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物视频网站,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欧美人与zoxxxx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2025年高級會計師評審條件 > 公允價值計量屬性與順周期效應的思考

公允價值計量屬性與順周期效應的思考

2008年的金融危機引發了理論界、實務界和金融界對公允價值的質疑和激烈辯論。辯論的焦點主要圍繞公允價值是否是金融危機的根源和其順周期效應等一系列問題展開。雖然國際經濟已將進入后危機時代,但金融業仍然面臨著資本流動性不足的問題。伴隨著去杠桿化的趨勢,其被迫出售資產的事件仍時有發生。因此,為避免順周期效應的再次發生,深思這些問題,理清其脈絡,不僅有助于后金融危機時代一些問題的解決,而且還關乎著公允價值未來的命運和金融改革的方向。對此,我們應當思考:順周期性是否是公允價值的必然屬性,它給我們什么啟示?

一、文獻回顧

葛家澍、竇家春(2009)認為:“公允價值是金融工具最相關的屬性,但當前必須進行適當的改進,以適應新的經濟形勢的要求”。陳瓊(2009)指出:“公允價值會計的許多爭論是源于沒有弄清公允價值的概念和目的……現實中不存在最優的會計準則,因此準則制定者不得不根據環境進行權衡”。徐玉德(2009)認為:“現行會計規范中缺乏對公允價值使用的有效控制、實務界的不正當使用,直接影響了公允價值的實施效果,但它并非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于永生(2009)研究發現:“對于金融工具,全部按公允價值計量是提高金融機構財務報告透明度,改革當前金融工具財務報告問題的有效途徑”,同時對于順周期效應他還指出:“順周期效應應歸因于財務報告與金融資本監管政策的關聯性,而不是公允價值會計本身,采用廢止公允價值的方法來應對該問題不是一個恰當的策略”。對此,黃世忠(2009)通過銀行的交易賬戶和銀行賬戶分析了順周期效應的產生機制,通過資本監管、風險管理、心理反應分析研究了順周期效應的傳導機制。Plantin etal (2008)研究分析了歷史成本和盯市會計(marking-to-market)的優劣,認為:“歷史成本在信息反應上是無效的,雖然盯市會計在信息反映上是有效的,但卻增加了無關的干擾因素從而加劇了價格的波動”。Allen and Carletti(2008c)和Plantin,Sapra,and Shin(2008a)也指出是市價會計加速或放大了順周期效應。在Plantin,Sapra,and Shin(2008b)中他認為公允價值具有順周期效應。同時Wallison(2008)明確指出:“公允價值會計不僅在經濟蕭條時造成資產價格的非理性下跌,而且在繁榮時期也自造資產泡沫,具有鮮明的順周期效應的特征”。

以上的研究文獻表明:學術界雖然對于公允價值與順周期效應的研究雖然較多,但對于公允價值到底是否是順周期效應的根源卻非常模糊,當然對于順周期效應到底是否是公允價值的必然屬性也沒有回答,因此對于公允價值的應用和發展的指導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

二、公允價值與順周期效應的含義

到目前,在許多學者的研究中已基本確定公允價值并非金融危機的根源,但同時也指出了公允價值在此次金融危機中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把公允價值和順周期效應聯系起來,潛在的認為順周期效應就是公允價值會計的必然屬性,二者是緊密相連的,這也是公允價值備受關注的主要原因。但是仔細分析不禁會質疑:公允價值與順周期效應直接相關嗎?公允價值會計必然要伴隨順周期效應的產生嗎?

(一)公允價值

對于公允價值的含義,截止到2009年,FASB在《SFAS157》中定義為:在計量日,市場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銷售資產所收到的或轉移負債所支付的價格(exit price)。IASB也在2009年發布了《IFRS公允價值計量(征求意見稿)》,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在計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場參與者之間出售一項資產所能收到或轉移一項負債將會支付的價格(exit price)。ASB在《財務報告準則NO.7——購買會計中的公允價值》對公允價值的定義是:公允價值,指熟悉情況、自愿的雙方在一項公平交易而不是在強迫或清算拍賣交易中,交換一項資產或一項負債所使用的金額。我國《會計準則基本準則(2006)》中對公允價值定義為: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由上可知,雖然各國對公允價值的定義各不相同,但其中都同時包含了幾個要求:自愿的交易;公平的交易;有序的交易和基于市場的交易。

