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6月25日,國務院發布《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將“關中——天水經濟區”確定為西部大開發三大重點經濟區之一。要求將關中打造成為全國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基地。農業循環經濟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標志,當前在關中地區推廣應用的情況卻相對滯后,存在應用模式單一、針對性不強、科技含量不高、應用范圍小、產業聯動效應不明顯等諸多亟需著力解決的問題。
一、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發展現狀
關中地區以半濕潤、半干旱暖溫帶季風性氣候為主,年均氣溫11-15℃,極端高溫39-42℃,年均降水量650mm。近年來,關中地區在循環經濟領域做了大量的嘗試,成績斐然,但總體上呈現“工強農弱”的局面。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方面,雖然建立了一批農業產業生態園,但是仍然以低水平的小農經濟小循環為主。
2.發展特點
?。?)政府推動,示范引導。為了引導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各地政府農業、水利、科技等部門齊抓共管,在各地建設種養植示范基地,引入農業循環經濟手段,深挖循環農業的經濟利益和生態效益。通過示范,引導農戶積極參與。通過開展輔助培訓工作,提高農戶農業循環經濟知識水平和參與能力,引領農業產業的升級改造。
?。?)因地制宜,形式多樣。目前,關中地區已經發展了多種多樣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模式,較為典型的包括“畜-沼-菜(果)”生態小區模式、四位一體模式、生態溫室工程模式、沼氣太陽能綜合利用模式、農村生態校園模式、果園循環模式等。
?。?)依靠科技,強化基礎。農業循環經濟是建立在對農業生態產業鏈充分研究基礎上的經濟模式。關中地區在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中,采取“政府引導、群眾參與、項目支持”的方式,對優勢產業進行合理布局和科學對接,強化硬件和軟件同步發展,努力實現產業間的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有效地降低了生產成本,形成產業聯動效應。
3.主要問題
(1)現有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存在封閉、保守的弱點,對產業鏈延伸與產業聯動的推動作用不明顯;(2)對資源的綜合利用不充分,并不能發揮農業循環經濟的優勢;(3)經濟效益不高,對農戶的吸引力有限,不能調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積極性;(4)配套政策法規需要進一步完善,保障度不高。
二、發展思路
1.選擇前提
首先,關中地區農業歷史悠久、工業基礎雄厚,這種優勢是實現農業和工業經濟耦合的堅實基礎。通過農業與工業耦合,可構建多級循環經濟模式,形成“農業-工業型”循環經濟體系,這種體系能實現“以工促農,工農聯動”效應,是農業和工業最有效的結合點。
其次,關中地區灌溉水、耕地等資源有限,制約著農業持續、穩定、快速的發展。區域內,多種有知名度的農產品因存在時間較長,正面臨著品種老化、效益停滯等問題。
再次,關中地區有良好的農業基礎,農業科技人員和科研院所眾多,有大量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和理念。
2.選擇原則
?。?)適當性原則。綜合分析論證所需建立模式地區,應根據自然環境條件、農業生產特點、社會經濟狀況和農民的接受能力、科學技術水平等情況,將整個地區分成不同類型區,因地制宜建立適合不同類型區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
(2)效益性原則。建立循環農業經濟模式應遵循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三者的統一。這三大效益是衡量循環農業工作的重要標準。三大效益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才能實現區域內循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持續性原則。建立循環農業需要充分考慮當地循環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礙和問題,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出發,充分考慮社會資源、經濟、生態環境及循環農業發展效益的可持續性。
?。?)整體性原則。一方面,循環農業模式是整體農業經濟與技術體系的一部分,其建立的模式要與當地農業產業結構和養殖、種植結構相結合,與區域農業規模經營相結合,與生態環境建設和農業資源開發相結合;另一方面,循環農業模式中各單項技術應緊密相連,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可操作性原則。建立循環農業模式應當實用性強、便于操作。在建立模式時,既要考慮農業技術的先進性,又要考慮農業技術的經濟實用性,量力而行,使農戶易于接受和掌握。
?。?)責任性原則。責任性原則是指農業循環經濟活動中,各個參與的主體要有明確的責任,通過承擔各自的責任來保證循環經濟模式的正常運行。具體包括生產者責任、排放者責任和公眾責任。
3.關中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的結構與功能
