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個開放的經濟體中,匯率是處于核心地位的經濟變量,而匯率制度是一國經濟實現內外均衡的橋梁和紐帶。匯率變動是一個可解釋國際直接投資流的因素,貨幣的貶值或低估有利于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入而不利于對外直接投資,貨幣的升值或高估則會促進對外直接投資而阻礙外來直接投資。 筆者認為,系統分析匯率的變動對國際直接投資流的影響以及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對外來直接投資輸入中國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匯率的變動對國際直接投資流的影響 (一)貨幣的貶值或低估有利于吸引外國直接投資而不利于對外直接投資 一個國家貨幣的低估降低了以外幣計算的該國資產的價格、市場上原材料的價格以及名義工資,從而降低了外國投資者在該國的經營成本。來自強貨幣或幣值被高估的國家的投資者就能夠以較少的資本在這個國家辦公司或建立生產基地,以較少的投入做較大的生意。許多跨國公司把一部分生產放在弱貨幣或幣值被低估的發展中國家進行,以此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然后將產品出口,在強貨幣或幣值被高估的國家市場上以較高的價格銷售,從而獲取高額利潤。由此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貨幣貶值或低估往往有助于該國吸引更多的外來直接投資。 然而,貨幣的大幅貶值或低估不利于對外直接投資,因為別國的資產、原材料和人工會變得很貴。包含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貨幣本來就弱,貨幣的國際購買力較低,因此,對外直接投資相對來說較為困難,若貨幣再大幅貶值就會給對外直接投資雪上加霜。這就是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非常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貨幣的升值有利于對外直接投資而不利于吸引外來直接投資 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一直到1995年,日元對美元不斷升值,1970年1美元可兌換360日元,但是到了1995年在外匯市場上1美元卻只能兌換94日元。日元的升值極大地提高了日元的國際購買力,使日本投資者在國外能較容易地進行企業并購、開公司和建廠。在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于日元價值低估,日本的經濟曾長期從產品出口中獲利。自從日元大幅升值后,日元就削弱了日本國內出口產品的競爭力,日本企業就開始大舉對外直接投資,將其一部分產品的生產轉移到人工成本較低的國家,特別是一些貨幣處于弱勢的亞洲發展中國家,從而使其能繼續保持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二、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對外來直接投資輸入的影響 (一)人民幣的大幅貶值促使外來直接投資的大量增加 自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我國的國際直接投資呈上升趨勢,特別是1992、1993和1994這三年外來直接投資的流入更是增加迅速。這首先應歸功于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當然也離不開我國為改善投資環境的有效努力,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是人民幣的大幅貶值。 從上世紀80年代初到1994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持續走低:1981年1美元兌1.7050元,1993年官方匯價為1美元兌5.7620元。1994年1月1日起,我國實行官方牌價與調劑價并軌,匯率變為1美元兌8.7元。人民幣的大幅貶值對國際直接投資大量涌入我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94年我國實際使用外來直接投資達338億美元。從1995年開始,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小幅上調,1994年,人民幣大幅貶值的影響逐漸減弱,外來直接投資的增幅也開始下降。 (二)人民幣的升值影響了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入 從近幾年歐元區對華直接投資的變動可以說明,人民幣的升值會造成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的減少。1991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問世以后,歐元對美元的匯價不斷下跌,從1歐元兌1.18美元跌至1歐元兌0.84美元。由于人民幣與美元掛鉤,美元對歐元的大幅升值也帶動了人民幣對歐元的大幅升值。2000年、2001年和2002年歐元區的德國和法國的對華直接投資都比1999年有較大幅度的減少,可是在這三年中,美國、日本和韓國的對華直接投資都比1999年有較多的增加,出現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是人民幣對歐元的大幅升值。 (三)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有利于吸引外來直接投資 我國的經濟保持快速增長,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斷提升,貨物出口能力不斷提高,外匯儲備不斷增加,近年來人民幣也開始面臨升值壓力。這當然也說明我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我國貨幣的國際地位在提升,我國的國力在不斷地增強。然而根據上述分析,若人民幣對外幣的匯率大幅上升的可能會造成流入我國的國際直接投資的大量減少,而且以出口為主要目的、已在中國境內的企業包括一些外資企業必然會增加成本,從而削弱企業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同時,由于我國的出口主要為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和加工行業,技術含量低,從而利潤率較低,那么人民幣的大幅度升值必將引起出口企業壓縮產量和相關成本,形成大量失業,通過關聯效應導致經濟的顯著下降,同時在銀行體系又將堆積新的壞賬。 對于中國來講,在匯率制度的選擇上,從最終方向看,似乎并沒有人懷疑會選擇浮動匯率制,但在其資本賬戶開放之前卻不可能實行浮動匯率制度。這是因為,一個國家在安排匯率制度、管理資本市場和實施貨幣政策時會面臨“三難選擇”,即不可能同時實現貨幣政策的自主權、固定匯率制和資本的自由流動。固定匯率制和貨幣政策的自主權只有在資本管制的情形下才能實現;在資本自由流動和固定匯率的情況下,貨幣政策會完全失效;貨幣政策只有在浮動匯率制下才能生效。 目前,我國雖然依然實行較為嚴格的資本管制,但資本非法外逃的規模頗大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據官方資料統計,1998年經常項目的盈余是436億美元,外國直接投資為456億美元,但官方的外匯儲備卻只增加了51億美元。前兩項之和與外匯儲備增加額的差額高達841億美元。中國政府在此期間雖然也采取了許多措施來遏制資本的非法流出,但資本外流的現象依然十分嚴重。資本外逃表明,資本獲得了一定的流動性,盡管還遠遠不到自由流動的程度。 從現行匯率制度出發,為了最終實現浮動匯率制,當前最重要的改革就是逐步減小匯率干預區間,讓人民幣匯率在一個更大的范圍內浮動。同時,要積極創造條件,推行利率市場化改革,為資本自由流動提供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