自愿的交易是指交易雙方在完全了解相關信息,出于自身意愿的情況下進行的交易。它是存在于交易雙方的一種判斷行為。當存在活躍市場時,市場價格就代表了雙方自愿的價格;當不存在活躍市場時,雙方可以根據成本、交易費用、預期收益等狀況進行權衡定價。所以,此時的價格不一定是公平的。公平的交易是指交易價格能正確反映資產或者負債的真實價值的交易。因為有交易費用的存在,使得這里的公平并不是價值在交易雙方的等值轉移,即絕對的公平,這里的公平應該是近似或者相對的公平。有序交易是指計量日現在的情況。它意味著市場參與者意欲交易的資產或轉移的負債已經在市場上存在相當一段時間,而這種交易是按照慣例的,正常的商業活動所進行的交易,而不是被迫的或者拋售的強迫交易。所以在市場流動性嚴重不足時,由于傳染效應(contagion effect)和錯用盯市會計(mark-to-market)所使用的資產或負債的價格嚴重偏離了其內在價值,這時的價格已不能稱作是公允價值,只能稱作估計價格或者現時市場價格。金融機構在最低資本監管的壓力下進行的資產出售也屬于被迫交易,而不是公允價值所要求的有序交易,因此交易的價格信息就不符合公允價值的概念和范疇。
(二)順周期效應

順周期效應簡單的講就是在市場活躍時,市場價格往往導致資產的價格被高估;在市場缺乏流動時,市場價格往往導致資產的價格被低估,甚至嚴重被扭曲。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市場處于流動性不足,許多持有次貸產品的金融機構依據盯市會計確認了大量的資產減值損失,但迫于金融資本監管的要求,資產的大幅度縮水便引發了追加保證金和抵押資產的壓力,如果這些金融機構無法從市場上迅速獲得短期資本補充,就必須被迫在非流動市場上低價出售其所持有的次貸產品和其他資產,在傳染效應的作用下,其他金融機構就會根據這個較低的價格出售他們所持有的資產。此時,眾多投資者甚至金融機構必然會發生恐慌,造成大量的更低價的拋售,進而使得資產的價格出現新一輪下跌。接下來又會在資本監管的要求下,引發資產價格再一次下跌的惡性循環:資產價格下跌→計提跌價準備→資本監管要求更多的保證金→資產大量拋售→資產價格進一步下跌。這就是所謂的順周期效應。

三、順周期效應的產生與傳導機制

(一)順周期效應的產生機制

1.公允價值與盯市會計的區別。盯市會計指在計量金融資產時采取逐日盯市。由上面對公允價值的分析可知:當存在活躍市場時,可以通過市場獲得持續性的價格信息(盯市會計)反應資產和負債的內在價值,此時運用盯市會計就能近似地計量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但此種情況并非絕對,因為在市場活躍時期經濟的繁榮可能會增大金融機構的風險偏好和杠桿比率,從而會刺激資產價格的上漲。所以即使市場活躍時盯市會計也有可能不能代表資產的公允價值;當市場處于非流動時,此時資產價格的確定方法是根據模型確定的(mark-to-model Accounting),關于這一問題,在SFAC No 7中,FASB也指出,通過折現現金流量模型確定的現值并不符合公允價值定義,與公允價值不一致,但它同時特別強調,“會計中初始確認和新起點計量使用現值的惟一目的,是估計的公允價值。但筆者認為這種“偽公允價值”既不是公允價值又不是盯市會計。由此可知,公允價值和盯市會計是有區別的,公允價值的范疇應該大于盯市會計,所以利用盯市會計并不能在所有情況下都能反映資產的公允價值。

2.盯市會計—公允價值的濫用。在金融危機中,市場處于非流動狀態,金融機構的管理層仍然運用盯市會計替代作為資產的公允價值,此時的價格信息已經不是公允價值信息。仔細分析順周期效應的脈絡就會發現,這其中并不是公允價值與監管政策的原因,而是管理層對公允價值的錯誤運用,即盯市會計與監管政策的原因。當市場不存在該資產或相關資產的參考價格時,準則要求運用估值模型確定資產的價格。那么當市場中的投資者出現心理恐慌時,即使我們假定模型是正確客觀的,這些估值參數卻不可能是客觀真實的,當然也不可能是公允的。所以運用相應的估值模型確定的價格信息最多只能稱作是估計價格,并且這個價格還可能會嚴重偏離資產的價值,所以它也不能稱得上是公允價值。當市場上一部分投資者均如此報價時,剩余投資者就會利用這個價格信息作為資產的公允價值,出現傳染效應。此時金融機構的管理層仍然利用盯市會計計量金融工具就會導致投資者的心理恐慌甚至是“羊群效應”。縱覽整個過程,管理層對會計政策的不恰當運用才是順周期效應的一個重要根源。

