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研究背景
從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 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的公司, 面臨社會對環境信息的需求, 也出于競爭和自身發展的需要, 開始在財務報表中披露企業的環境信息。環境信息披露的形式從最初的公司年度財務報告“管理層分析和討論”的組成部分, 轉化為獨立的環境年度報告, 披露的行業也由環境敏感性行業擴展到其它類型, 披露的內容由環境映像信息擴展到環境績效和環境會計信息。環境信息已成為企業持續經營、 業績評價和投資決策的重要信息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 但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資源或環境壓力。在眾多的環境污染事件中, 企業難辭其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和環境問題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企業既是社會財富的直接創造者, 也是環境本 論文 出自 無憂論文網污染的主要制造者。據環保部門統計, 目前自然界遭受的污染物中 80%來自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對外披露環境信息, 揭示環境資源的利用情況及污染的治理情況, 履行環境受托責任, 是現代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在我國眾多的企業中, 上市公司具有規模化、 公開化、 籌資渠道多元化等特征, 備受公眾、 市場和政府的關注, 其在會計核算、 信息披露等方面更加規范、 透明和全面。人們也希望從上市公司對外報送的報告中了解其對公司環境問題的立場、 態度和行動。基于此, 我們對我國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現狀進行分析, 以為相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
二、 研究設計
( 一) 樣本選取 本文從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中選取研究樣本。2003 年國家環保總局下發的《關于對申請上市的企業和申請再融資的上市企業進行環境保護核查的規定》中, 對重污染行業進行了初步劃分, 造紙行業名列其中。造紙行業屬于國民經濟的基礎原材料產業, 受到國家產業政策的重點支持, 但也是我國污染比較嚴重的主要行業之一, 2004 年國家統計的 41 個工業行業中, 造紙行業廢水排放總量僅次于化工制造業, 高居第二位。因此, 我們選取造紙行業上市公司作為本文的研究樣本。根據證監會 2001 年發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 造紙、 印刷行業屬于制造業的下次類, 登陸中國上市公司咨訊網查詢后, 共獲得截至 2006 年底在滬、深上市的造紙、 印刷行業 A股上市公司共 32 家, 經過鑒別和分析, 剔除造紙行業的下游行業印刷、 包裝及體育用品制造業上市公司9 家, 共得到 A股市場造紙行業上市公司 23 家, 為本文的有效樣本, 其股票簡稱和上市時間見( 表 1) 。( 二) 研究方法 根據《證券法》》和《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實施細則》的規定,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文件主要包括: 招股說明書、 上市公告書、 定期報告和臨時報告。 本文主要采取統計分析與個案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從分析樣本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時的招股說明書及 2003~2005 年連續三年的年度報告這些信息披露文件著手, 揭示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情況。本研究中樣本公司的招股說明書和年度報告主要來自于證監會指定的信息披露網站《巨潮咨訊》和金融研究數據庫。
三、 實證分析
