,這樣的推理似乎是合情合理的。
按此邏輯,西方經濟學中還有幾個類似的有關貨幣的時間價值的理論:一個是西尼爾的“節欲論”,他認為價值是所有者放棄當前生活消費的節欲行為的報酬。一個是奧地利國學派的龐巴維克提出的“時間利息論”,他認為時間價值產生于人們對現有貨幣價值的高估和對未來貨幣價值的低估,是價值的時差貼水。還有一個就是凱恩斯的“流動偏好論”,他則認為貨幣的時間價值是人們放棄活動偏好的報酬。這幾種理論其實都是把貨幣的時間價值看作是對某種行為(比如節欲、放棄活動等)或物質(比如時間)的報酬,他們都認為時間與貨幣的價值量之間存在正比關系。
然而,馬克思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經在其《資本論》中指出: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既然勞動是價值創造的唯一源泉,那么時間、節欲等行為當然是不能產生出價值的。那對于前面所說的推理又該作何解釋呢?對此,湯谷成在其著作《企業財務管理》中分析得非常精妙,他說:“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認為:一切價值都是勞動創造的……貨幣之所以具有時間價值,根源在于其在再生產過程中的運動和轉化,它是生產的產物,是勞動的產物。時間價值是在資金的周轉使用中產生的。”而且,他更進一步地提出:“由此可見,單純的貨幣不會產生時間價值,……只有將貨幣投入到再生產過程中去,即轉化為生產資金,并且再生產活動要能夠正常運作,時間價值才會產生。”因而他將時間的價值定義為:資金在周轉使用中由于時間因素而形成的價值差額。也就是說:時間不會勞動,它不創造價值,但時間差卻可以表現出價值量的差異。因而,“價值的時間差是時間價值的表現形式,資金周轉使用形成的價值差額是時間價值的實質,隨著時間的推移,資金不斷周轉使用,時間價值也不斷增大。”
(二)對貨幣時間價值表現形式的再提出
貨幣時間價值的實質就是資金在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的周轉使用,而價值增值就是它的表現形式。貨幣時間價值的概念中西方定義各有不同。即使在同一國家內部,對此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不僅貨幣時間價值概念的描述多種多樣,而且其在經濟活動中的價值增殖表現形式的多種多樣。就宏觀和微觀而言。貨幣時間價值的表現形式又各有所不同:
1 貨幣時間價值的宏觀表現形式
對于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而言,貨幣的時間價值從相對量和絕對量的角度分別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1)從相對量的角度來看,即是從貨幣的時間價值的定義出發,認為貨幣的時間價值相當于整個社會在無風險和無通貨膨脹的情況下的平均資本利潤率(簡單地說就是資金利潤率);(2)從絕對量的角度來看,即從貨幣資本的機會成本出發,由于在沒有風險和通貨膨脹的情況下,貨幣的時間價值與銀行存款利率、貸款利率、各種債券利率、股票的股利率等投資報酬率相等。所以以上幾種利率也可看作是該情況下貨幣時間價值的絕對量的表現形式,并可以此反映貨幣的時間價值大小。
2 貨幣時間價值的微觀表現形式
對于一般企業的經濟活動而言,貨幣的時間價值有以下兩種具體的表現形式:(1)根據貨幣在循環周期中的使用時間,決定貨幣的價值。價值的增殖是在資金的不斷周轉使用循環中得以實現的,貨幣的時間價值就是資金經歷一定時間的周轉使用而帶來的增值額。(2)根據貨幣資金投入、收回期決定貨幣的價值。等量的貨幣資本在相同的時間里可獲得等量的利潤,不等量的貨幣資本在相同的時間里當然獲得的就是不等量的利潤。因此,對于每個企業來講,貨幣資金的回收期(在這里指考慮了貨幣時間價值在內的回收)都可看做是貨幣時間價值的表現形式。
二、貨幣時間價值在現代不同經濟領域的應用創新
“時間就是金錢”,貨幣的時間價值幾乎已經滲透到了現代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之中。事實勝于雄辯,下面就將分別從不同經濟領域中貨幣時間價值的應用創新來說明它在現代經濟中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財務管理領域
貨幣時間價值在財務管理領域中的廣泛應用,導致了該領域內的兩大重要轉變,這也是財務管理進入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1 投資決策計算方法的轉變
傳統的財務會計是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來計算企業利潤從而評價經濟效益的。但在長期決策中,按這種傳統方法計算收支暴露出了很多的問題,故而被按收付實現制計算出現金流量來評價項目經濟效益的方法所取代。所謂現金流量,是指
與投資決策有關的現金流流八、流出的數量。它可分為非貼現現金流量指標和貼現現金流量指標兩大類,非貼現現金流量指標就是指那些不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的指標,例如投資回收期、平均報酬率等。而貼現現金流量指標當然就是指那些考慮了貨幣時間價值的指標,它主要有凈現值、內部報酬率和利潤指數三種。
隨著對貨幣時間價值認識的加深,其在財務管理的投資決策領域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的應用和推廣,逐步改變了傳統財務管理的計算基礎和方法,促使了投資決策由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利潤評價向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現金流量評價轉變。
2 財務管理目標的轉變
