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銀行是以經營工商業存款、放款為主要業務,并以獲取利潤為目的的貨幣經營企業。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是伴隨著其建立而產生的,隨著業務的不斷發展和市場競爭的加劇,其經營風險也呈現出復雜多變的特征。尤其是在我國逐步放開利率、實行利率市場化的情況下,利率風險已成為商業銀行經營的一種主要風險。
一、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的主要表現形式
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利率風險就是指商業銀行由于利率政策設定不當而給其自身帶來損失的可能性,其主要特征是市場利率波動造成商業銀行持有資產的損失和銀行收支凈差額產生風險。根據市場化利率的特征,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在《利率風險管理與監督原則》中,把商業銀行在經營過程中所面臨的利率風險分為:重定價風險、收益曲線風險、基差風險和期權性風險。
(一)重定價風險
重定價風險是利率風險最基本、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其根本原因是資產負債在總量及期限結構上的不匹配。資產負債結構失衡對于我國商業銀行尤其突出。具體表現為:資產與負債總量之間比例關系不合理;存在以短期存款支持長期貸款的期限結構;在利率市場化下,同期限的存貸款之間的利差不合理,體現為存款成本的上升和優質信貸資產利率的下降。
(二)基差風險
基差就是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上的利率或價格差。用公式表示為:基差=現貨市場價格(利率)-期貨市場價格(利率)。一般來說,基差風險的主要來源包括以下4個方面:套期保值交易時期貨價格對現貨價格的基差水平及未來收斂情況的變化;影響持有成本因素的變化;被套期保值的風險資產與套期保值的期貨合約標的資產的不匹配;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的隨機擾動。我國商業銀行目前貸款所依據的基準利率一般都是人民銀行所公布的利率,因此基差風險比較小。但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商業銀行因業務需要,可能會以LIBOR或者美國國庫券利率為參考,因此而產生的基差風險也相應增加。
(三)收益曲線風險
收益曲線風險也叫收益率曲線風險,是指由于收益曲線斜率的變化導致期限不同的兩種債券的收益率之間的差幅發生變化而產生的風險。重新定價的不對稱性也會使收益率曲線的斜率、形態的變化對銀行的收益或內在經濟價值產生不利影響,當收益曲線的意外位移對銀行的收益產生不利影響時,從而形成收益率曲線風險。例如,若以5年期政府債券的空頭頭寸為10年期政府債券的多頭頭寸進行保值,當收益率曲線變陡的時候,雖然上述安排已經對收益率曲線的平行移動進行了保值,但該10年期債券多頭頭寸的經濟價值還是會下降。
(四)期權性風險
期權性風險來源于銀行資產、負債和表外業務中所隱含的期權。一般而言,期權賦予其持有者買入、賣出或以某種方式改變某一金融工具或金融合同的現金流量的權利,而非義務。期權可以是單獨的金融工具,如場內(交易所)交易期權和場外期權合同,也可以隱含于其他的標準化金融工具之中,如債券或存款的提前兌付條款、貸款的提前償還等等。我國商業銀行具有內含期權風險,主要有兩種:核心存款客戶的隨時取款風險;借款人的提前償付風險。
二、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現狀
(一)利率市場化進程可能導致的利率風險
利率市場化賦予了商業銀行資金定價的自主權,這為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在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中,利率的頻繁波動更加大了商業銀行的風險。
1、資產和負債期限結構不一致導致收益不穩定。商業銀行的凈利差收入取決于資產和負債的數額、期限和結構,由于我國商業銀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風險較大,加之其利率敏感性資產與利率敏感性負債的不匹配,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利率頻繁波動極易影響商業銀行的資產和負債。而當其資產與負債的期限結構不一致,或者資產與負債的利差波動不同步時,銀行收益變動的風險更大。
2、銀行間的利率競爭加大了貸款風險。利率市場化給予了商業銀行更廣泛的自主經營空間,同時也加劇了它們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可由各金融機構或金融工具間利率水平差距縮小來體現,它使得利率成為銀行競爭優質客戶、爭奪優良項目和擴大資金來源的重要工具。為追求短期收益,在存款利率大幅度上升即銀行成本大幅度提高的同時,商業銀行勢必相應地提高貸款利率,其結果必然是刺激風險貸款需求增加,償還能力較強的低風險企業可能因利率過高而退出信貸市場,而那些償還能力較弱、具有高風險的企業則充斥著信貸市場。
3、利率調整的時間、幅度不同可能產生基差風險。回顧近幾年我國存貸款的調整,每次調整中存貸款利率的變動都是不同步的。如從1996年起,人民幣1年期存貸款利差最大為3.6%、最小為1.8%,存貸利差處于不斷變化中。利率市場化進程中,激烈的市場競爭將導致利率波動加劇,當商業銀行根據基準利率的變化調整存貸款利率水平時,利率基差風險將會更大,這必然影響銀行正常的利息收入。
(二)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1、對利率風險管理缺乏足夠認識。由于我國利率長期受到嚴格管制,20世紀90年代以前,官方利率基本穩定不變,商業銀行根本沒有利率風險意識。雖然隨著近幾年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對于利率風險的認識有所加強,但由于我國商業銀行之前最突出的問題是不良資產比例過高,現行管理偏重于防范信貸風險,在利率風險管理方面存在嚴重的問題,缺乏對風險管理的重視。而利率風險管理又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系統工程,適應中國特色的利率風險管理理論上處于探索階段,導致我國商業銀行目前對利率風險管理的理論和方法了解和認識不夠。
