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2008年出現的“捐款門”、“**”等事件,對社會和公司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使人們認識到企業不僅要對贏利負責,也必須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歷史性、國際性的經久不衰的話題,幾乎從企業誕生的那一刻起就產生了,企業與社會存在著天然的聯系,企業的社會責任對于企業來講是義不容辭的。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企業的自主經營、自我發展能力越來越強,相比較而言,企業的自我約束能力卻很弱,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尤顯不足。而中央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是國有經濟發揮主導作用的骨干力量。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符合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
一、中央企業的社會責任分析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
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爭取自身生存發展的過程中,面對社會的需要和各種社會問題,為維護國家、社會和人類的利益而應履行的義務。與企業存在和運營密切相關的股東之外的利害關系人即:債權人、職工、消費者、供應商等都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主要對象。除此之外,企業還要承擔對社區、國家、生態環境的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來描述。
第一層次,受法律強制所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這種責任是每個企業必須承擔的受法律約束的社會責任。我國《公司法》、《企業所得稅法》、《勞動合同法》和《環境保護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及相關的國際法規從不同角度規定了企業必須履行的義務及享有的權利,遵守法律是社會對企業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整個企業運行的底線。
第二層次,輿論壓力要求的社會責任,這類社會責任具有自愿性。除了法律強制外,輿論壓力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在道德層次上的要求。不管企業是否會按照輿論壓力要求的社會責任來承擔相應的義務,社會公眾都會關注企業的行為并做出相應的評價。良好的形象是企業的重要資產,社會知名度高和美譽度好的品牌形象甚至直接形成企業的競爭力。
第三層次,市場選擇要求的社會責任,這是一種具有競爭性的社會責任。企業生存的關鍵在于向社會及時提供產品和服務,并得到市場的認可以獲得利潤。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不僅是對客戶負責的表現,更是企業服務于社會的一個象征,它最終可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第三個層次的社會責任是超越法律和道德層次要求的,是企業主動去培養員工,提高技術水平和管理效率,用更少的消耗為市場供應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這其實是企業對社會承擔的最基本的社會責任。履行這一層次的社會責任,會擴大企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提高起核心競爭力,贏得公眾的好感,更會有力地促進財務目標的實現。
(二)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特殊意義
1.履行社會責任是中央企業的天然使命
履行社會責任是國有企業內生的目標。中央企業的所有者是全民,國家和政府代表行使所有者權益。對所有者負責,就是對黨、國家和人民負責。中央企業履行資產保值增值的經濟責任與對黨和國家負責的政治責任、對社會和人民負責的社會責任是辯證統一的。
2.中央企業社會責任實踐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和帶動力
中央企業大都處于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央企業充分發揮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率作用,對社會有著很強的示范和引導作用。
3.社會對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期望很高
國有企業除承擔經濟目標之外,還擔負著非經濟目標的重要責任。人們對國有企業承擔社會責任通常比私有企業有著更高的期望。正如《OECD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指引》中指出,國有企業履行的特殊社會責任和義務以及公共政策目標,可能高于一般公認的標準,即高于一般私有企業通常被期望的責任和義務。
(三)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方式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黃淑和于2008年7月11日在中央企業社會責任工作座談會上發布《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召開這次座談會的目的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總結交流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工作經驗,進一步樹立和深化中央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推進中央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
