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問題的提出
2010年達沃斯年會的召開,標志著各國經濟開始復蘇,世界經濟“后危機”時代來臨。后危機時代意味著國際環境更加復雜,全球化趨勢加速,世界經濟中心出現東移之勢,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新興發展中大國迎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在后危機時代,環境保護、綠色經濟與低碳經濟日漸成為經濟發展的主方向,可持續發展戰略深入人心。所以,各國政府更加清醒地意識到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必要性,各國政府不僅僅關注企業的利潤行為,而且越來越關注如何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關注企業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眾所周知,國際知名跨國企業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他們能切實履行其所肩負的社會責任。中國企業要想成為國際市場中的一員,要想在后危機時代得到可持續發展,必須用國際化的高標準要求自己,必須注重構建與國際接軌的企業文化,即把履行社會責任作為企業價值觀和經營理念。因此,本文擬研究企業在后危機時代應如何履行社會責任,以保持企業的持續發展問題。
二、目前我國存在的突出的社會責任問題
在《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4號——社會責任》中所稱的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應當履行的社會職責和義務,主要包括安全生產、產品質量(含服務)、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促進就業、員工權益保護等。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具有如下意義:一是企業創造利潤或財富與履行社會責任是統一的有機整體;二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提升發展質量的重要標志,也是實現可持續長遠發展的根本所在;三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打造和提升企業形象的重要舉措。而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目前的現狀令人擔憂,突出表現為:
(一)安全生產存在重大問題
安全生產存在重大問題,特備是高危行業的企業,如重特大礦難事故頻發。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局長駱琳在2011年全國安全生產工作會議工作報告中提到:全國重特大事故2010年前8個月平均3.6天發生一起(三月和七八月份大約2天發生一起),9~12月份降至平均6.5天發生一起,但事故總量仍然過大,重特大事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二)產品質量問題更是讓國人擔憂
近幾年,食品安全領域頻頻出現大案要案,從2005年至2007年間出現的蘇丹紅、瘦肉精、福壽螺、多寶魚、紅葡萄酒、紅心鴨蛋等事件到2008年9月的“三鹿”奶粉事件,直至最近社會各界十分關注的面粉增白和火鍋增香著色、使用食品添加劑等食品安全問題。特別是乳品業,經過“三聚氰胺事件”的沖擊,中國奶粉行業的沉疴痼疾并未基本清除,反而大有愈演愈烈之勢,還有受“皮革奶”消息的影響,國產乳制品的質量問題再次成為了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導致國人對國產奶粉的信任感進一步流失,排斥感進一步加劇,國人紛紛高價購買進口奶粉,國內乳業再次陷入危機之中。
(三)環境污染事故頻發
環境污染事故造成的損失、危害和影響觸目驚心并呈增長之勢,引起社會高度關注并造成惡劣影響。從2004年的四川沱江特大水污染案、2005年松花江特別重大水污染、2006年四川瀘州電廠燃油泄漏事故到2009年江蘇鹽城市水污染事件、陜西鳳翔“血鉛”案、江蘇東海傾倒有毒物質事故,直至2010年7月的紫金礦業環境污染事件等惡性事件頻頻發生。國家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潘岳指出,“目前,我國有1/4的人口飲用不合格的水,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
(四)損害員工權益問題層出不窮
損害員工權益方面的問題也是層出不窮,不僅是國內企業,就連在中國的國際名企一樣問題連連,如家樂福在2011年1月由于價格欺詐行為被曝出十二年沒有給員工漲工資;2011年2月又出現了“毒蘋果”事件,蘋果公司的觸摸屏供應商聯建科技公司的100多名工人因暴露于正己烷環境,健康遭受不利影響;還有深圳富士康連續十幾名工人跳樓事件等,這些事件折射出企業單一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冷漠以及相關企業社會責任感的弱化,折射出企業對其員工權益更多的漠視。
三、導致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原因
以上種種問題使我們看到中國企業在高速發展中存在著社會責任的缺失。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呢?筆者認為這其中既有企業的責任,也有政府有關部門的責任。企業缺失社會責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企業對履行社會責任的認識不足
企業對社會責任的履行認識不足,根本原因在于:
1.企業管理層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經營理念
所謂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注重長遠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是指既滿足當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之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經濟發展應建立在生態可持續能力、社會公正和人民積極參與自身發展決策的基礎上,其實質就是把經濟發展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緊密聯系起來,實現良性循環,從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發展轉向長期利益、整體利益的發展。