2、利率風險內部管理體制不健全。作為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核心內容,利率風險管理需要一套嚴密、科學、權威性的組織體系和決策機制。現階段我國的商業銀行常常是由某一部門負責執行央行的利率政策,從而缺少商業銀行自身的利率風險管理政策和有效的決策機制以及利率風險的內部控制機制。同時,在硬件方面,由于缺乏有關利率風險管理的系統軟件,利率風險管理的基礎數據很難采集,信息加工處理很難正常運作,很難及時、準確進行利率風險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導致利率風險管理方法手段滯后,難以適應利率市場化對利率風險管理的要求。
3、資產負債結構單一。從資金來源和運用來說,我國商業銀行獲取和運用資金的渠道比較單一。然而在負債方面,我國商業銀行負債基本上是被動的。負債種類少,融資渠道單一,存款負債占較大比重是我國商業銀行的一大特點。我們以中國建設銀行為例,在資產方面,中國建設銀行的貸款資產占較大比重。2002年,設銀行貸款占總資產比例為57.29%。其中,公司、房貸和個人消費貸款,分別占貸款總額的71.32%、26.9%和1.78%。可以看出,信貸資產以公司為主,房貸和個人消費貸款所占份額較少。這樣的資產結構,既不利于分散風險,也不利于資金周轉。在負債方面,負債種類少,融資渠道單一,存款負債占較大比重。2001年末,存款占總負債的比例為82.34%;2002年末,為84.32%,銀行很少通過同業拆入或金融市場籌集資金。
三、完善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的解決對策
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利率市場化已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根據我國商業銀行在利率風險方面面臨的實際情況,結合我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商業銀行具體需在以下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一)增強對利率的預測能力
要達到控制風險的目的,必須對市場利率變動和走向做出科學的預測。影響利率變動的因素眾多,因此商業銀行應一方面加強宏觀經濟的研究,從多種渠道收集反映經濟情況、貨幣政策的信息,對利率走勢做出較為合理的預測分析,提高對市場的敏感度,尤其對中央銀行的貨幣供應量、公開市場操作的動向、再貼現率、再貸款率等更應時刻關注;另一方面應摸清本行的利率水平與結構,分析各相關因素對利率的影響程度,當外界環境或內部條件變化時能及時調整利率水平。同時,商業銀行應積極開發利率風險度量模型,觀測影響利率的主要因素的發展變化,從定性分析發展到定量分析,根據度量的結果對風險進行規避。
(二)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
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建立高效的風險信息管理系統、實時監測資產負債業務的利率風險頭寸、提供及時可靠的信息支持等是其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對于分支機構眾多的商業銀行,其總行對整體利率風險頭寸的調整必然導致各分支機構之間資金的頻繁往來,因而應在總行與各分支機構之間建立起暢通的資金流通渠道,以確保對利率風險控制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三)建立健全利率風險內控機制
統一管理資金并完善內部資金價格形成機制,是商業銀行防范利率市場化風險的關鍵措施之一。通過資金集中管理和內部資金價格進行預算管理,加強風險總量控制和轉移,實現全行經營目標和風險制衡與轉移,構建業務垂直管理和業務風險垂直管理的運行機制。
(四)強化資產負債比例管理
資產負債管理貫穿于銀行利率風險管理的全程,對負債成本、資產盈利和市場利率的變動進行經常性的綜合分析是商業銀行的重要任務。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率對市場利率變動的敏感性增強,市場利率的變動可以通過增加負債成本、減少資產收益、降低所有者投資價值的方式對銀行經營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商業銀行應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優化資產負債結構,盡可能使利率變動帶來的負債成本變動和資產盈利變動相抵,從而規避利率變動風險。
參考文獻:
1、郝紅雨,侯先榮.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探析[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7(4).
2、劉永軍.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J].金融投資,2007(6).
3、卓文琴.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方法探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8(4).
4、黃玉娟.論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機制的構建[J].科技創業月刊,2008(8).
5、孫繼鋒.我國利率市場化與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研究[C].第三屆廣西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