中央企業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對轉變發展方式,保護資源和環境,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保障職工合法權益,加強安全生產,保障職業健康,關心員工職業生涯,理順收入分配關系,豐富職工文化生活,可以實現企業內部的和諧;另一方面,企業依法經營、照章納稅,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可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新形勢下,企業社會責任已經成為企業的一種發展模式、競爭方式和管理戰略。優秀企業的實踐證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與提高企業競爭力是正相關的關系,兩者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共生共存。中央企業應從以下八個方面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1.堅持依法經營、誠實守信
模范遵守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德、商業道德以及行業規則,及時足額納稅,維護投資者權益,保護知識產權,忠實履行合同,恪守商業信用,反對不正當競爭,杜絕商業活動中的腐敗行為。
2.不斷提高持續盈利能力
完善公司治理,科學民主決策。優化發展戰略,突出做強主業,縮短管理鏈條,合理配置資源,強化企業管理,提高管控能力,降低經營成本,加強風險防范,提高投入產出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
3.切實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
保證產品和服務的安全性,改善產品性能,完善服務體系,努力為社會提供優質安全健康的產品和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保護消費者權益,妥善處理消費者提出的投訴和建議,努力為消費者創造更大的價值,取得廣大消費者的信賴與認同。
4.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認真落實節能減排責任,帶頭完成節能減排任務。發展節能產業,開發節能產品,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增加環保投入,改進工藝流程,降低污染物排放,實施清潔生產,堅持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發展道路。
5.推動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
建立完善技術創新機制,加大研究開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高新技術開發和傳統產業改造,著力突破產業和行業關鍵技術,增加技術創新儲備。強化知識產權意識,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實現技術創新與知識產權的良性互動,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發揮對產業升級、結構優化的帶動作用。
6.保障生產安全
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大安全生產投入,嚴防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建立健全應急管理體系,不斷提高應急管理水平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為職工提供安全、健康、衛生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保障職工職業健康,預防和減少職業病和其他疾病對職工的危害。
7.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依法與職工簽訂并履行勞動合同,堅持按勞分、同工同酬。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尊重職工人格,公平對待職工,杜絕性別、民族、宗教、年齡等各種歧視。加強職業教育培訓,創造平等發展機會。加強職代會制度建設,深化廠務公開,推進民主管理。關心職工生活,切實為職工排憂解難。
8.參與社會公益事業
積極參與社區建設,鼓勵職工職業服務社會。熱心參與慈善、捐助等社會公益事業,關心支持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福利事業。在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情況下,積極提供財力、物力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和援助。
中央企業作為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主體不再是單獨的個體,而是各種利益相關者的投入與參與,比如政府、員工、消費者、自然環境等。均衡考慮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對企業的長期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所以,中央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也是至關重要的問題。
二、中央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
(一)企業財務目標理論
財務管理是一項組織企業財務活動,處理企業與有關各方財務關系的經濟管理工作,是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企業財務目標是財務決策的準繩、財務行為的依據和理財績效的考核標準。企業所有者將資金投入企業,形成企業的法人財產,并授權企業經營者進行經營管理,其目的是使企業財產增值,股東得到高的投資回報。在財務理論發展過程中出現過眾多的財務目標理論。這些觀點主要有: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等。這些財務目標基本上反映了企業對市場環境的要求,體現了不同時期產權主體利益的不同偏好。
1.關于“利潤最大化”的觀點
利潤最大化觀點是西方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也是我國流行甚廣的一種觀點,尤其對實務界影響最大。一般來講,無論是何種類型的企業,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生產經營活動的組織,追求最大利益是每一個在市場經濟中角逐的企業的現實目標,它被許多企業作為理財目標有其可取之處。