此時應該用怎樣的計量屬性和計量方法去客觀真實地計量這些資產的價值,金融危機前各國準則都沒有一個完善的規定,對于盯市會計也缺乏明確的概念和應用條件,因此造成了準則的真空,使得金融機構在缺乏相應市場時運用盯市會計,造成資產價值低估甚至無從著手。從這個角度上說,順周期效應應該是會計準則的一種經濟后果,而不是公允價值的后果。

(二)順周期效應的傳導機制

1.金融衍生品鏈條過長。順周期效應的傳導放大和金融工具無限創新,金融衍生品鏈條過長有一定關系。在這里引用“牛鞭效應”(Bullwhip effect)的傳導放大機制來解釋順周期的傳導放大機制。“牛鞭效應”原指因企業銷售鏈中各級銷售商的人為放大作用,使得廠商面臨的需求量已經遠遠大于顧客的需求量。當次貸危機爆發之時,由于金融市場中衍生品過于復雜,投資者發現他們已經看不懂企業的報表信息,這會造成兩種結果:一是財務報表的透明度嚴重下降;二是投資者心理更加的恐慌。順周期效應在這兩種因素的作用下,隨著金融衍生品鏈條不斷變長,順周期效應就會越來越大。這種放大效應并不是各個鏈條環節的簡單相加,而是相乘甚至是以指數的形式彌漫全球,使得順周期效應的影響程度更深,范圍更廣,并最終使次貸危機演化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2.投資者的心理。投資者心理對于順周期效應的作用機制可以通過“羊群效應”(herd effect)深刻地解釋。所謂的“羊群效應”主要指所有個人的理性行為所導致的集體的非理性行為的一種非線性機制。在市場處于非流動狀態時,市場上的信息是不完全的,這使得許多個體投資者很難對某項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形成合理的預期,只得通過“引導原則”(Guiding principle)觀察周圍個體的行動,并實行盲目跟從的行為。最終所有個體的行為和預期將趨于一致,同時拋售自己的資產,使積聚的系統風險爆發出來,引發資產的盯市價格大幅度“跳水”,市場出現劇烈波動,甚至崩潰。在此次金融危機中,許多的個體投資者和金融機構在資產價格出現下跌時,正是同時做出了同樣的心理反應和行動—大量拋售資產,才產生了“羊群效應”,并最終出現了順周期效應,對金融系統的穩定注入了極大的破壞力。
3.監管政策的呆板。金融行業是一個國家的命脈,金融系統的穩定不僅關乎著這個國家內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而且還關系著這個國家經濟的有序運行。因此,每一個國家都把金融系統的穩定作為金融監管的第一目標。在現實生活中對金融的監管,主要是通過資本充足率來實現的,以防止金融機構的機會主義和道德風險,確保對存款用戶的支付能力,從而起到穩定經濟的目的。而資本充足率的計算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會計數字,并且無論是在經濟繁榮期還是衰退期都是保持不變的。在此次金融危機中,當市場處于非流動時,許多金融機構依據盯市會計確定的資產減值損失全部計入了當期損益,金融資本大幅度“縮水”,致使自己為了滿足資本監管的要求被迫低價拋售資產。順周期效應正是通過這一呆板的監管政策進行傳導的。

據以上分析,順周期效應的傳導機制更準確地說是一個經濟問題,從某種角度也是會計計量—盯市會計的問題,而不是公允價值的原因。因此,從順周期效應的產生機制和傳導機制綜合來看,公允價值和順周期效應并沒有明顯的直接關系,順周期效應并不是公允價值的必然屬性,它只是管理層不恰當的運用盯市會計、準則的真空、投資者心理、監管政策的呆板等一些列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四、給我們的啟示

(一)后危機時代我國應根據國情謹慎推行公允價值

我國的資本市場正處在不斷發展、不斷完善的階段,因此在這一階段,推廣公允價值在會計實務中應用的范圍可以增加財務報告的相關性,幫助報表使用者更好地做出決策。但是,鑒于目前還處于后金融危機時代,資本市場還沒有完全恢復,并不能隨時獲得持續性的價格信息,相應的公允價值與順周期的影響仍然存在,在引進公允價值時要謹慎選擇,不能盲目追求,更不能一步到位。另外,公允價值在理論上的研究應該及時跟上經濟的發展,根據形勢的變化綜合權衡經濟的需要、可靠性與相關性,對公允價值的應用進行修訂,并將其和歷史成本進行具體有效的結合,以達到為經濟服務,促進經濟發展,滿足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目的。

