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我國傳統行政文化的特點
(一)消極的特點
第一,中國行政文化屬倫理型文化,當代中國行政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歷史上德治傳統的影響。德治源于周朝的行政文化模式。德治提倡以治國者的自身道德修養為管理國家的基本出發點,一味強調抽象的品德修養為管理國家的基本出發點,一味強調管理者的抽象品德和修養。
第二,中國行政文化突出表現為人格取向,在行政管理中具體地表現在人格化的權威服從關系和人格化的人際交往關系。
第三,中國行政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帶有封閉與排他的特征。行政體系缺乏與其他社會體系的經常性交流,行政活動也就缺乏相應的透明度,決策過程中缺乏社會成員的積極參與,實施過程中又缺乏來自社會有效的監督。
第四,中國行政文化中形式主義非常明顯。行政活動過分拘泥于形式和常規,因循故習,做官樣文章,公文旅行,辦事拖拉,久而久之,養成了很大的惰性。
第五,中國行政文化帶有濃厚的官本位色彩。由于泛道德主義,個人取向,封閉排他,形式主義等因素,行政活動缺乏法律的有效約束,有時行政權力甚至凌駕于法律之上。
(二)積極的特點
1、導向性。行政文化作為一種共同的價值觀,直接影響著行政目標的確立。同時,行政文化還能使行政人員、行政組織內部的各種力量在共同價值觀的指導下,引導到一個共同的目標。
2、約束性。行政文化一方面通過將共同價值觀向行政人員個人價值觀內化,使行政組織在理念上確定一種內在的、自我控制的行為標準,借助其微妙的作用,以看不見的形式操縱著行政組織的活動,規范、指導、約束著行政人員的行為。
3、自律性。中國行政文化所固有的自律性,是現代行政管理所不可或缺的。道德作為行政權力的自我約束機制之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4、整合性。行政人員堅守的價值觀和信念表現出強烈的感染力。
5、人本性。中國行政文化中的人本主義思想,與現代行政管理的發展趨勢是相吻合的中國行政文化中的人本主義特色也是現代行政管理所需要的,它對于增強行政權力的合法性,對于改進行政管理方法,對于強化人們的主人翁意識,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當代行政文化創新的意義和趨勢
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國公共行政內外部環境的全球化、知識化和信息化等發展變化,加強公共行政文化建設和創新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1、公共行政文化創新是塑造現代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徑。政府形象是人們對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直觀評價和內心體驗;是人們對政府客觀存在的整體印象和自我認同,并且增加人們對公共行政的信任度和支持度。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宏觀調控、市場監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可資利用的重要資源,是減少政策制定壓力和政策執行阻力,提高政策評估動力和政策實施效益的取之不盡的源泉。
2、加快行政文化建設有利于行政改革的深化。行政文化是促使行政系統內部有效整合的“凝聚劑”。我國的行政改革不僅僅包括政府體制的革新、政府機構的精簡和政府職能的轉變,而且在更深層意義上還蘊含著行政文化環境的變革。行政文化建設能夠引導行政改革的發展方向,可以保證行政改革沿著正確健康的軌道順利發展,從而促進和推動行政改革的深化。
3、公共行政文化創新是降低公共政策執行成本的有效手段。所謂公共政策執行成本也稱之為“政策運行成本”,它既包括直接的實際耗費,也包含間接的財富損失,尤其是執行部門在實施政策中因宣傳、解釋、傳達等所消耗的資源,以及政策對象抵制和削弱執行效率,加大政策投入而引起的損耗部分,加強行政文化創新就有利于降低政策執行成本。
4、加快行政文化建設有利于提高行政人員的素質。行政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一方面,行政人員按照行政文化的發展要求不斷地塑造自身的心智,是“化人”的過程;另一方面,行政人員又在不斷地通過提高自身的素質來創造和推動新的行政文化產生和發展,即“人化”的過程。行政文化建設的目標就是要提高行政人員的思想政治覺悟,增強他們的使命感、責任感、自豪感和主人翁感。
因此,當代行政文化出現以下五大發展趨勢和走向:
1、由集權型行政文化向參與型行政文化轉變。所謂參與式行政文化,即不僅行政活動是以行政主客體的積極參與而非消極應付為特征、而且行政客體對主體的行為內容及方式也會積極施加自己的影響。現代管理理論發展到今日,日益強調參與式的管理,強調激發被管理者的能動力量,我國《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行政處罰法》的頒布是參與式行政文化得到肯定、推廣和保護的標志。
2、由管制型行政文化向服務型行政文化轉變。在我國目前條件下,要實現管制行政文化向服務行政文化的轉變,需要健全行政民主監督機制,提高行政管理活動的公開性和透明度,由“黑箱”行政模式轉為公開性行政模式,使政府部門按照一定的制度、法規、程序行使公共權力,從而使全體社會成員可以有效地監督政府行為。通過公開的行政模式這一“玻璃屋”來實現法治行政文化和服務行政文化在廣大行政人員中的內化。
3、由人治型行政文化向法治型行政文化轉變。向法治行政文化的轉變,首先要求政府在理念上向法治化、市場化和民主化轉變,以此指導公共行政,并最終在制度表述上和執法實踐中真正體現法治精神。
4、由松散低效型行政文化向高效型行政文化轉變。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下,中國行政機關的通病是人浮于事、效能不高,同時又存在鋪張浪費、形式主義、弄虛作假等不良風氣。目前中國社會的發展,對這種松散低效的行政文化提出了有力的挑戰,效能、效益和效率開始成為人們衡量行政文化的重要參量,也成為行政文化變革的努力方向。市場國際化意味著劇烈的競爭,縮減編制、裁減冗員、減化手續、提高效率、注重效益、增強服務已成為社會對行政的急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