傳統公司制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往往是從股東利益出發,把股東財富最大化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最大目標,但是隨著對貨幣時間價值認識和應用的深入,現代企業打破了傳統企業的藩籬。與傳統企業截然不同的是,現代企業是多邊契約關系的總和,企業風險由契約各方共同承擔,因而現代財務管理的目標必然就要與企業的多個利益集團掛鉤。為了使各個利益集團都可以達到各自的最終目的,企業價值最大化演變成了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企業價值最大化指的就是“通過企業財務上的合理經營,采用最優的財務政策。充分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和風險與報酬的關系。在保證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上使企業總價值達到最大。”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企業價值最大化概念的成立其實是貨幣的時間價值發揮作用的必然結果。
另外,在財務管理中企業的內在價值可以通過以下公式計算得出:
v:企業價值
t:取得報酬的具體時間
n:取得報酬的持續時間
FCF1:第t年企業報酬通常用現金流量指標
i:與企業相適應的貼現率
從企業價值的計算公式可以看出:企業的內在價值,其實是在對貨幣的時間價值進行計量的基礎上計算的。所以現在學術界認為“計算企業價值的大小,貨幣時間價值的計算是目前最為基本和有效的手段”。正是由于對貨幣時間價值的考慮和應用,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才從股東財富最大化轉變成為了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二)金融領域
金融領域其實是一個由于時滯而產生的信用借貸領域。在金融領域中,貨幣的時間價值模型始終扮演了不可替代的主角。在這里,主要談談貨幣的時間價值模型在金融領域中的應用創新。
貨幣的時間價值模型是建立在對貨幣資金連續性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的。貨幣的時間價值有四種具體的形式:復利終值、復利現值、年金終值和年金現值。每一種形式都有相應的公式表達,可以對貨幣的時間價值進行分別的計量。而貨幣的時間價值模型就是把已知的各期的復利(年金)的終值[現值)在同一坐標軸上表示成數學模型的計量方法。它用一條平滑的向上傾斜的單增曲線準確地表達了時間與貨幣之間的正比關系。
正是由于貨幣時間價值模型的建立,貨幣與時間的關系被量化了。因而“在我們的金融活動(交易)中,它不僅可以準確地計量出各種金融工具的時點價值,為出資者和籌資者提供雙方都可以接受的無風險金融工具的公允市場價格,而且當風險投資理論出現之后,時間價值模型與風險價值模型的結合,使有風險的金融工具的計劃有章可循。”
綜合兩個領域中貨幣的時間價值的應用情況,其實可以用喬世震的一句話來總結:“金融界與企業財務界的職業操作都是在資產時間價值理論模型的基礎上形成的規范。”
(三)經濟學領域
經濟學是一個研究客觀經濟現象的領域。在經濟學領域中對貨幣的時間價值的理解與財務管理中對此理解有所不同的。
在很早以前,人類社會一直進行的是物物交換。人類社會步入了商品經濟社會以后物物交換越來越不能適應其發展,于是就從商品中分裂出了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幣。如今。貨幣在經濟學上的定義是指任何一種能同時充當交換媒介、記賬單位、價值儲藏和支付手段職能的資產。貨幣的實質是一種能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的雙重屬性。
本文來源于 www.14edu.com(論文網) 原文鏈接:http://www.14edu.com/kuaiji/111Q104512010_2.html2 貨幣時間價值的微觀表現形式
對于一般企業的經濟活動而言,貨幣的時間價值有以下兩種具體的表現形式:(1)根據貨幣在循環周期中的使用時間,決定貨幣的價值。價值的增殖是在資金的不斷周轉使用循環中得以實現的,貨幣的時間價值就是資金經歷一定時間的周轉使用而帶來的增值額。(2)根據貨幣資金投入、收回期決定貨幣的價值。等量的貨幣資本在相同的時間里可獲得等量的利潤,不等量的貨幣資本在相同的時間里當然獲得的就是不等量的利潤。因此,對于每個企業來講,貨幣資金的回收期(在這里指考慮了貨幣時間價值在內的回收)都可看做是貨幣時間價值的表現形式。
二、貨幣時間價值在現代不同經濟領域的應用創新
“時間就是金錢”,貨幣的時間價值幾乎已經滲透到了現代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之中。事實勝于雄辯,下面就將分別從不同經濟領域中貨幣時間價值的應用創新來說明它在現代經濟中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財務管理領域
貨幣時間價值在財務管理領域中的廣泛應用,導致了該領域內的兩大重要轉變,這也是財務管理進入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1 投資決策計算方法的轉變
傳統的財務會計是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來計算企業利潤從而評價經濟效益的。但在長期決策中,按這種傳統方法計算收支暴露出了很多的問題,故而被按收付實現制計算出現金流量來評價項目經濟效益的方法所取代。所謂現金流量,是指
與投資決策有關的現金流流八、流出的數量。它可分為非貼現現金流量指標和貼現現金流量指標兩大類,非貼現現金流量指標就是指那些不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的指標,例如投資回收期、平均報酬率等。而貼現現金流量指標當然就是指那些考慮了貨幣時間價值的指標,它主要有凈現值、內部報酬率和利潤指數三種。
