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礎會計》是經濟管理類學科的公共基礎理論課,在教學中圍繞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應該建立以能力為本位,以素質為宗旨,以學生為主體,以技能為主線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會計觀”,培養獨立思考和自我學習的能力,以及能夠根據經濟環境的具體情景靈活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而在實際的會計教學中,一直存在著理論和實踐脫節、或重理論輕實踐等問題,使得學生一面臨實際工作就一籌莫展,這與會計人才的需求不相適應。
一、《基礎會計》教學現狀
(一)教學方法單一
《基礎會計》這門課實踐性很強,而教師講課時往往采用照本宣科、平鋪直敘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只是對基本理論和基本操作方法進行概括介紹和簡單練習。因此,學生很難把所學的知識與會計實踐直觀地聯系起來,其后果是學生感性認識差,對知識不理解。由此形成該學科“難學”的錯誤心理,從而怕學,越學越喪失信心,最后因為成績差而不得不放棄。
(二)重理論、輕實踐
目前,多數院校重視會計基本理論、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教學,忽視教學過程中的實踐環節。實踐教學環節通常安排在“財務會計”之中或之后,造成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在時間上的嚴重脫節,致使學生對會計憑證、賬簿、報表不知如何下手,很難適應企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要求。
(三)實踐過程缺乏仿真性和全面性
《基礎會計》的實踐教學所引用的資料大多是教材打印的黑白樣式,尤其是原始憑證,學生很難得到填制真實憑證的機會,因此學生對部分憑證的填制較為生疏。企業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都影響著經濟業務的處理,由于缺乏一種仿真的模擬環境,一旦離開教師的講解,面對大量的憑證、賬簿、報表和形形色色的經濟業務,學生將無從下手。
(四)指導教師缺乏會計實踐鍛煉和實踐經驗
學校里的會計教師多半來自學校,缺乏會計實踐,所講的課程內容只能是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可以說教師的實踐經驗和實踐能力已經成為制約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的瓶頸環節。
(五)缺乏統一的、高質量的會計教學教材
教材改革歷來是教育改革的中心,從某種意義上說,教材是實施培養目標的藍圖,是組織教學最主要的依據,教材決定了教師教什么和學生學什么,對人才培養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目前,高職《基礎會計》教材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會計理論教材與實訓教材割裂;基礎會計教材重理論輕實務,語言過于專業化;會計實訓教材常常自成體系,與理論教材銜接不夠,教材中運用的模擬資料與會計工作實踐脫節。
二、基礎會計教學方法的改進
面對著一大批學習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習慣不良好、基礎不扎實的學生,如何上好專業課的確是一大難題。如果沿用傳統的教學目標和模式,其結果只能造成師生互怨。是讓教育來適應學生,還是讓學生來適合教育呢?教師應樹立明確的服務意識,基礎會計教學改革應從以下幾方面去創造適合學生的基礎會計教學教育模式。
(一)統籌規劃基礎教材內容,使教材體系更趨合理
在設計會計基礎教材內容上,應體現其“基礎性”,即基礎理論與基礎方法;在內容布局上,應循序漸進、前后呼應、自然銜接、融為一體,同時應該充分體現我國頒布的最新的會計規范。教材里需要有一根主線“貫穿始終”,這一主線,可以是會計核算基本程序,即取得原始憑證——審核原始憑證——填制記賬憑證——審核記賬憑證——登記賬簿——對賬、結賬——編制財務報告。將會計核算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鑲嵌、滲透”于這一會計核算程序的各個環節,不僅使初學者了解掌握了會計核算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而且能將這些理論與方法運用到具體會計核算中。
(二)理論聯系實際,強化實踐性教學
在基礎會計的實踐教學中,可以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特點,開展實驗、實訓、實習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痘A會計》實踐教學的方法主要有: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配套同步的單項實訓和全部課程結束時的綜合實訓。平時的單項實訓要與理論教學同步進行,邊講邊練,講練結合,及時讓學生運用基本理論去處理具體的問題。在學完該課程全部內容后,學生對會計學有了一個初步認識,應集中安排對一些會計基礎知識進行綜合操作。
為了增強學生的適應性,會計實踐教學的手段應更新,實踐教學手段不應僅停留在手工階段,應將手工會計模擬實驗和電算模擬實驗結合起來,采用手工、電算化、網絡等相結合的手段,實現實訓的多樣性與全面性。
(三)對手工記賬實行全面仿真教學模擬訓練
進行手工記賬的全面模擬,把企業財務部門的業務活動濃縮于事先設計好的會計模擬實習資料中,學生運用會計憑證、賬簿、表格和運算工具,通過寫、算、做等基本功的獨立操作,以獲取知識和能力。除了進行上述實踐教學之外,為了使學生熟練掌握各個崗位的業務內容,還可以采取“分組輪崗制”。即把學生分成若干組,每個組充當一個財務科室每一崗位、企業主要與財務上工作有聯系每一崗位、銀行與企業工作辦理轉賬業務每一崗位角色的輪換,每位同學履行不同的崗位,并確定其基本職責,等掌握了某種崗位技能后,再輪換到其他崗位上去實踐以便全面掌握各項業務。
(四)配備有經驗的會計模擬實訓指導教師
從本科到研究生,從校門進校門,沒有到具體的會計實踐部門去進行親身的會計業務鍛煉,而是照本宣科,一則學生聽懂、掌握的概率降低,再者講課的生動效果不容易被激發出來。所以學校要定期派遣會計教師到企業一線進修培訓,以提高專業教師的實際技能。
另外,學校除了選擇校內會計實訓指導教師,還可以聘請企業中有經驗的高級會計人員到學校進行指導,增加學生實驗的現場真實感,這些對于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五)充分利用本校的傳統優勢,打造特色教學平臺
每一個學校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社會風俗、歷史傳統等社會環境不同,它所形成的教學理念、教學傳統和教育特長等方面都會有很大的不同,從而形成自己獨有的教學特色。這些教學特色或特長,是學校的亮點也是學校核心的競爭力,充分利用這些傳統優勢于教學,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比如本校藝術教育歷史悠久,藝術教育水平比較高,學校的立校宗旨之一是藝術興校,本校充分利用這一傳統優勢,打造了特色教學平臺,把藝術教育的特長滲透于非藝術教育中,開設一些綜合了藝術教育與各專業特點的特色課程。又如職業著裝與色彩搭配、三筆與財會書法等。
(六)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
《基礎會計》課程應逐步采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對課程的內容力求以形象直觀的形式進行表述,使高深的理論通俗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要善于將案例教學、講授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和演示教學相結合;要善于將多媒體教學和板書教學、口頭語言精彩表達、個人形體語言等多種形式進行最佳結合,做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才會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預期目標。
總之,由于基礎會計課程在整個會計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重大,能否講好基礎會計,關系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關系能否為后續專業會計知識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因此基礎會計教師肩負著重大責任。
參考文獻:
1、莊瑋.高職《基礎會計》課改的實踐與心得[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07(9).
2、繆啟軍.會計基礎與實務[M].立信會計出版社,2007.
3、王如彩.高職高專管理類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研究[J].中國輕工教育,2007(2).
4、劉文婧.基礎會計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