2.關于“股東財富最大化”的觀點
股東財富最大化是指企業通過合理經營,采取科學的財務管理策略,在考慮資金時間價值和風險價值的前提下,為股東帶來最多的財富。在股份制為主體的經濟中,股東財富由其所擁有的股票數量和股票市價共同決定,當股票數量一定,股票市價越大,其股東財富就越大,從而股東財富最大化又演變為股票價格最大化。
3.關于“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觀點
企業價值最大化是指企業全部資產的市場價值最大化。市場在對企業評價時,看重的不是企業已經獲得的利潤水平,而是企業潛在的獲利能力。
4.關于“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觀點
相關者利益最大化是指企業的財務活動必須兼顧和均衡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使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盡可能的最大化。
(二)中央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
相關者利益最大化所達到的財務目標應該是一個動態過程而不是一個終極靜態過程。創造與股東之間的利益協調關系,關系本企業職工利益、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不斷加強與債權人的聯系、培養可靠的資金供應者、關心客戶的利益、講求信譽。注重企業形象是優化、持續發展能力的增強。該目標的顯著特點就是強調企業價值增長中滿足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有利于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中央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對整個中央企業財務管理活動具有根本性的影響。中央企業在做出決策前會考慮股東、政府、員工、債權人、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如果試圖通過損害一方利益而使另一方收益,矛盾就會產生,就會出現諸如股東拋售股票、債權人拒絕貸款、職工怠工、政府罰款等不利企業實現財務目標的現象,從而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中央企業以相關者利益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的目標符合知識經濟下社會環境變化的要求,有利于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資產或資本的運營效率,增加企業效益和社會財富。同時,該目標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及與外部環境的協調,更好地服務于企業相關利益主體及社會,是目前中央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合理選擇。
(三)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管理目標的關系
1.二者的關系具有一致性
(1)法律強制驅動下二者的一致性。企業的生產經營必須嚴格按照我國以及相關國際貿易法律的要求進行,這是企業行動的最低標準,企業的財務目標在法律法規的允許范圍內才有可能實現。三鹿奶粉的“**”事件,給消費者帶來了非常慘重的損失,國家也依法對犯罪人員進行了相應的懲罰。法律法規是社會對企業的強制要求,同時也是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武器。依法經營會使企業可持續發展。但是違反其規定,不僅會導致承擔訴訟和賠償風險,更有被行政處罰、勒令停業的可能,會給企業帶來長期負面的影響。
(2)輿論壓力驅動下二者的一致性。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形成企業品牌資產是企業獲得溢價和公眾認可的保證,從長遠看來是一項收益大于成本的活動。負面的輿論壓力不僅使得長期營造的品牌資產縮水,而且修復的成本會很高。使企業的品牌長久且富有生命力,這是股東對企業的要求,同樣也是社會對企業的要求。企業作為一個公眾關注對象,一言一行都會對企業的社會聲譽造成影響,不良的聲譽會使企業折價。注重社會輿論和社會評價,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是企業實現財務目標的有力保證。
(3)市場選擇驅動下二者的一致性。市場選擇對企業財務目標的影響是最直接的,具體體現在產品與服務品對企業經營的影響。在經營過程中企業如果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以負責的態度提供產品和服務,用好的品質回饋社會,就會引發許多顧客的青睞,形成更高的產品和服務溢價。企業贏得市場選擇,就會使企業的競爭力提高、市場需求增加和溢價能力形成。企業的價值升值,那么企業在為各個利益相關者創造價值的過程中也實現了財務目標。
2.二者的關系具有矛盾性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導致經濟負擔的加重影響企業經濟效益的實現。利潤是企業存在的基礎也是企業的發展動力,但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就不可避免的要以一定的經濟利潤為代價。而企業為了獲利,可能生產偽劣產品、可能不顧工人的健康和利益、也可能造成環境污染。
三、協調中央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管理目標
(一)中央企業的利益相關者
與一般企業相比,中央企業有著不同的所有制結構、行業和企業特征,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影響力、重要性也不同。總體來看,中央企業最為重視的,認為最重要的利益相關者是政府、消費者、員工和自然環境。
1.從政府看。由于財務目標實現國有資產的增值保值,企業才有足夠的支付能力上繳更多的稅金為國家做出貢獻,這也是中央企業最基本的責任。
2.從消費者看。企業只有保證產品和服務質量,改善產品性能,完善服務體系,從而只有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才能不斷提高業績,實現可持續發展。
3.從員工看。職工是中央企業的重要利益相關者,是推動企業發展進步的主體力量,因而切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保障職工的正當權益不受到侵害,是中央企業不斷發展的需要,也是中央企業的基本職責。