目前,多數企業的管理層不注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沒有考慮到企業的再發展與整個社會的關系是非常緊密的。管理層普遍存在一種單純追求規模擴張或者增長速度的經營理念,只注重企業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發展,從企業自身小集團的利益出發,過度追求利潤最大化,缺乏承擔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導致在安全生產、產品質量、環境保護及保護員工權益等履行社會責任方面風險加大。三鹿企業因三聚氰胺事件倒閉,就是最好的證明。
2.企業管理層缺乏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
當企業將利潤而不是社會責任或民眾利益置于首位時,已經注定了這樣的企業行之不遠。2009年5月開始,蘋果公司的供應商聯建科技公司員工就已經發生正己烷中毒,在媒體的廣泛關注下,直到2011年2月15日,蘋果公司才發布《2011年供應商責任進展報告》,首次公開承認中國供應鏈致殘員工,此前,蘋果公司一直采取回避策略。報告指出多家為蘋果公司提供各種配件的供應商存在“違背職業安全承諾、違背環境污染承諾、違背確保工人受到尊重并享有尊嚴的承諾”的事件。蘋果公司的報告還顯示,其供應鏈違規企業對工人的權益侵害還存在過度收取工人用工費、使用童工等多個方面。100多名工人的不幸遭遇說明,相關企業對工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并未上升到自覺行為,不肯主動擔責。無論是跨國公司還是國企,無論是著名企業還是一般企業,普遍缺乏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更多的是在逐利的同時對社會、對公眾、對員工權益的忽視與損害。
3.企業社會責任文化建設滯后
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整體團隊所認同并遵守的價值觀、經營理念和企業精神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行為規范的總稱。企業文化在促進企業發展戰略實現過程中起靈魂和支柱作用,一個企業的行為取向也是由企業的價值觀所決定的,這種價值觀和理念是一個企業的文化核心,如果企業缺乏優秀的文化,終將在市場競爭中湮沒沉淪。我國多數企業更多地關注經濟責任而對社會責任認識不足,部分企業認為除了稅收以外的社會責任應該由政府來承擔,承擔社會責任不僅損耗企業資源,還會增加生產成本,形成了競爭的不平等。由于企業管理層責任意識不到位,重視不夠,因而忽視并制約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文化建設,損害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形象和品牌形象。
4.企業對員工的權益保護意識差
人民網在2010年6月21日發表了《瞭望新聞周刊》的一篇文章“我國勞資矛盾引群體事件高發,工人渴求精神權益”。文中寫道:半年內“N連跳”,一天內十多家企業發生停工事件,“勞資博弈”以引人注目的方式成為近期我國一些地區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的焦點。
我國是勞動力供過于求程度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有些企業利用這一有利條件,經常損害員工的合法權益,如拖欠員工工資,不為員工繳納各種社會保障金,克扣員工工資,不給員工節假日,加班加點不給加班費,忽視員工的精神權益等等,因勞資矛盾引發的**頻繁發生。企業利潤持續增長而工人工資卻在實質性走低的事實反映出了資本為了逐利而長期忽視保護員工合法權益的現實。
(二)政府部門監管不力,媒體監督與宣傳不到位
我國政府也在積極推動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為此,近年來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及標準,如2002年頒布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2005年頒布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2006年頒布的新《公司法》、2006年的《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2007年頒布的《國有企業社會責任指導性意見》,還有2010年4月財政部等五部委發布的《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第4號——社會責任》等都對企業社會責任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和標準,規范企業的社會責任。但從總體上看仍然缺少約束力,政府部門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監督和約束體制還不夠健全。加之,我國媒體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宣傳力度和對違法企業的曝光力度也不夠,所以整個社會缺乏一種社會責任的文化氛圍和價值觀。
(三)社會公眾缺乏監督意識
我國社會公眾普遍缺乏監督意識。在發達國家,企業社會責任并不是完全靠企業自身的覺悟形成的,主要是靠市民的監督和各種社會運動的推動發展起來的。而目前在中國,一方面缺少社會公眾的監督,又缺乏各級政府和各類非政府組織社會運動的強力推動,并且作為輿論先導的媒體對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宣傳和對違法企業的曝光也遠遠不夠,甚至有些媒體媒商勾結,導致行業整體喪失公信力;另一方面,受害者受自身各種條件限制,要么在企業的威逼利誘下選擇私了,要么對不公平待遇忍氣吞聲,自認倒霉,對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毫無監督和責任意識。
四、后危機時代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構想
在后危機背景下,企業需認清社會和諧發展與企業永續發展間的共贏關系,應該把社會責任體現在企業的經營理念之中,使企業得以保持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筆者認為,要想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的更好履行,必須多管齊下,政府監管部門、媒體、社會公眾以及企業共同努力才能實現。
(一)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
企業形象是指企業的社會認同度,包括國內認同度和國際認同度。企業如何提升社會認同度呢?廣告宣傳及各種包裝手段都不能持久,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才是打造和提升企業形象的重要舉措。做法如下:
1.把社會責任作為企業發展的首要經營理念
企業管理層要切實認識企業利益和企業社會責任的關系,深刻認識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經營理念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關系,把創造利潤或財富與履行社會責任統一起來。企業通過承擔社會責任,注意安全生產,提升產品質量,重視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保護員工合法權益可以贏得聲譽和認同,有社會責任的企業才有參與國際競爭的資本,才能不斷提升企業形象,被國際社會認可,最終獲得長期的盈利能力與持久的卓越業績。國際知名跨國企業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他們能切實履行其所肩負的社會責任。
