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目前我國會計人員職業素質現狀
1、會計從業人員結構失衡
現階段,我國會計從業人員達1200多萬,從學歷上來看,低學歷或無學歷的會計人員還占有相當大的比率,受過大專會計教育的不足15%,有的甚至沒有受過專門的會計教育;從職稱上來看,高級會計師的比例只有1.16%;會計師只有8.51%;助理會計師和其他高級資格的比例只占到11.4%;其中居然有72%的從業人員沒有從業資格證書。雖然有的會計人員在多年的工作中積累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但整體知識結構遠遠跟不上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高層次會計人才匱乏,與我國的新會計準則實施人員要求不相適應。
2、會計從業人員業務素質存在問題
就會計從業人員而言,其綜合素質包括:政治思想素質、職業道德素質、會計業務素質、綜合文化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等五個方面。其中業務素質指的是一個會計從業人員應該具備的熟練的記賬、算賬以及會計電算化技術等操作技能的能力,編制財務計劃、財務分析、財務決策等方面的能力。
會計人員業務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會計工作的質量。有的會計人員雖然經過正規的學習,但由于滿足于現狀,缺乏鉆研業務、精益求精的精神,導致業務知識貧乏老化,專業技術水平低;有的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不強,對政策法規的運用和業務處理不夠準確,導致業務處理的估計、判斷偏差較大,會計信息失真,給經濟管理決策者帶來了失誤;有的會計人員知識結構老化、更新較慢,不認真學習新知識,繼續教育學習不積極參加。
3、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法制意識不高
會計職業道德是指在會計職業活動中應遵循的,體現會計職業特征的,調整會計職業關系的行為準則和規范。在我國一些企業沒有建立一個能夠保證會計從業人員具備優良品質的機制,內部牽制制度不健全,對會計人員的管理監督較為松懈。通常情況是只要從業人員通過會計資格考試之后拿到頒發會計證,之后的工作就沒有相應的再對從業人員進行考核的機制,有的會計人員缺乏理想信念和敬業精神,有的會計人員竟然沒有會計職業道德的概念,對職業道德規范和政策法規似懂非懂,十分模糊。
二、新會計準則體系的特點
1、科學性。新會計準則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其科學性主要體現在會計理念上,新會計準則體系比以往更加關注企業資產的質量、更加強調對企業資產負債表日財務狀況進行真實公允地反映,更加強調企業的盈利模式和資產的營運效率而不僅僅是營運效果,強化了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有用會計信息的新理念,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慣例趨同,首次構建了比較完整的會計準則體系。
2、全面性。新會計準則體系從縱向看,是由基本會計準則、具體會計準則和應用指南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從橫向看,38個具體會計準則和兩個應用指南基本上涵蓋了各類企業的主要經濟業務,既有各類企業一般的、共同的會計業務處理規范,又有特殊行業和特殊業務的會計處理規范。有了這套新會計準則系統,即使現在沒有,將來可能出現的新會計業務,也可以根據基本會計準則進行判斷和處理。
3、可操作性。從1992年至2005年底,我國先后頒布了16個具體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也經歷了從13個行業會計制度、股份公司會計制度和外商投資企業會計制度統一為三個企業會計制度,還發布了一些補充規定,對會計教學和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都帶來了諸多的不便。實際工作中經常遇到會計政策變更要調賬、調表問題,增加了會計人員實務操作的難度,使得處理出來的會計信息由于經常調整,其嚴肅性也大打折扣。新會計準則對這一現象作了徹底的改觀。不僅對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提供了一般原則指導,而且對如何運用會計準則提供了操作指南。由于此次新會計準則體系出臺,經過了較長時間的思考和完善,其科學性有助于該準則的運用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穩定性。
4、可持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
在結構方面,新會計準則體現由基本會計準則、具體會計準則和應用指南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體例合理,定義科學,表述清楚。整個準則體系,兼顧各方面利益,著眼于企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和保障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不是對國際會計準則的一味模仿,而是充分考慮了我國的實際國情,在很多方面體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