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未能真實地反映客觀的經濟活動,給決策者決策帶來不利影響的一種現象。從產生過程來看,會計信息失真可分為會計事項失真以及會計處理失真,即“假賬真做”、“真賬假做”。
1 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及危害
經濟利益是最強大的內在驅動力,一些單位的管理者,在單位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下,失去了理性、走上了唯利是圖的道路,不惜鋌而走險,采用虛假的會計信息謀取利益。會計信息失真,主要指人為捏造會計事實,篡改會計數據,為私利而編造假帳、假表,或虛盈實虧,或假虧實盈,從而使會計信息喪失真實性。危害主要體現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①嚴重影響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②嚴重惡化社會環境。③嚴重弱化企業管理基礎工作。④嚴重影響經濟預測、決策。
2 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是經濟人以失真為手段,在會計上獲取利益。從利益關系的角度來看,可以把失真劃分為:利益獲取型失真和非利益獲取型失真。非利益獲取型失真是指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不高,對業務的把握和處理不恰當,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對于非利益獲取型的失真,只能通過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解決;利益獲取型會計信息失真,是指通過故意違反有關的法律法規而引起的失真;根據其獲取利益的歸屬,又可分為:個體利益獲取型失真和集體利益獲取型失真。
2.1 個體利益獲取型失真和集體利益獲取型失真,有著完全不同的特點:一是從利益享有的角度看,集體利益獲取型失真的單位負責人和相關的會計人員并沒有獲得特別的利益,通過會計信息失真所謀取的利益歸集體;不象個體利益獲取型失真由相關的會計人員或經營者直接享有失真的利益。二是集體利益獲取型失真相對于個體利益獲取型失真來說,會計信息失真的直接責任者具有較高的利益一致性。個體利益獲取型失真會計人員和經營者利益一致的概率相對要低,經營者的授意和會計人員從技術角度為經營者出謀劃策交織在一起。來自集體內部強大壓力的情況下,難以出現會計人員對經營者為獲取集體利益的違規授意進行制約。三是兩種不同利益獲取型會計信息失真的責任成本不同。個體利益型失真的責任成本,完全由違法者承擔,也比較容易得到相應的處理;集體利益型失真由于相關責任人員并沒有從會計失真中獲取特別的利益,除非會計信息失真已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會計信息失真懲罰成本很難施加到責任人員身上,這一點在證券市場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就我國目前的情況看,會計信息大范圍失真的案例中,最主要根源在于集體利益獲取型失真。
2.2 會計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由于所處的地位不同,屬不同的利益群體,失真的會計信息不可能使兩者同時受損或受益。因此,對會計信息應有一種確保其真實性、可比性的制度設計。但由于企業——社會中介機構——信息使用者的信息提供使用制度,在我國起步不久,以及其他體制性原因,這種制度運行的有效性較低。社會中介機構應為會計信息的質量把關守責,但在中介機構設計過程中卻沒有很好地解決對其制約的問題,這就使中介機構往往受利益誘惑而依從被審計者,甚至出現了和企業一起向社會提供不真實的會計信息等情況。
2.3 一方面,政府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監督,已根據市場化的要求轉移給社會中介機構;另一方面,在面對會計信息失真嚴重而又缺乏有效解決方法時,往往偏重于采用進一步強化行政監管來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著重于中介機構行使中介權的資格認定上,而不是著重于完善社會中介機構的相關制度上。這就必然出現政府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付出了巨大的監督成本,但會計信息質量不高。
當然還存在以下原因:①企業負責人法制觀念淡薄和追求局部利益;②企業外部監督體系尚未健全等。
3 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
3.1 健全會計法規體系,加大執法力度 要治理會計信息失真,首先,必須加強各項會計法規建設,不斷完善以會計法為中心的會計法規體系和配套措施,使法規有可操作性。其次,要認真做好以會計法為中心的各項會計法規宣傳工作,使各級領導干部和會計人員增強法制觀念。加大執法力度,違法必究。
3.2 健全企業內部會計管理制度,保證會計信息質量 提高建立健全企業內部各項會計工作管理制度,做到規范化、制度化,就可保證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合法、真實、準確與完整。
3.3 強化企業約束機制,完善外部監督體系 為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對企業向外提供的會計信息必須建立一種約束機制,實行會計信息的外部監督。主要指接受國家與社會的監督。國家監督是指財政、審計、稅務機關的監督,對查出的問題要予以糾正,對提供不真實會計信息的行為要嚴肅處理,情節嚴重的追究刑事責任;社會監督指會計師事物所或審計師事物所委托注冊會計師公正地對企業會計工作進行審計。實施社會監督,可以年實行會計信息的社會評價,提高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與可靠性。另外,上市公司除了要接受上述外部監督,還必須接受證監會、證券交易所以及投資者的監督。
3.4 建立對企業領導人的財務監督機制,完善一支筆審批制度 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重要的原因取決于企業領導人對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視程度。許多企業單位建立了企業主要負責人對企業財務進行一支毛審批制度。在實際中,由于其特殊身份和地位,再加上相關監督機制不夠完善,就造成了由于企業領導人原因引起的企業會計信息失真,而這種情況的出現,危害極大。因此,在完善對企業領導人一支筆審批制度中,應建立健全對企業領導人的內部與外部的監督機制。通過制度避免經營者對信息任意操縱權,使之不能恣意作為。
3.5 改變現行會計工作管理體制 目前受到廣泛關注的會計信息失真、會計監督弱化問題,與現行的會計工作管理體制有關。必須改變現行的會計工作管理體制,使可見人員的身份回歸到投資者,由出資者聘任企業的會計人員,徹底改變目前會計人員由企業經營任免的管理體制。只有這樣,才能切實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3.6 加強會計隊伍建設,提高會計人員素質 會計信息質量好壞還在于會計人員的素質高低。要堅持會計人員的技術資格考試與持證上崗制度。同時,對提供不真實會計信息的會計人員要堅決查處,情節嚴重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注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有違反執業規范和職業道德,幫助企業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要依法查處。
3.7 會計信息失真原因的復雜性迫使對其治理手段的多樣性。其中,會計委托制度是一個最佳途徑。
會計委托制度對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作用體現在:有助于會計人員依法履行核算職能、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有助于真正發揮會計對經營者的制約作用等。在會計委托制度實施過程中,劃分好會計人員的職權范圍相當重要。
通過對會計委托制度的分析,說明它對于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是有效的,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顯。會計信息失真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社會問題,僅就一個方面的治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會計委托制度是最佳治理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2000年7月1日.
[2]《會計基礎工作規范》.1996年6月17日.
[3]《企業會計準則》.1993年7月1日.
[4]《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1994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