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21世紀是一個變幻莫測、五光十色、奧妙無窮、高科技突飛猛進、世界多極化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斷融合的時代,人們總是要面對幻想、困惑、迷茫、機遇、希望、挑戰和創新。在把握自己的同時又不得不接受各種新思想、新觀念、新技術的沖擊,甚至自己都難以把握人生的航舵,在焦慮和尋找中造就自我,開始一個又一個人生歷程的踐行。在這種社會經濟環境下,作為為社會提供至關重要的財務信息和經濟管理手段的會計將如何達到人們所期望達到的會計目標,這是會計學界無法回避的課題。在傳統意義上人們已積累形成了豐富的會計理論、方法、操作流程和傳統理念,具備達到實踐意義上的一般目標,這些約定俗成的東西人們習以為常,不加思索,而更深層次意義上的會計哲理和審美文化語境似乎無關緊要。要打破這種傳統的定式,進行理性深究。本文通過對會計實踐的體驗,梳理剖析其內在精髓,以期取得一點微薄的收獲,開辟一個新的更大的人文精神視野。
一、會計的空間與時間體驗
從意識入手,對會計活動的時間性進行思考,得益于運動與時間的相關性。時間不僅可用來測量運動,也可用來測量靜止。因此,不能用運動來說明時間與此相反,倒要用時間來對運動加以闡釋。這就得從心靈的視角出發來規定時間,抽象出人的思維的功能特征來,其中已暗含了時間、主體、意識的關聯特性。會計活動這一主體從一開始就在空間和時間中構成了先天的直觀形式和范圍,而被感性世界所呈現。我們看見的只是現象,而看不見現象顯現的條件,就是無法直觀空間和時間本身。當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活動隨之持續綿延,我們所感受到的是時間意識所造就的結果,而對時間意識運動本身卻一無所知。如果我們把時間意識從結果轉向過程即從時間客體的顯現轉向時間本身上來,即對會計活動所留下的記錄、記載的痕跡是否優美不再關注,而轉向會計結果的形成方式和綿延樣態,這時,我們便進入到會計活動的時間性之中了。當會計活動點點滴滴流逝的時候,如果不是意識緊緊地把握著它,會計活動的任一環節將會消失殆盡。這就是說,雖然會計活動在不斷地后移,但意識仍然以一種持續的方式擁有著它,后移的會計活動始終在意識之中存在。這就存在一個問題,為什么所有的會計活動沒有在意識中同時顯現呢?回答這個問題,關鍵在于對意識行為和意識內容的劃分。意識行為指意識所特有的運作模式,包括感知、回憶、想象、判斷、情感和渴望等;意識內容則指被意識到的東西。對會計活動的某一節既可以在當前的感知中呈現,也可以在事后通過回憶的方式再現,甚至可以上升為情感和渴望的東西。對同一意識內容在意識中的呈現有各種各樣的方式,但我們常常卻視而不見,而這些不同的呈現方式即意識行為是絕對不會遭遇和碰面。這就解釋了不會同時顯現的問題。
會計活動開始發生的時候,意識中首先留下了第一個烙印,它是會計活動綿延的第一個時間點,是當下直接現實地對被給予之物的感知體驗,幾乎就在同時,一個新的會計活動又進入了意識之中,這是新的被給予之物,對應于意識中新的當下,體驗到的是第二個烙印。那么,剛剛經歷的第一個烙印又跑到哪里去了呢?它顯然沒有消逝,而是滯留在意識之中,而第一個烙印顯然已被第二個烙印直接從意識中擠出了當下,變成了意識中的滯留,已不再是當下了,而我們能夠明確地體驗到,我們無需回憶第一個烙印就能與當下的第二個烙印發生直接關聯。這就是說,雖然意識中的當下與滯留相對立,但二者卻同屬于感知這一范疇。當下的意識在接受被給予之物的同時又為新的當下敞開著大門,一個當下瞬間產生時就已經預示著新的對象的來臨,新的被給予之物會應時而入,這種敞開和預期稱之為前攝。那么前攝顯然還未進入當下,那么它在哪里存在呢?它仍然在感知之中,是當下、滯留、前攝集于一身的三重邊緣域。現在并不僅僅是瞬間的當下,而是于當下、滯留、前攝的現在。時間不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簡單疊加,也不是滯留、當下、前攝的點狀流動,而是一個在當下時間性到時間的統一性中發源于滯留和前攝的狀態,不僅是滯留和前攝進入到當下之中,而且還是當下成立的前提條件。
經濟業務川流不息地發生,作為用貨幣反映的會計信息流便隨之而生,源遠流長。當一個會計事項進入人的意識之中時,就告示著當下大門被打開,感知被啟動,前攝瞬間即到,滯留被烙印,緊接著它的位置將會被另一個會計事項所替代,成為意識中的載體被積淀,新的滯留又會生成,這樣不斷地循環往復,形成一個資金運動的會計鏈、意識流。這種有機的、綜合的、復雜的鏈結,就構成了會計的價值觀。我們用權責發生制處理會計業務,首先要確認一個標準,那就是經濟業務是否已經發生,會計事項是否要被確認和計量,而款項是否收到或付出已無關緊要。即使款項已經收到或付出,如果經濟業務在人的意識中還未被反映,就不應確認為當期的成本、費用或收入。銀行借款已投入使用,應付票據債務已經承擔,租入房屋已被使用,水、電已經耗用,設備正在生產中使用等,這些業務產生的利息、租金、費用明顯已經發生,意識中已鮮明地得到了反映,即使款項還未支付,也必然會對這些應計費用的經濟業務予以確認、計量,以便使當下、滯留、前攝得到公正。