2.培養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
雖然逐利是企業的本性,但現代意義上的企業,包括跨國公司,在獲得豐厚回報的同時,必須肩負起與其能力相匹配的經濟責任、環保責任、倫理責任和社會責任。企業能否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負責人的意識和態度。只有企業負責人轉變經營理念,認識到社會責任是企業的一種榮譽和無形資產,社會責任正與加工能力、產品質量等一起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履行社會責任是打造和提升企業形象的重要舉措,越來越多的企業才會對社會責任積極關注并付諸實際行動,才能將履行社會責任轉變成企業的一種思維方式和職業習慣,直至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逐漸形成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價值觀和企業文化。
3.打造基于社會責任的企業文化
基于社會責任的企業文化有利于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有利于提升企業的形象,一家負責任的企業應該是在尊重社會和保護環境的前提下,追求商業上的成功。如何培養員工的社會責任意識與境界呢?社會責任的養成需要企業打造基于社會責任的企業文化,因勢利導地進行培養,任何董事會、管理者和企業員工都必須深深認同公司的社會責任文化理念并做切實的傳播者。企業的管理層應在日常行為中及通過企業文化的宣傳教育等不斷提高員工的社會責任意識,引導員工對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重視和思考,把履行社會責任當成企業發展的職責,通過社會責任文化建設提升企業的形象與品牌。
4.加強維護員工的合法權益
維護員工的合法權益,注重人才的開發與培養,既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需要,也是企業長遠發展的需要。后危機時代,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生存環境都在發生著深刻變化,面對不斷變化的形勢,企業要生存、要長久發展,必須要有內在動力,而員工就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內在動力。只有不斷提高員工的素質,維護員工的合法權益,才能產生企業長遠發展需要的內在動力及凝聚力。為此,企業不應該僅僅把員工當成機器上的螺絲釘使用,應該積極開展員工職業教育培訓,創造平等發展機會;應當尊重員工人格,維護員工尊嚴,保障員工身心健康并維護員工的身心健康。為此,加強員工培訓、改善員工工作環境、維護員工的合法權益是每一個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二)政府監管部門應積極推進企業承擔社會責任
國家應該建立和完善企業社會責任的約束機制,制定企業社會責任激勵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度。政府監管部門應該主動肩負起自己的監管職責,督促企業積極主動履行社會責任,采取有力的獎懲措施對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予以獎勵,對不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予以處罰,加大企業不承擔社會責任的成本并將社會責任作為評價企業的重要指標;加強對現行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強化政策導向,使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得到更多的實惠,促進企業積極主動承擔社會責任。
(三)加強媒體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意識和力度
媒體應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的輿論宣傳,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營造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的社會氛圍,同時企業社會責任也需要廣大市民的監督和各種社會運動的推動。因此,應該充分利用媒介輿論的力量,引發企業和社會公眾對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重視和思考,通過對企業社會責任典型案例的宣傳與推廣,提升那些積極實踐社會責任理念企業的品牌形象,為其他企業樹立榜樣。通過輿論宣傳,要讓所有企業認識到,隨著經濟全球化,企業不能只關注其利潤,更要關注社會的整體效益,履行社會責任。而社會公眾也應該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責任,責無旁貸地加入到輿論宣傳與監督中去,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的積極履行,從整體上提升全社會的責任道德水平。
總而言之,企業作為重要的市場主體,如果不顧一切地追逐利潤而不履行社會責任,顯然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與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隨著經濟全球化、隨著后危機時代的到來,企業理應把承擔社會責任當作企業的首要經營理念。正如財政部會計司(2010)解讀《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4號——社會責任》中指出:責任引領未來,我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之路剛剛啟航,任重道遠。履行社會責任、做優秀企業公民,實現企業與社會、自然的和諧相融,必定是企業應盡的義務和光榮使命。
【參考文獻】
[1] 王志永,高強,常國雄.企業社會責任與內部控制互動機制研究[J].企業活力,2008(12):68-69.
[2] 財政部會計司.履行社會責任是企業應盡的義務和使命[J].交通財會,2010(6):86-90.
[3] 李孔月.淺議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現狀及對策[J].商業文化,2010(7):45-46.
[4] 吳卡.企業社會責任制度實施現狀和完善措施[J].中國國情國力,2008(5).
[5] 趙鐵錘.全國安全生產工作會議工作報告[R].2010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