4.從自然環境看。自然環境作為中央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應當說是代表了整個社會的利益。政府主要通過各種立法來限制企業可能出現的環境倫理和道德行為。只有有效地保護自然環境,才能實現中央企業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二)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財務目標兼顧了各方利益
中央企業以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為財務目標承認各相關者利益的期望值存在不同,且市場發生沖突。但是,中央企業可以在各方所承擔風險的基礎上合理匹配利益,實現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和諧,達到共贏。
1.中央企業對政府最重要的責任就是規范經營、照章納稅,如果中央企業認真的履行了自己的責任為國家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可以使政府獲得穩定和充足的財政收入,政府就可以回饋企業。例如,政府對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可以減少中央企業購進原材料和銷售產品的運輸費用;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可以使中央企業在未來招聘到更多高素質的人才,提高經營水平。同時,中央企業也要規避自身的責任,偷稅、逃稅、漏稅就會面臨法律的制裁,影響其自身的生產經營。
2.中央企業作為盈利性的組織,生產目的就是將產品出售給消費者,獲得經濟利潤。中央企業主動承擔對消費者的責任,生產出優質、安全、價格合理的產品,提高優良的社會服務,有利于得到消費者的認可,提高產品和企業的信譽,直接促進中央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如果消費者發覺中央企業損害消費者的利益,消費者有權對不履行社會責任的中央企業說不。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易費用就會變成無窮大,會影響到企業的經營,最終毀掉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三鹿“**”事件發生后,對我國奶制品行業造成了重大的負面影響,至今這種對消費者的負面影響都沒有消除。
3.中央企業履行好對員工的責任,可以融洽與員工的關系,能夠增加員工的使命感和忠誠度,中央企業的凝聚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就會不斷得到增加,能夠大大降低管理費用、招聘成本及培訓成本等,并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和社會聲譽。當今世界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智力資本作為戰略資源已經成為企業創造價值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重要源泉。如果中央企業不積極履行對員工的責任,就會降低員工的使命感和成就感,只能被動的應付工作,更不用談主動開拓創新,員工對組織的忠誠度也會降低,那么企業就失去了獲取利潤的動力。這些年出現的“民工荒”現象就很好的證明這一點。
4.中央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周圍的環境,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環境保護關系到人類生存與可持續發展的大事,中央企業更應該責無旁貸的履行對環境、資源的責任。從短期看,中央企業承擔對環境保護的責任的確會增加企業的成本,例如購買環保設備、繳納污染治理費用。但是社會是一個整體,如果中央企業以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破壞為代價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那么在不久的將來將會面臨資源的短缺以及整個環境的惡化,企業也就無從談發展了。從長期看,中央企業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能夠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從現實意義來講,現在各國都在加大對環境的保護,對于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都做出處罰,甚至會讓企業停業整頓或勒令其停止生產,所以保護環境不只影響企業的經營更關系到企業的生存問題。
由此可見,中央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與企業實現財務目標具有緊密的聯系。中央企業實現財務目標的過程就是對政府負責、對消費者負責、對管理層和員工負責、對環境和公眾負責,提升公司價值的過程。因此,中央企業實現財務目標的過程就是將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和實現財務目標契合,在承擔社會責任過程中實現財務目標,在實現財務目標過程中承擔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 王平.承擔社會責任與提升企業競爭力[J].管理觀察,2008,(9).
[2] 管吉國,劉京宏.和諧社會背景下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社會責任內涵[J].現代商業,2007,(6).
[3] 陳媛媛.試論新形勢下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研究[J].現代商業,2007,(9).
[4] 劉瑞江.企業財務目標和社會責任關系的探析[J].財經視點,2008,(11).
[5] 王戈非.企業社會責任分析[J].經濟論壇,2006:67-68.
[6] 曲建悅.淺談企業財務目標和社會責任的關系[J].現代商業,2008,(1).
[7] 馮宗智.中國企業如何解讀公司責任[J].科技智囊,2005,(3).
[8] 崔艷波.企業財務目標的合理選擇[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3).
[9] 甘立芳.論國有企業財務管理目標[J].科技資訊,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