( 一) 招股說明書中環境信息的披露 拓股說明書中關于環境信息披露的內容: 一是整體情況。從招股說明書的內容來看, 除了生產特種紙的冠豪高新和凱恩股份外, 其余 21 家上市企業都對環境問題給與了一定的關注, 披露比例達 90%, 這與造紙行業的污染比較嚴重, 國家對其制定了嚴格的環保標準和規范有關。二是環境信息披露的方式。從招股說明書的內容來看, 企業環保信息披露的方式呈現越來越多樣的趨勢, 由在風險因素與對策中披露擴展到募集資金的運用、 業務與技術等部分。1997 年以前上市的企業主要在招股說明書的“風險因素及對策”的“環保風險”中披露, 1998 年以后擴展到“募集資金運用”、 “發行人情況”。 2004 年以后開始在招股說明書的“業務和技術”部分披露環境信息,如 2004 年上市的博匯紙業在“業務與技術”部分詳細披露了企業生產經營產生的污染情況、 污染物的處理情況、 污染物處理工藝流程以及環保達標情況等信息。2006 年上市的太陽紙業披露環境信息的方式更加全面, 其在招股說明書的各個方面都披露了環境信息, 并且在“業務發展目標”中獨立披露了企業未來的環境保護計劃。一個顯而易見的趨勢是, 隨著法規的日益完善, 環境信息的披露日益受到企業的重視。三是環境信息披露的內容。整體上看, 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內容最初是有關企業面臨的環保風險及對策, 有關此項目的披露比例達到了 100%, 這和相關環保法規的要求是一致的。隨著法規的日益嚴格, 信息披露的內容逐步擴展到了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環保投資、 三廢排放量、 污染物處理情況等, 具體情況見( 表 2) 。除了環保風險外, 有關環保投資的披露也是較多的, 有 11家公司進行了此項披露, 其中有 9 家公司的披露較為詳盡, 分別是銀鴿投資、 美利紙業、 福建南紙、 民豐特紙、 華泰股份、 恒豐紙業、 博匯紙業、 景興紙業、 太陽紙業。披露的內容主要是環保費用支出、 未來的環保投入本 論文 出自 無憂論文網金額, 以及環保項目投入使用后污染物的減少量, 對環保投資所帶來的收益以及公司進行環保投資對提高公司競爭力的影響等沒有進行過披露。有關上市公司污染物情況的披露也逐漸增加, 1998 年上市的美利紙業披露了企業三廢的處理情況; 2000 年上市的華泰股份披露了企業的 三廢 排放量。2001 年上市的恒豐紙業還對新項目投入使用后企業污染物的減少量進行了披露。 2003 年以后, 隨著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各項政策的推進, 環境信息披露的內容更加豐富。 如 2004 年上市的博匯紙業、 2006 年上市的景興紙業和太陽紙業都將環境信息的披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博匯紙業在招股說明書的“業務和技術”中指出: 造紙行業對環境的影響將由破壞生態環境走向清潔生產并改善生態環境, 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其將“發行人的環保情況”獨立出來, 詳細披露了公司生產經營產生的污染情況、 污染物處理工藝流程、 污染物排放情況、 中介機構有關環保的核查意見等。 太陽紙業的披露更加詳細, 其在“業務與技術”中披露了“與發行人經營有關的高危險、 重污染情況”, 包括安全生產及污染治理情況、 環保處罰情況、近三年環保費用支出及未來支出情況、 環境保護核查的情況等。并且其將企業未來的環保計劃納入了“業務發展計劃”中進行了披露, 這也是史無前例的。 值得關注的是, 有關中介機構對上市企業環境保護核查情況的披露是從 2004 年開始的, 這是因為國家環保總局 2003 年頒布的《關于對申請上市的企業和申請再融資的企業進行環境保護核查的通知》對此做出了明確要求。( 二) 年度報告中的環境信息披露 年度報告中關于環境信息披露的內容: 一是整體情況。 通過閱讀分析 23 家樣本公司連續三年共 65 份年度報告, 發現除 *ST東泰、 恒豐紙業、 *ST天宏在連續三年的年度報告中從未進行過環境信息披露外, 其余 20 家企業都曾在不同年度不同程度地披露了環境信息, 披露比例達 87%, 其中 9 家公司在連續三年年報、 5 家公司在連續兩年年報中披露企業的環境信息。二是環境信息披露的方式。上市公司主要選擇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環境信息, 其次是在董事會報告中披露, 個別企業在公司治理結構中強調企業對于環境保護的重視。 當發生重大的與環境相關的事項時, 企業會選擇在重大事項中披露。 除此之外,企業幾乎很少采用其他的方式。沒有一家企業選擇在財務會計報表中進行披露, 更沒有一家企業發布獨立的環境報告書。值得關注的是, ST長控在財務會計報告的審計報中披露了由于控股公司環保治污未達標停產, 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非標準意見審計報告的情況。這也是造紙行業唯一由于環境問題而被出具非標準意見審計報告的例子。年度報告中環境信息的披露方式見( 表 3) 。從( 表 4) 可知, 除了環保投資的披露比例最高外, 有關排污費的披露也是較多的, 共有 10 家企業進行了此項披露, 披露比例達56%, 其中 5 家企業在年度報告中連續披露了企業支付的排污費, 而有關環保補貼和借款的披露相對較少。