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言
城鄉差距長期以來都是人們關注的問題,學者們更多的是從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費水平或是經濟發展水平等角度進行探討。然而,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居民家庭收入逐漸增加,可支配收入大幅度的增長,除滿足日常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之外,居民手中還有了結余資金,選擇理財產品或進行投資理財成為個人與家庭積蓄財富的主要手段,銀行也相繼推出了各種各樣的理財產品,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呈現出理財行為的一定差異。本研究選取泉州地區居民作為調查的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及結果,比較分析泉州地區城鄉居民家庭的理財產品選擇及數量狀況,進而提出改善城鄉居民家庭理財的建議,以期有助于城鄉居民進一步明晰理財產品的選擇情況,改變理財意識,優化理財行為,更好地運用手中的資金,使城鄉居民家庭財富在保值的基礎上能夠最大限度地增值,提高居民家庭生活水平和生活保障。
二、居民理財的相關文獻回顧
西方發達國家經歷了戰后復蘇,社會財富快速增長,個人積蓄的財富隨之增多,經濟環境的變化使社會各階層產生了理財需求與“理性用錢”的居民理財觀念,居民理財研究因此逐漸深入,涉及廣泛,出現大量的研究成果。霍爾曼和諾森布魯門(2003)論述個人理財計劃的制定、多種理財產品如股票、債券、壽險、基金、房地產、信托等的介紹,并以大量實例、圖表、案例分析幫助讀者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理財產品,建設并保護其家庭的長期財務規劃。夸克和克里斯(2004)對個人理財策劃進行系統論述,內容包括貨幣時間價值、預算、目標設定、風險管理、稅收籌劃、保險、抵押融資、債務管理、投資原則和實踐、退休計劃、職業道德等開展個人理財業務的必備知識。卡普爾從理財的重要性出發,介紹個人理財的基礎知識,包括理財決定的步驟,理財的各種產品、方法,及投資理財的各種手段。湯姆 (2006)詳述各種理財方式、投資產品、投資觀念等,為人們解開隱藏在具體數字和投資理財環境背后的重要原則和成功之道。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國內個人理財領域的研究起步比較晚,學者們主要借鑒國外個人理財學方面的成果,結合國情對居民家庭的理財需求、特點、影響因素及規劃策略等方面分析和研究。北京農業職業學院財金系學生(2006)通過對北京市16個區(縣)78個鄉(鎮)的城市居民和郊區農戶理財情況的調研,顯示城市居民與京郊農戶因經濟發展水平、家庭收入水平及社會保障等因素影響,理財產品選擇存在差異,為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應重視改善農戶的理財狀況,增加農民收入。王亞娟和陳希敏(2007)通過對西安市城區居民家庭理財需求的問卷調查,運用對數線性模型分析,發現中低收入家庭對理財的需求更強烈,學歷比較低的個人對理財需求比較弱,也傾向于認同目前國內銀行提供的理財服務。郭崇罡(2008)提出居民參與金融理財產品的目的主要在于賺錢、籌資、結算、風險、資產流動性,金融機構必須根據居民的個人需要開發金融理財產品,對每類經濟活動與生活開銷等對應的金融保險產品予以滿足。李勃閱(2008)對成都市區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利用SPSSl3.0統計軟件進行居民理財需求實證分析,得出中低收入個人的理財需求比較弱,調查發現低學歷的人理財需求更加強烈。肖堯和林竹等(2008)通過問卷調查數據,分析成都市居民理財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學歷、家庭成員結構和稅后年收入。尹陽和蔡敏等(2008)提出影響居民購買理財產品的因素主要有學歷、性別、職業及對產品的認同程度。馬良和孫春來(2006)認為目前居民理財具有偏愛于對儲蓄和不動產的投資、越來越重視教育投資、不滿意目前的理財產品、看重風險性小的中短期投資以及投資理財知識來源缺乏專業性等特點。何麗華(2005)指出個人理財規劃在建立個人資產的階段,最好是采取儲蓄的方式;在采取獲得不動產的行動之前,認真考慮自己的資金支付能力和支付方式,建立家庭資產情況一覽表等問題。吳云鵬,溫紅梅(2007)提出針對各種不同的居民收入狀況,在市場中博弈的理性人要有衡量自己有多少資金實力來選擇品種組合的基本能力,同時要多元化投資、分散風險、增加收益。鄧平和余學斌等(2005)提出儲蓄和保險是制定理財組合的兩大基礎,并給出儲蓄 保險 債券的低風險穩定收益型、儲蓄 保險 債券 基金的低風險收入型、儲蓄 保險 股票 房地產的積極增長型、儲蓄 保險
債券 股票的收入型和儲蓄 保險 股票 期貨的高風險收入增長型五種組合模式。此外,也有一些學者對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問題與對策進行研究。總體來說,從宏觀經濟調控和個人理財實務角度研究的居多,針對一定區域城鄉居民理財的比較研究較少。
三、問卷調查設計