(二)對我國會計準則及時進行完善,預防后危機時代順周期效應再次出現

金融危機雖然對我國的金融和實體經濟影響不是很大,但也應該看到對公允價值會計帶來的沖擊。因此,應根據我國經濟形勢的發展,認真反省本次金融危機給公允價值會計帶來的影響,及時修訂和完善會計準則,從而預防后危機時代出現類似問題,服務于未來經濟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要認清公允價值和盯市會計的區別和聯系。既不能盲目地在任何情況下均將盯市會計作為公允價值,也不能不加區分地只運用盯市會計確認金融工具的價格。在市場活躍時運用盯市會計具有一定的公允性,這時可以將其作為參考確定金融工具的價格,但是當市場流動性不足時,就應該舍棄市場價格,更多地采用攤余成本計量屬性或者以攤余成本信息為基礎的估計價格。為了增加估值的準確性,對攤余成本信息在其期間內可以進行平均化處理,對其相關的估計參數也可以選擇特定時點或者特定期間加權平均的參數。此時的特定時點或者特定期間應該能代表金融資產公平價格的時點或期間。甚至在極端情況下,可以允許部分金融資產重分類為按攤余成本計量。另外,還應該對活躍市場進行界定,以使準則更具體、更明確、更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

2.明確公允價值的地位,理清與其他計量屬性之間的關系。目前在我國會計準則中雖已經引入公允價值,但不僅公允價值的定義不全面、不準確,而且在具體準則中公允價值的邏輯基礎和價值基礎也不相同。突出表現為: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價值、現值和公允價值同時作為計量屬性,它們之間的關系交叉重疊,比較混亂。這雖然在目前能增加信息的有用性,但這些仍未凸顯的潛在缺點,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必然會造成實務中具體操作的困難和混淆,在企業財務報表中成為管理層利潤操縱的工具,也增加了報表使用者分析報表的復雜度。因此,準則和理論界應該進一步探討公允價值的含義,并隨著我國經濟形勢的發展逐步明確公允價值的地位,理清它與其他計量屬性之間的關系,增加準則的簡明性、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

3.明確市場處于非流動時資產價格的計量問題。我國金融資產的計量分為市場價格、同類相近市場價格和估值模型價格三個層次。當公允價值計量按估值模型確定時,人們不禁質疑:此資產價格在多大程度上代表資產的公允價值?這個問題還有待于深入研究。對此,準則應當明確公允價值會計的應用范圍和應用條件。另外,在進行三級估計時如何運用模型確定資產價格,在我國會計準則中規定的仍不明確,具體操作也缺乏詳細的指南,可操作性比較差。對此,FASB、IASB和IMF關于相關參數(假設、信用、風險、利率、匯率等)的選擇、相關估值模型的確定以及這些模型和參數的披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措施都值得我們借鑒。

4.改進減值測試的方法和擴大減值測試的期間跨度。在減值測試的方法上可以剔除流動性這些非信用風險因素的影響。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金融資產在市場流動性不足時其價值被嚴重低估,從而能夠減少資產減值的計提,避免順周期效應的發生。當減值測試的期間較短時,市場處于短期流動性不足就會計提大量的資產減值;當市場恢復活躍時又會大量的恢復資產的賬面價值,這樣不僅會造成公司在市場流動性不足時的困難,也會造成企業利潤表明顯的“假象”波動,給投資者造成雙重打擊(流動性不足時的打擊和利潤表波動的打擊),導致投資者心理的恐慌。但是,當擴大減值測試的期間時,就會避免市場暫時性流動不足的影響,從而避免順周期效應的發生。
(三)在后危機時代,調整、強化金融監管,加強與會計的協調

眾所周知,從監管的層面改變、強化監管的措施并加強與會計的協調是應對順周期效應的重要措施,具有標本兼治的效果。因此,可以在金融系統中引入許多逆周期措施,確保金融系統更加穩健。如:動態資本充足率、動態撥備制度、改變以財務報告數字為基礎的單一的資本監管、改變減值損失計提方法、設定杠桿比率限制等等。這些問題的研究可以借鑒FASB、IASB、FSB、FSA和IMF的研究成果,他們提出的措施全面且深刻。

對順周期的應對并不單單是會計計量的問題,更是一個經濟問題,只有二者進行協調,從更高、更廣的視角去看待會計在此次金融危機中的作用,才能在總體上促進會計的發展,促進經濟平穩度過后危機時代,保持金融體系的穩定。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

<th id="q6zaz"></th>
    1. <del id="q6zaz"></del>

    2. <th id="q6zaz"></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