?。?)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子系統。土地資源是農業生產的基本資源,目前的現狀是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土地資源浪費、閑置、被擠占等現象較為嚴重。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應當重視土地資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實現土地資源開發和保護相結合。
(2)農業廢棄物利用子系統。農業廢棄物屬有機類物質,具有可再生利用的特點。要研究開發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新途徑,使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化害為利。要建立農村有機廢棄物利用開發和再利用的促進體系,建立促進有機廢棄物資源化的激勵機制。
(3)新能源利用子系統。新能源是指傳統能源以外的各種能源。將新能源與大棚技術、沼氣系統和生態農業建設三者的有機結合,不但能夠有效提高農業效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也能推進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提供保證。
?。?)新農村建設子系統。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實現農村增長方式轉變的核心。
?。?)政策法規子系統。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體系的實踐中,要不斷總結經驗,實現支農惠農政策的研究、制訂和落實,強化農業循環經濟新模式、新技術的研究,讓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和循環經濟立法互相促進,努力提高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
三、九大發展模式
1.田內循環發展模式
該模式包括秸稈還田、果園養殖、間套種、坡地水保措施等方式。特點是實用性強,便于實現,與現有種養植業結合程度高。在關中各地均可推廣。
2.設施農業發展模式
設施農業屬于高投入、高產出,技術、資金、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在發展設施農業的同時,融入循環經濟理論,對區域內各組成部分進行科學匹配,形成能源利用上下游的關系,使設施農業建設達到可循環、高效益的目標要求。這種模式技術含量高,對循環經濟內各組成部分匹配度要求高,有利于實現農產品的品牌化。適用于經濟基礎較好的城市近郊發展。
3.農協發展模式
由農業協會統一組織實施,通過科學設計實現種(養)殖業的生物資源全程化利用、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等循環,在協會會員范圍內及不同農業協會之間建立起農業循環經濟體系。推廣應用標準化種養殖技術,提升農產品品質,走無公害、無污染、品牌化的綠色農產品開發道路。最后通過與流通企業的面對面合作,走入市場。這種模式特點是顯著提高農戶的組織化程度,充分發揮農業協會在市場經濟中的主體地位。
4.綠色旅游發展模式
一是引導農戶集中居住,集中建設鄉村公共設施;二是運用循環農業技術,開展改水、改電、改路、改廁等設施、循環化改造工作,凈化、美化鄉村環境,建成生態鄉村;三是利用開發可再生能源,積極發展庭院循環立體種養經濟;四是大力發展“農家樂”,建設“綠色農莊”、“綠色賓館”等,打造鄉村生態旅游品牌。這種模式特點是以鄉村為整體,以旅游資源為依托,建設鄉村大循環和農戶小循環的多層次循環農業體系。
5.“種、養、加”發展模式
一方面,注重利用生物鏈特征建立農業多層循環體系;另一方面,注重產業間的再循環聯動,即再循環的鏈接。這種模式通過循環經濟為紐帶,打造優勢產業集群,改善地方經濟產業結構。適用于各類涉農園區和農業基地推廣應用。
6.節水型立體復合發展模式
陜西的水資源十分貧乏,要走“節水、蓄水、保水”之路,實現立體復合型循環農業體系。適用于干旱和半干旱區域推廣。
7.大農業“產業鏈”發展模式
大農業循環經濟理論是運用工業化的思維方式指導農業生產,將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視同為連續的生產過程,實現農業生產的危害最小化與效益最大化,達到環境保護和生產相容的良好狀態。這種模式的特點是以實現單項農業之間相互聯通、相互促進做為農業發展的衡量標準,以有效避免農業發展中的短視行業。適用于農業產業化程度較高的農業園區發展。
8.“點-線-面”發展模式
首先要建立點對點的循環形態,比如農業種植戶從垃圾場獲得有機肥。其次是發展國民經濟行業間“線”的循環形態,比如,種植基地與污水處理行業的合作。最終形成城市企業與農村間廣泛的循環,即實現“面”的循環。適用于特色鮮明的城市企業帶與農業產業帶間實現。
9.低碳經濟農業發展模式
農業物質的輸入和輸出是地球物質循環的一部分,建立低碳農業是實現低碳經濟的重要內容。生態農業系統能夠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可以抵消掉80%的農業溫室氣體(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在低碳經濟下,循環農業發展要遵循“地球生物化學循環理論-生態農業模式-農業節能降排”的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注重低碳經濟與農業生產的一體化工作,要在高新農業產業園區首先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