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企業作為一個高效率的經濟群體,在就業、經濟增長、技術創新等諸多方面正顯現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中小企業作為一個市場競爭的弱勢群體,在發展中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如資金緊張、技術升級困難、市場拓展緩慢、管理粗放等,其中尤以資金緊張問題最為企業界和學術界關注。但現有研究大多是基于“輸血”即再融資角度來探討這一問題,忽視了企業自身“造血”機制及經營風險對資金運轉的影響。因此,本文試圖抓住資金鏈這個企業的靈魂和財務核心,探索構建以實現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企業資金鏈目標模式。
一、中小企業的界定與資金鏈
(一)中小企業的界定
中小企業的界定通常有定量界定和定性界定兩種方法。定量界定涉及的指標主要有以下三類,即雇員人數、年均經營額和資本規模。世界各國三類指標的上限及下限各不相同。而且同一國家在不同時期的指標區間也不盡相同。定性分析中通常包括中小企業三個核心特點:一是企業的獨立所有;二是企業的自主經營;三是企業只有較小的市場份額,不具有壟斷的嫌疑。在歐美各個國家,對中小企業的界定往往是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
我國現行中小企業劃分標準是根據企業職工人數、銷售額、資產總額等指標,并結合行業特點制定。具體可參見表1。
通過明確中小企業的界定方法,有助于進一步理解我國中小企業資金鏈脆弱的一般原因。
(二)中小企業的資金鏈
資金鏈是指維系企業正常生產經營運轉所需要的基本循環資金鏈條,即“現金——資產——現金(增殖)”的循環。確保資金鏈的良性運轉,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中小企業良性資金鏈的形成需要具備諸多的條件和因素,我們可以將企業的資金鏈看作是這些條件和因素的復合函數,即:
L=Ca[R,C,F(x),…]………… I式
I式中,L代表中小企業的資金鏈,L是R、C、F(x)的函數;R代表企業的經營風險,其種類較多,諸如高層決策風險、內部管理風險、宏觀政策風險、市場需求風險等等,風險越大,資金鏈L良性遠轉的可能性就越小,即R與L負相關:C代表企業的自身“造血”機制,即企業內源融資能力,它取決于企業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獲取能力和資產變現能力等因素,C與L正相關;F(x)代表企業的再融資能力,即企業外源融資能力,它取決于企業的資本規模、進行融資的相關知識和信息、企業未來成長的期望等因素,F(x)與L正相關,討論R、C、F(x)等因素與L之間的關系,目的是明確中小企業應該從哪些方面人手去構建良性運轉的資金鏈,從而避免企業因資金鏈萎縮甚至斷裂而倒閉。
二、當前我國中小企業資金鏈脆弱的原因
我國每年有大量中小企業倒閉,其原因看似千差萬別,但追根溯源,大多是由干脆弱的資金鏈斷裂所致。借助于1式可以看出,中小企業的經營風險R、自身“造血”機制c、再融資能力F(×)是影響其資金鏈L的主要因素。因此,中小企業資金鏈脆弱易斷裂的根源可以從中得到詮釋。
(一)經營風險防范缺失
企業生產經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有來自企業自身的高層決策風險、內部管理風險等,也有來自企業外部的宏觀政策風險、市場需求風險等。我國中小企業由于大多屬于家族式經營,結構不完善,管理粗放,在經營風險防范的意識和能力上與大企業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一方面,許多中小企業缺少風險防范意識。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無財務預算約束;“短債長用”,拆東墻補西墻;一味追求金融工具的杠桿效應,濫用金融杠桿以小博大:不顧資金、管理能力的匹配,盲目擴張,多元化經營;戰略管理缺位,經營行為短期化;產品質量、安全生產、衛生健康、節能環保的意識淡薄;內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執行力欠佳;產品過分依賴于某一個市場;無視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等等。
另一方面,有些中小企業盡管意識到風險防范的重要性,但缺乏風險防范的能力。眾所周知,中小企業由于普遍人才短缺,企業主在對經營風險進行預判和評估時,往往會根據自己的經驗來斷定,而受信息來源渠道、個人視野和知識面狹窄的影響,難免出現偏差甚至錯誤,不能有效防范并化解風險。2008年金融危機背景下大量中小企業的倒閉即是佐證。
中小企業由于缺乏經營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當風險發生時,財務追加能力有限,致使原本正常運轉的資金鏈可能出現緊張甚至斷裂,加速了企業的倒閉。
(二)自身“造血”機制不良
資金是企業的“血液”,企業自身“造血”機制即企業內部的資金供給能力如何,決定了企業資金鏈運轉的基本態勢。企業自身“造血”機制的優劣可通過對其盈利能力和資產變現能力的結合分析來判定。只有當盈利能力和資產變現能力同時最強時,企業的“造血”機制才會達到最佳,企業資金鏈才可能呈現出最優運轉狀態。因為沒有盈利能力為基礎的資產變現能力不可持續,同樣,沒有資產變現能力為基礎的盈利能力也不可持續。
鑒于我國的國情,目前絕大多數中小企業涉足的是競爭性行業。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總體仍處于低端的、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環節,因此,盈利能力普遍低下。此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搶占市場,企業大多采取賒銷方式,導致企業應收賬款增加,庫存積壓上升,再加上盲目多元化擴張,企業資產變現能力日益弱化。
盈利能力和資產變現能力的下降預示著中小企業自身“造血”機制不良,企業內源融資將會逐漸枯竭,在缺乏外部資金持續注入情況下,中小企業資金鏈勢必萎縮甚至斷裂。
(三)再融資能力弱化
再融資能力是指企業內生的外源融資能力,亦即企業在現有金融環境下的外部資金籌集能力。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及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中小企業的生存和快速發展離不開外部資金的強力支持。企業再融資能力的形成需要具備諸多條件和因素,主要包括融資知識及信息、資本規模、未來成長期望等。
融資知識及信息是企業再融資能力形成必備的先決條件。我國中小企業受觀念及條件所限,很難引進或留住公司金融方面的高層次人才,許多小企業甚至沒有專職的財會人員,使得企業缺乏必要的融資知識,再融資能力受限。此外,中小企業的信息普遍不透明、加之信息嚴重不對稱也進一步惡化了企業的再融資能力。
資本規模是企業實力的體現,包括表內的資產總額和表外的商譽。從表1可以看出,相對于大型企業而言。中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