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我國頒布了新企業會計準則,按照財政部的安排2007年初在上市公司實施,現在逐漸實施面持續擴大,在社會的全面實施也將為之不遠。新企業準則的施行,對會計職業判斷有一定的影響,會計職業判斷就是會計人員在會計法規、企業會計準則、國家統一會計制度和相關法律法規約束的范圍內,根據企業理財環境和經營特點,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經驗,對會計事項處理和財務會計報告編制應采取的原則、方法、程序等方面進行判斷與選擇的過程,即對企業應采用什么樣的會計政策進行判斷與選擇。
1 會計職業判斷概述
會計職業判斷是指會計人員根據會計法律、法規和會計慣例的要求,充分考慮企業現實與未來的理財環境和經營特點,運用自身專業知識和經驗,通過計算、分析、比較等方法對不確定性經濟事項所作的裁決與斷定,其目的在于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它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1.1 目標性。一般而言,會計人員除了希望判斷和選擇的結果能及時、恰當地反映出企業當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外,還希望對條件確認、計量、揭示方法的選擇與運用能有效地維護和增長企業自身經濟效益。
1.2 主觀性。會計準則允許企業會計人員選用不同的方法對會計資料進行加工處理,而不同的方法會得出不同的結果,但哪一種方法能使結果更接近客觀實際,只能依據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來確定。
1.3 權衡性。會計人員運用職業判斷選擇會計政策和進行會計估計過程中,始終面臨著多個方案的比較、優選。會計職業判斷的過程可以說就是一種比較、權衡、取舍的過程。
1.4 受制約性。會計職業判斷是在有限制和要求下的相對主觀判斷,它受制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①受制于社會的外在約束機制;②受制于會計的某些自身特征、原則及相應的理論框架;③受到會計人員自身的業務技能與職業道德水準的制約。
2 新準則對會計職業判斷的要求
新會計準則改變原有一些準則內容。新增了生物資產、職工薪酬、資產減值、企業年金基金、股份支付、政府補助、所得稅、外幣折算、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金融資產轉移、套期保值等具體準則,填補了不少會計規范的空白;同時會計準則的技術難度系數加大,增強了會計自由裁量權。企業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會計政策、如何選擇計提折舊的方法、如何選擇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如何確認當期費用、如何使企業資產計量更有效、利潤更真實,這都更依賴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相比以前的會計體系,新準則體系提供了非常繁多的原則性處理內容。需要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下面簡單舉幾個例子:
第一,公允價值計價方法的選用問題。對于公允價值的選用,新會計準則給出了謹慎、適度使用的基本精神,即公允價值能可靠計量的才可以公允價入賬。能否可靠計量便需會計人員根據經濟活動的性質和所處市場環境進行判斷,如投資性房地產的入賬價值的問題。
第二,無形資產相關問題的判斷。無形資產準則比較簡單,但是它需要很強的職業判斷:有無形資產的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的判斷.也有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的判定。這些判斷直接與無形資產的人賬價值和當期費用,以及最終影響會計利潤在各期的數據。
第三,衍生金融工具相關問題的判斷衍生金融工具持有目的是投機獲利和套期保值。衍生工具的目的不同導致會計處理不一樣,投機獲利項目的盈虧最終計入當期損益,套保工具的盈虧計人被套期項目的成本或損益中,從而需要對衍生工具的投資目的進行判斷。會計行為導致經濟后果,會計職業判斷是會計導致經濟后果的重要原因和手段新企業準則需要會計人員進行會計判斷的事項增多,在會計確認、會計計量、會計記錄和財務報告的編制等活動中大量存在需會計職業判斷之處。會計職業判斷的效果對企業的盈虧和價值有著重大影響,進而影響企業的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判斷的效果來自于職業判斷能力,因而新會計準則實施后,對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的要求更高了。
3 新準則下提高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的途徑
在不考慮會計職業判斷所處的外在環境情況下,會計職業判斷的效果基本上取決于會計人員會計職業判斷的能力,因此提高我國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是保證企業會計信息資料完整和真實,從而真正發揮新準則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的根本途徑。
3.1 轉變傳統會計思想觀念,更新思維方式 思想觀念的轉變是根本性的轉變。要提高會計人員的會計職業判斷能力,會計人員首先應當樹立職業判斷意識。新企業會計準則頒布和實施,這在客觀上就要求會計人員正確運用會計職業判斷處理經濟業務事項,主觀上也要求會計人員樹立職業判斷意識。若會計人員沒有職業判斷意識,只是應付了事,因而也就不能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
3.2 培養會計人員具備比較全面的專業知識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社會對會計信息和會計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會計人員需要掌握的知識不僅限于會計專業知識,在當今豐富的市場經濟中,也需要掌握經濟、管理、貿易、金融等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已經和會計密不可分;隨著會計行為復雜化、參與決策化,會計專業知識不僅局限于財務會計,還包含了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稅務、審計、國際會計、會計理論等有關知識。只有專業技術水平提高了,其職業判斷能力才能提高。
3.3 樹立終生學習理念,不斷提高判斷能力 大學會計教育應是提供學生終生學習的基礎,使之畢業后能夠以獨立的精神持續地學習新的知識。在知識經濟年代,由于企業的不斷創新,新的經濟業務的大量涌現,會計處理、會計規則也在不斷更新,一個會計人員如果不具備再學習的能力,不進行知識的更新,就談不上職業判斷能力。因而樹立終生學習理念應成為每一個會計專業人員必備的素質。繼續教育是一個很好的提高會計人員知識能力的制度,但現在繼續教育形式化嚴重,因此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也必須改革當前的繼續教育體制。
3.4 在實際工作中重視會計執業經驗的積累 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和修養必須通過不斷訓練、長期積累才能形成。有知識不一定有能力,有理論不一定有經驗。經驗是在長期實踐活動中積累起來的,經驗也會使職業判斷成為習慣。
3.5 掌握合理的會計職業判斷的方法和程序 會計職業判斷的內容繁雜、復雜程度各異,但其判斷過程都應遵循一些共同的步驟,掌握合理的職業判斷方法和程序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了方法原則,就是掌握了問題的精髓。只有掌握良好的方法,并依據程序辦事,才能較好地發現、解決需要會計職業判斷的問題。
3.6 努力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水平 真實、公允是會計職業判斷的基本準則。合理的會計職業判斷是會計人員高尚的品格,正確的行為動機和豐富的理論業務知識的綜合產品。職業道德依賴人們的信念、習慣以及教育的力量維持存在于人們的意識和社會輿論之中,它只發生在法規和準則對會計人員行為限制的邊緣地帶。會計職業判斷的合理程度也取決于這種以道德為基礎的行為自律程度。新準則體系賦予會計人員的靈活性越大,就越需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尤其當法律法規無明確規定時,會計職業道德的作用就在于促使會計人員能自覺抵制各種利益的誘惑,并且不受權勢和偏見的影響,確保判斷所產生的會計資料能客觀、公允地反映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