有關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等非貨幣性信息一般在企業的董事會報告或公司治理結構中進行披露, 而有關環保撥款、 環保投資、 環保補貼、 排污費等貨幣性信息一般在會計報表附注中進行披露。三是環境信息披露的表述形式。通過對 65 份年報的分析, 發現上市公司披露的環境信息中, 貨幣性的內容仍占主要部分, 這部分內容尤其是排污費、 資源稅、 環保投資、 環保撥款等內容, 幾乎都是在報表附注的某一科目中出現。 如排污費的信息一般都是在預提費用賬戶或支付的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等附注中出現。而環保撥款的信息一般出現在專項應付款或資本公積的報表附注中。而非貨幣性的內容主要包括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國家環境政策的影響。貨幣和非貨幣相結合的內容主要包括有關稅收減免和環保投資等。這些內容一般出現在董事會報告中提到的有關募集資金使用、下一年度的生產計劃等。四是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從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的內容來看, 與企業會計處理相關的環境事項主要涉及排污費、 資源稅、 環保撥款、 環保補貼, 涉及的賬戶主要有資本公積、 專項應付款、 補貼收入、 預提費用、 管理費用等。但由于沒有統一會計準則的強制性約束, 企業在發生與環境相關的會計事項時的會計處理及信息披露并不規范。如會計制度規定企業應對繳納的排污費進行預提或待攤, 計入“預提費用”或“待攤費用”賬戶, 實際繳納時計入“管理費用”賬戶, 但實際上只有 ST佳紙、ST長控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了預提的排污費, 也只有 ST佳紙在 2003 年報表附注中披露了管理費用中的排污費, 其它企業均未披露預提的和在管理費用中列支的排污費金額。 共有 6 家企業在支付的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中披露了支付的排污費, 其他企業均未披露。 另外, 晨鳴紙業將收到的環保專項基金計入了“專項應付款”, 并在報表附注的收到的與籌資情況有關的現金中進行了披露, 而華泰股份和山鷹紙業只在專項應付款中披露了收到的環保撥款, 并沒有披露收到的環保資金的現金流入。 另外, 還未發現一家企業設立有關環境資產、 環境負債、 環境成本、 環境收益等會計科目進行披露。( 三) 結論 首先, 上市企業環境信息的披露與環境法規的發布時間具有相關性。無論從招股說明書, 還是年度報告披露的內容都可以看出, 環境信息披露的內容與環境法規的發布時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如 2003 年以后上市的企業披露的環境信息內容更加全面豐富, 主要原因在于國家環保總局于 2003 年下發了 《關于對申請上市的企業和申請再融資的企業進行環境保護核查的通知》及《關于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的公告》等文件, 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形式和內容有了較為具體的規定。其次, 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時的披露情況要好于持續經營過程中的披露。我國目前僅有的對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做出要求的法規, 如《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 1 號—招股說明書》、 《關于對申請上市的企業和申請再融資的企業進行環境保護核查的通知》等都是針對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時做出的規定, 如對于定期報告很少有關于環境信息披露的具體要求, 對于臨時報告等其他形式的規定幾乎沒有, 這就導致年度報告中的環境信息披露嚴重不足, 招股說明書中環境信息披露的內容明顯要好于持續經營過程中的環境信息披露。第三, 環境信息的披露是壓力導向型, 而非市場導向型。招股說明書和年度報告中環境信息披露的形式和內容可以印證, 企業披露環境信息的主要動機來源于環保政策的限制及國家法律法規的要求, 而不是企業文化的發展和環境意識的提高引發的自主、 自覺行動, 自愿性環境信息披露的需求不高。第四, 披露方式不規范, 披露的信息主要為歷史性信息, 信息的可比性、 實用性較低。環境信息披露具有隨意性,缺乏固定、 規范的格式, 信息的可比性較差; 披露的方法主要采用文字敘述, 披露形式單一; 披露的內容絕大多數是對過去發生的事項的反映, 如排污費、 環保認證等, 降低了環境信息對于決策的有用性。最后, 披露目的是為了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而非履行社會責任。大多數的環境信息披露只是對公司如何支持環境項目、 在環境方面從事了哪些社會義務等的一般說明。披露的主要目的是樹立和強化公司在股東、 顧客、 潛在的投資者以及環境主義者們眼中的良好形象, 而不是真正履行社會報告責任或公共會計責任。