隨著對貨幣時間價值認識的加深,其在財務管理的投資決策領域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的應用和推廣,逐步改變了傳統財務管理的計算基礎和方法,促使了投資決策由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利潤評價向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現金流量評價轉變。
2 財務管理目標的轉變
傳統公司制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往往是從股東利益出發,把股東財富最大化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最大目標,但是隨著對貨幣時間價值認識和應用的深入,現代企業打破了傳統企業的藩籬。與傳統企業截然不同的是,現代企業是多邊契約關系的總和,企業風險由契約各方共同承擔,因而現代財務管理的目標必然就要與企業的多個利益集團掛鉤。為了使各個利益集團都可以達到各自的最終目的,企業價值最大化演變成了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企業價值最大化指的就是“通過企業財務上的合理經營,采用最優的財務政策。充分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和風險與報酬的關系。在保證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上使企業總價值達到最大。”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企業價值最大化概念的成立其實是貨幣的時間價值發揮作用的必然結果。
另外,在財務管理中企業的內在價值可以通過以下公式計算得出:
v:企業價值
t:取得報酬的具體時間
n:取得報酬的持續時間
FCF1:第t年企業報酬通常用現金流量指標
i:與企業相適應的貼現率
從企業價值的計算公式可以看出:企業的內在價值,其實是在對貨幣的時間價值進行計量的基礎上計算的。所以現在學術界認為“計算企業價值的大小,貨幣時間價值的計算是目前最為基本和有效的手段”。正是由于對貨幣時間價值的考慮和應用,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才從股東財富最大化轉變成為了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二)金融領域
金融領域其實是一個由于時滯而產生的信用借貸領域。在金融領域中,貨幣的時間價值模型始終扮演了不可替代的主角。在這里,主要談談貨幣的時間價值模型在金融領域中的應用創新。
貨幣的時間價值模型是建立在對貨幣資金連續性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的。貨幣的時間價值有四種具體的形式:復利終值、復利現值、年金終值和年金現值。每一種形式都有相應的公式表達,可以對貨幣的時間價值進行分別的計量。而貨幣的時間價值模型就是把已知的各期的復利(年金)的終值[現值)在同一坐標軸上表示成數學模型的計量方法。它用一條平滑的向上傾斜的單增曲線準確地表達了時間與貨幣之間的正比關系。
正是由于貨幣時間價值模型的建立,貨幣與時間的關系被量化了。因而“在我們的金融活動(交易)中,它不僅可以準確地計量出各種金融工具的時點價值,為出資者和籌資者提供雙方都可以接受的無風險金融工具的公允市場價格,而且當風險投資理論出現之后,時間價值模型與風險價值模型的結合,使有風險的金融工具的計劃有章可循。”
綜合兩個領域中貨幣的時間價值的應用情況,其實可以用喬世震的一句話來總結:“金融界與企業財務界的職業操作都是在資產時間價值理論模型的基礎上形成的規范。”
(三)經濟學領域
經濟學是一個研究客觀經濟現象的領域。在經濟學領域中對貨幣的時間價值的理解與財務管理中對此理解有所不同的。
在很早以前,人類社會一直進行的是物物交換。人類社會步入了商品經濟社會以后物物交換越來越不能適應其發展,于是就從商品中分裂出了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幣。如今。貨幣在經濟學上的定義是指任何一種能同時充當交換媒介、記賬單位、價值儲藏和支付手段職能的資產。貨幣的實質是一種能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的雙重屬性。
貨幣的產生和廣泛的應用促進了商品經濟社會的日益繁榮。這樣一來,就必然導致了商品經濟社會中借貸關系的產生,資金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就此產生了分離。這便形成了商品經濟社會中貨幣的時間價值的存在基礎。因而從這個角度來理解。貨幣的時間價值也可被定義為:因放棄一定時期貨幣的使用權而獲得的報酬,或因取得一定時期貨幣的使用權而付出的代價。溯古至今,追尋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線索,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只要商品經濟和借貸關系存在,必然就存在著貨幣的時間價值。
綜上所述,貨幣時間價值是一個重要的經濟概念。在新的發展階段對貨幣時間價值進行再詮釋,充分認識和掌握貨幣時間價值的實質內涵及規律。對于企業經營管理和投資決策,都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湯谷成,等企業財務管理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2]王化成企業財務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荊新,王化成,劉俊彥財務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4]裴平,等國際金融學[M]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喬世震財務管理專題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