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物视频网站,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欧美人与zoxxxx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2025年高級會計師評審條件 > 我國貿易順差的成因分析及政策建議

我國貿易順差的成因分析及政策建議

2005年,我國外貿順差首次超過1000億美元,頂上2001-2004四年的總和。對貿易順差的爭論,主在集中在三個方面:順差規模是否過大;巨額順差產生的根本原因;促進貿易平衡的政策措施。

(一)對順差規模的不同認識。

牟新生〈2007〉認為當前貿易順差仍在正常范圍之內,判斷依據是外貿順關差占當年進出口總額的比重,2006年這一比例為10.1%,剛剛觸及貿易失衡“警戒線”(10%)。2007-2008年,所占比重略有提高,分別為12.1%和11.5%。王子先、楊正位(2006)從歷史和全球視野,選擇了更多判斷標準,研究發現我國都低于曾經長期保持順差的美、德、日等國家,最后他們也得出了目前我國貿易不平衡問題并不十分突出的結論。

(二)對順差產生原因的不同認識。

當前,學術界對貿易順差節節攀升的原因并未有統一的解釋。沈丹陽(2006)認為我國貿易順差持續擴大的根本原因是“獎出限入”傳統觀念的近年來宏觀經濟環境與相并政策所導致的進口增速滯后,他認為把順差激增歸結為出口過快增長所致,是一種非常有害的觀點。

從其它因素看,梅新育(2007)認為順差激增一定程度上是人民幣升值的反向J曲線效應,即本幣升值情況下,海外客戶不可能馬上完成轉移訂單,已經簽訂的合同還需要繼續執行,導致貿易順差繼續增加,隨后逐漸減少。楊正位、柴海濤(2007)認為原產地標準執行寬松造成出口虛增,國內增值率非常低造成順差持續擴大。對于國內產能過剩是否導致貿易順差激增,還存在一定爭論,大部分學者持因果觀點。

二、 如何認識貿易順差的快速增長

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貿易順差的出現,特別是最近幾年的激增,必須全面、客觀、辯正的看。具體來講,就是要看到貿易順差的全球性、規模性、轉移性、互補性以及結構性和特殊性。

首先,貿易順差具有全球性。在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任何一個國家都要依托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進行要素、產品交換,貿易不平衡是常態,完全的貿易平衡只能是理想狀態。在某一時期內,一些國家有順差,另一些國家有逆差,一些國家順差增加或減少,另一些國家逆差減少或增加,是正常現象。

從總量來看,貿易順差具有規模性。當前我國外貿總額已超過2億美元,進出口增速相差一個百分點,就代表著順差約100億美元,這是深刻理解近年來外貿順差的前提。2004年,我國外貿順差排在全球第10位,不到德國的1/6。2008年,我國外貿順差2955億美元,超出德國338.8億美元,2009年上半年,我國順差規模969.3億美元,繼續超過德國189億美元。

從產業特征來看,貿易順差是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和國內產業升級和雙重結果。就國際產業轉移來說,目前呈現如下格局:中國從日本、韓國、臺灣省和東南亞進口零部件,在國內加工制造,然后向歐美出售制成品。直接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貿易順差從東南亞、臺灣等地轉移到中國。經美國市場為例,日本上世紀90年代對美順差在美國逆差中占據主體地位,1991年占到65.9%,之后出現急劇下降,東盟國家比例開始上升,有1990年的不足10%提高到1998年的近15%,2000年以后比重開始下降,中國所占比重開始上升,由1991年的20%提高到2006年的28.4%,這種變化特點是和國際產業轉移趨勢相吻合的,日本處于產業最高端,對美保持著巨額貿易順差,隨著產業喪失競爭優勢,產業向東盟國家轉移,貿易順差也轉移到東盟身上,東亞金融危機以后,中國產品的競爭優勢開始顯現出來,順差也隨之轉移到中國頭上。因此從美國貿易逆差來源的變化情況可以看出,近年來中國對美保持大額貿易順差是國際產業轉移的結果,帶有明顯的轉移性。

從貿易伙伴來看,貿易順差具有明顯的互補性,目前,我國加工貿易順差絕大多數都是在華外資企業實現的,一般貿易順差半數以上是由外商投資企業創造的,2008年,外商投資企業實現順差,1706.6億美元,占到貿易順差總額的確57.7%。以我國主要順差來源的美國、歐盟來說,2005年,歐盟在華外商投資企業在中歐貿易順差中占67.1%,估計美國這一比例還要高,約為80%。中美、中歐雙邊貿易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中國產品出口到歐美市場上,出口商得到的利潤是很薄的,受益更大的是歐美的進口商和零售商,還有出口目地的消費者。

與此同時,貿易順差還具有兩個特殊性。第一,按照傳統理論,本幣升值應該是利于進口不利于出口,貿易順差理應減少,但是現階段人民幣持續升值與貿易順差飆升并存。第二,一般來講,在經濟衰退時容易出現經常項目盈余,而在經濟過熱時容易出現經常項目赤字。2004年以后,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的下升期,出現了過熱跡象,但沒有出現任何逆差,相反順差規模急劇攀升,順關差膨脹的速度為歷史之最。

三、 基本判斷及建議
綜合以上各種分析,可以得出:我國現階段的貿易順差是正常現象、長期現象,貿易順差將保持較大的規模。過大的貿易順差將帶來外匯儲藏持續攀升、外匯占款增加等一系列問題,并引發貿易磨擦激增,增加人民幣升值壓力,結經濟增長帶來不確定性。

在當前進出口增速大幅下滑,特別是出口增速下滑更為嚴重的情況下,應著力“穩定出口、擴大進口以促進貿易平衡。”

(一)“穩定出口”方面。

對一部分生產成本上升明顯的制成品出口,應適當提高退稅率,增強其出口競爭力。綜合運用信貸、稅收等多種措施,鼓勵企業提高質量、研發和營銷、服務等方面的競爭力,努力增強我國出口商品的綜合競爭優勢。

(二)“擴大進口”方面。

1、擴大政府采購,建立健全重要資源儲備機制。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對一些戰略性資源產品的進口依賴程度將持續提高,并將對一些資源性產品的國際市場價格產生重大影響。我國應該抓住價格回落的機會,適當增加石油、棉花、有色金屬等戰略物資的進口。同時,要建立良好的、常規的采購機制,對于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重要基礎設施開發建設、重點節能技術以及其它一些急需或必備的設備,集中大規模采購。

2、培育進口市場主體,建立促進民營企業擴大進口的動力機制。多年來,民營企業出口比重有了較大提高,進口所占比重卻增加寥寥。民營企業進口過低是導致民營企業保持巨額順差的主要原因。要進一步擴大民營企業的進口規模,同時民營企業的絕大部分都從事的一般貿易具有產業鏈長、經濟拉動作用大的顯著特點,這是近年以來外貿增長的一個質的變化 ,需要引起足夠重視和認真研究。

3、充分利用區域經濟一體化,進一步完善進口貿易自由化機制。達成區域經濟一體化最主要的兩種效應是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均是針對貿易進口變化而說的。兩種效應對應兩個明顯的效果:一方面通過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擴大進口貿易,另一方面可以轉變進口來源,特別是進口轉移到巨額貿易順差國,有利于解決貿易失衡問題。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

<th id="q6zaz"></th>
    1. <del id="q6zaz"></del>

    2. <th id="q6zaz"></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