四、 政策建議
( 一) 逐步完善與環境信息披露有關的法規 由于企業環境信息的披露與環保法規的發布有一定相關性, 因此, 建議政府部門加快出臺有關環境信息披露的法規, 強制企業重視環境保護, 披露環境信息, 逐步提高上市公司環境信息的披露水平。 特別是由于年度報告對決策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要加強年報中環境信息披露的分量, 促使企業重視持續經營過程中的環境信息披露。( 二) 建立規范環境會計核算與信息披露的統一標準 近幾年環境會計在我國發展滯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瓶頸”在于法規及準則的缺失。 建議政府部門逐步建立環境會計準則、 環境會計制度、 環境資產與負債的確認與計量具體準則, 形成完整的環境會計理論與方法, 促使上市公司將有關環境的會計事項與現有的會計制度相對獨立地加以列示, 以外部要求的形式促使公司履行公共受托責任。在全面推行環境會計準則之前, 政府部門可選取一些資源消耗量大、 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的行業, 如鋼鐵、本 論文 出自 無憂論文網 煤炭、 電力、化工等, 開展環境會計規范化的試點工作, 積累經驗后, 再全面推進。( 三) 建立和完善環境審計, 重視環境信息披露的質量 我國環境審計信息的披露已初見端倪, 如 ST長控在 2004、 2005 年度報告中披露了由于環境問題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非標準意見審計報告的情況。 但就總體情況而言, 環境審計信息的披露還是嚴重不足。環境審計是環境信息披露質量的重要保證。在已頒布實施的審計規范和準則中, 均沒有對環境審計的具體規定。應盡快制定我國環境審計規范, 及具有可操作性的環境審計工作細則, 使環境審計的實務操作規范化, 提高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 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項目( 2005KR65) : 西安外國語大學青年專項科研基金
參考文獻:
[ 1] 印丹榕:《江蘇省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研究》,《生態經濟》2006 年第 5 期。
[ 2] 周一虹:《公司環境報告: 壓力、 鑒定和雙重性影響》,《生態經濟》2006 年第 10 期。
[ 3] 房巧玲:《西方國家環境信息披露的起因》,《世界環境》2006 年第 3 期。
[ 4] 周一虹:《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探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06 第 3 期。
[ 5] 范永太:《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研究》,《財會通訊》 ( 學術版) 2005 年第 10 期。
[ 6] 肖淑芳、 胡偉:《我國企業環境信息披露體系的建設》,《會計研究》2005 年第 3 期。
[ 7] 王立彥、 馮子敏:《國際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及管理啟示》,《經濟研究參考》2001 年第 29 期。
[ 8] 孟凡利:《論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及其相關的理論問題》,《會計研究》1999 年第 4 期。
[ 9] 中國會計學會:《環境會計專題》,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2 年版。
[ 10] 魏素艷、 肖淑芳:《環境會計: 相關理論與實務》,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5 年版。
[ 11] 李永臣、 耿建新:《企業環境會計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