房屋、設備、包裝物等已經出租,銀行賬戶中存有一定的款項,這些業務產生的租金收入、利息收入已攝于人的意識當中,當下的收入已經發生,即使款項尚未收到,也應確認、計量為當期的收入,作為記錄經濟業務的載體而滯留于賬面上,達到會計上收入與費用相配合的要求。有些收入與費用雖然沒有現時的表現證據,但卻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如預提費用、待攤費用、預收賬款,新會計準則雖然沒有明確提及預提費用、待攤費用,但卻無法阻止其發生。第一種情況是映象已經進入,而款項尚未支付,表現也不明顯,在當下就應確認為費用的發生,作為滯留應載入賬面實體,因此需采用預先提取的方法予以確認、計量;第二種情況是當下尚未進入,而款項已經支付,表現顯著,似乎已經進入當下狀態,而實質卻未進入,因此,在當期就不應作為費用來確認、計量,而在后期著實受益,應在以后各期分別確認、計量,滯留于后期的賬面上;第三種情況是貨款已經收到,但商品或勞務尚未提供,顯著的表現是收款業務已發生,而實質上銷貨業務的收入卻未實現,未進入這種業務的當下狀態,因此,不應在當下確認、計量收入,而應在商品、勞務提供時確認、計量收入的實現,作為收入載入賬面。
會計活動顯現本身的時間較為短暫,然而,卻經驗到實在不斷消逝的會計事項,而每一消逝的會計事項過程的某一部分卻直存于包括前攝、滯留的某一會計事項的經驗之中。我們正在處理某一會計事項,其實,也正是在對所處理的會計事項的回顧,包含著不斷獲得各種記憶映象的過程。這種走向未來的不斷前攝的會計運動是自我的烙印,它在客觀于我之中并不是某種既定的東西,但卻接受著既定規則的約束。
二、會計的形式與平衡體驗
會計的理論和方法通過深入的會計實踐活動不斷地總結、歸納而形成,通過深入到認識和理論中去才可達到構造的內在性即先驗的內在性的那種澄清,一種作為真正的理論和真正的科學而被構造出來的東西就成為可理解的。會計的那種可理解性,源于它存在的真實意義,作為真實的會計存在,作為真實的自然經濟活動,作為真實的精神世界的科學,在其理論意義上成為了可理解的東西、公認的東西。會計正是這種科學的見證。
首先,會計的借貸符號難能可貴,借或貸傳遞的是一種經濟信息、密碼,代表的是一種現實意義和失去了原有意義的財務等量關系,這種科學性是得到嚴密邏輯論證的理性世界的原理和規范。借貸符號的呈現,體現著一種審美文化,給人一種經濟業務來龍去脈清晰、明了的形式美。
其次,會計的賬簿記錄特殊而富有新意,在頁面每行記載中,摘要欄文字簡潔明了,文字書寫占該行下半部,可斜體,每行第一個文字對齊;金額欄的數字也只占本行下半部分,斜體布展;整頁載滿時,在人的意識中便產生了一種審美感受力,就象一件藝術作品,耐人尋味,供人觀賞,這時美的感受力把人的情感、想象、直覺充分調動起來,進入形而上的理性世界,超越現實的審美文化。
再次,會計的處理方法獨特而實用,最大限度地滿足經濟業務處理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如折舊方法中的直線法、工作量法和加速折舊法都具有科學性,而究竟使用何種方法卻要合法合理,最終處理的結果要達到最大的公平和公正,這樣就提出了方法的選擇問題。這一選擇來自科學基礎的建構,來自先驗的實踐活動的不斷試驗和檢驗,成為審美文化中和諧即美的確證。
最后,會計的金額平衡無與倫比,會計所體現的是一種動態和靜態的平衡關系,表達的是一種財務狀況的靜態平衡和經營成果的動態平衡。會計上金額數字排列的規范化、內容上的緊密聯系以及金額上的平衡關系無不體現一種和諧的自然韻律,這種自然韻律的形式因和動力因的統一是會計事項的形象顯現,是具象和抽象的共同表達,是內在的和外在的、個體的和整體的、客觀和主觀的統一,無不揭示審美文化的深刻奧秘。
結語
在經濟全球化越來越廣泛、深入的今天,會計的理論、方法、地位和作用尤顯重要,而單個民族、國家的會計權威日益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國際公認會計準則的建立,媒體和國際互聯網則使傳統會計向網絡會計過渡。在這個歷史轉型的時代,這個文化脫序的時代,后現代和解構的時代,人們不必為會計典章的永久性地位而吶喊、拼命,倒要過一下轉型的無序和動亂,至少會在吶喊、迷茫、痛苦和尋找中永生,變無序為新的有序。會計實踐從一開始就體現著深刻的哲理和審美文化,雖然沒有藝術所充當的那種高傲的姿態,但卻很現實、很直觀,藝術及會計等學科共同成為當代人類人文精神不可或缺的支柱。
【參考文獻】
[1] 曲洪山.新編基礎會計[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1-10.
[2] 劉芳霞.財務會計[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1-10,225-229.
[3] 方向紅.胡塞爾看意識和時間——胡塞爾的《內時間現象學》[N].中華讀書報,2002-06-26.
[4] 倪梁康.胡賽爾:從歷史與現時的觀點看[N].中華讀書報,2002-06-26.
[5] 張廷國.邏輯理性批判的一種嘗試——胡塞爾的《形式的和先驗的邏輯》[N].中華讀書報,2002-06-26.
[6] 鐘健夫.一條美學定律,勝過李澤厚畢生美學成果[J].科學之春,19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