居民家庭理財是從居民家庭角度,對其可支配收入,在滿足生活需求以后,考慮如何通過銀行儲蓄、投資股票基金、購買保險等各種理財產品的合理選擇,實現手中剩余資金的保值增值。本文選取泉州市區及八縣的城鎮和農村居民為調查對象,并事先進行樣本的分配與安排,以確保調查結果的合理準確。為了方便調查的進行和調查數據的整理,將縣級以上常住人口劃分為城鎮居民,縣級以下劃分為農村居民。同時,為了保證對城鄉居民家庭理財狀況比較的有效性,調查對象的城鎮和農村居民的比例各占50%,各發放問卷1 000份。由于市區居民的收入水平較高,設置了較大比例的樣本,城鎮居民的樣本比例是市區占40%,八縣為60%。農村居民的樣本比例各縣平均分布,同樣,考慮到收入是影響理財方式的首要因素,因此農村居民調查樣本的選取基本上分布在各縣的鄉鎮中心。此外,為確保樣本的代表性,問卷的分發也做了設置。工作日選擇市區及各縣政府所在地的寫字樓、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等進行蹲點發放和回收,而周末則到菜市場、超市、公園及鄉鎮等一些人群密集的比較讓人放松的場所以及不同檔次的住宅區進行調查,并與一些愿意交流的居民進行深入的交談,以此加強樣本信息的可靠性。
問卷調查歷經三個多月,采用無記名的調查方法,主要是在暑假利用學生資源通過實地發放填寫。同時,在被調查居民愿意的情況下進行深入的訪談,以得到更加詳盡的信息。此外,調查還充分利用互聯網絡以電子版形式發放和回收問卷。最終收回有效問卷1 742份,有效率為87.1%,其中城鎮居民有912份,農村居民為830份。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家庭狀況和理財產品選擇情況兩大部分。其中,家庭狀況包括被調查者的性別、年齡、學歷、工作單位、所處人生階段以及家庭供養人口等;而理財產品選擇包括家庭年收入和主要支出,所選的理財產品,對理財產品的了解程度、了解渠道,居民對自己的定位、對理財的看法、調整策略的原因以及理財中遇到的困難等。
四、居民家庭的理財產品選擇及數量的差異分析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泉州地區城鄉居民選擇的理財產品主要有儲蓄、實業投資、股票、基金、房產、彩票、保險和民間借貸。但是,城鄉居民的理財產品選擇及數量都存在差異。
結語
總之,城鄉居民對理財產品的選擇及其選擇數量都存在一定差距。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差異是影響城鄉居民家庭理財產品選擇的主要因素,但是,城鄉居民的理財狀況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在信息與財富時代,城鄉居民應該進一步增強理財意識,更新理財觀念,客觀地審查家庭的財務狀況,根據自己的投資目標和對風險的承受能力,調整理財投資及存儲積蓄方式,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有效運用自身有限的資金,進行組合投資,規避理財風險,為自己創造更多的財富。金融機構應當推出更多的理財產品,擴大理財服務的范圍,為城鄉居民提供良好的理財環境,使更多居民享受到應有的理財服務,進而提高居民的理財能力。
【參考文獻】
[1] G·維克托·霍爾曼,杰利·S·諾森布魯門.個人理財計劃[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2] 【加拿大】夸克·霍,克里斯·羅賓遜.個人理財策劃[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3] 卡普爾.個人理財(第7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 湯姆·道尼.標準普爾教你做好個人理財[M].中國財經出版社,2006.
[5] 財金系團總支學生會.北京城市居民與郊區農戶理財狀況的調查分析[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06(6):32-35.
[6] 王亞娟,陳希敏,等.大中型城市居民個人理財需求的經驗研究[J].濟南金融,2007(4):8-11.
[7] 郭崇罡.居民個人需要與金融理財產品開發[J].生產力研究,2008(16):21-22.
[8] 李勃閱.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研究——基于SPSS的成都市居民理財需求實證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8.
[9] 肖堯,林竹,等.成都市城鎮居民理財的影響因素研究[J].華商,2008(12):86-87.
[10] 尹陽,蔡敏,等.影響居民選擇銀行理財產品行為因素的調查研究——以南京市城鎮居民為例的實證分析[J].金融經濟,2008(16):59-61.
[11] 馬良,孫春來.關于中國居民個人理財有關問題的探討[J].大慶社會科學,2006(4):42-43.
[12] 何麗華.理財新視角:個人理財規劃[J].審計與理財,2005(2):35-36.
[13] 吳云鵬,溫紅梅.基于收入差異的個人理財方式分析[J].黑龍江對外經貿, 2007(8):125-126.
[14] 鄧平,余學斌.湖北省城鎮居民家庭理財模式實證分析[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7(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