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目前會計人才市場看,呈現初級會計人才過剩,供大于求,高級會計人才嚴重不足,供不應求的局面。一方面,用人單位找不到所需的具有相應職業能力的會計人員;另一方面,畢業的學生大量滯留,找不到工作崗位,“畢業就無業”。筆者身處高職會計教育一線,對此感受頗深。隨著近幾年國家對職業教育的大力支持,高職會計及相關專業生源持續走高,如何實現在市場定位下高職會計教育的創新,改變會計教育理念,突破初級會計人才需求瓶頸,輸送市場滿意的會計人才,成為高職會計教育持續發展的關鍵,更是每個會計教育工作者必須深思和努力的目標。
一、實現高職會計教育理念的突破與創新
會計教育的人才培養分為初級會計人才、中級會計人才、高級會計人才的培養,過去高職會計教育一直定位在初、中級會計人才的培養上,隨著會計本科、研究生、博士生教育體系的成熟,中、高級會計人才教育層面的出現,我們應明確自身在整個會計教育體系中所扮演的角色,突破高職會計教育理念,區別于本科培養研究型人才的會計教育,創新傳統會計教育,突出“職業”特色,找準定位,把高職會計人才培養目標下移,使受教育者成為具有一定會計職業能力的應用型的初級會計人才。
二、實現高職會計教育目標的突破與創新
高職會計教育目標的確立,是會計人才培養的關鍵,是建立課程體系和實施教育教學的依據。
在教育目標上,我們過去很少關注社會的需求,會計人才需求方和供給方之間的聯系薄弱。會計教育者真正走入會計人才市場,掌握社會需求的其實潦潦無幾,很大程度上是憑自己的主觀感覺來決定教育的目標、專業的設置,學生的教育。于是就出現了專業設置一哄而上,課程設置五花八門,培養的學生難以適應社會需要等諸多問題。
如今的教育重在素質和能力的培養。高職會計教育的生命力在于牢固樹立“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專業建設思想,“圍繞市場設專業”。會計教育部門結合自身實際,通過校企聯合、按照國家或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設置專業,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對會計專業畢業生的用人單位、人才市場進行詳細的調研,做好相關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和會計人才的需求方之間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疏通會計人才供求雙方的聯系渠道,使會計人才的供給者—會計教育部門能夠根據會計人才的需求狀況,從學生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出發,訂立高職會計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素質和能力的會計人才。
三、實現高職會計教育內容的突破與創新
高職會計教育應以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為主旨,構建課程體系和完善教學環節,實施教學改革創新。
(一)創新課程模式,實現兩種課程模式的轉化—“知識目標課程模式”向“能力目標課程模式”的轉化
過去,我們的課程體系主要劃分為: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老三段”式課程體系,教師也是以課堂為主陣地進行“灌輸式”的知識傳授,忽略了學生職業素質與能力的培養。
高職會計教育應建立以“知識結構、素質結構、能力結構”三位一體的新的課程體系。堅持“圍繞崗位設課程”,將課程調整為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的“文化素質課、職業能力基礎課、職業能力核心課和職業能力體驗課”,突出職業特色和技能訓練。進行必要的課程整合,重組課程結構,按照實現職業崗位綜合能力的要求及適應不同專業和層次的要求,推進課程的層次化、模塊化建設。
(二)創新教學模式,加強實踐性教學,強化三種核心能力的培養
會計的基本職能之一是核算職能。會計核算有一系列專門的會計核算方法,從會計憑證的填制,賬簿的登記到會計報表的生成,每一過程都有其特有的規定和要求,所以說會計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專業,要求學生具有基礎的理論知識和相應的動手能力。高職會計教育設計要以培養學生的會計職業能力為中心,“圍繞能力抓素質”,“圍繞實踐抓訓練”。課程設置上突出實訓教學,形成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架起實踐教學的三個環節:單項實訓—綜合實訓—企業實習,加大實訓課時比例,實踐教學占總學時的比例達到50%以上。強化三種核心能力的培養:會計核算能力、會計信息處理能力、財務管理及分析能力,并將其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
(三)創新會計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
傳統的會計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以傳輸知識為主,教師占據教學過程的始終,實施“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這種缺乏參與性和互動性的教學模式使教與學成為分立的兩個方面,學生上課缺少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效果很差,學生畢業后在工作中也缺乏適應性和創造性。
電子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為會計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創新提供了技術支持,成為會計教學的基本手段,衍生的信息技術工具將豐富和完善會計教學方法。就教學手段來講,可以采用多媒體、網絡技術進行開放式的教學,使學生接受到更多、更新的知識,豐富和擴大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建立合理的專業知識結構。就教學方法來講,利用啟發式的提問、研討式的教學、模擬試驗、案例教學以及學生自學等方式,啟發學生積極、科學地去思維、去探索,使所學的知識真正變成學生自己的東西,使學生獲得能夠受益終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
(四)創新課程目標的職業化,使“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相銜接,全面推行“雙證制”
會計這個行業實行的是行業準入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三十八條規定:“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必須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會計從業資格是指進入會計職業、從事會計工作的一種法定資質,是進入會計職業的“門檻”。會計專業技術資格是表明會計人員業務技能的技術等級。會計職業資格就是會計人才市場這一環境的一個現實表現,但不是全部,因為社會環境是不斷變化的。會計職業資格的變遷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會計教育的取向。高職會計教育是培養初級會計人才的,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和初級會計資格證書可以作為必持證書,使“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相銜接。將國家職業標準融入到課程標準中,落實“雙證書”制度。突出課程目標的職業化方向,以增強學生的崗位適應性,使學生在校期間就取得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通行證”——職業資格證書(珠算技術等級證書、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會計電算化證書、初級會計技術資格證書),從而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
四、實現高職會計教育主體—“雙師素質”教師隊伍的突破與創新
過去,有很多的高職院校一哄而上辦會計專業,既無設施,更無雄厚的師資力量作保證。學生的會計教學任務的完成依賴于浩蕩的外聘教師隊伍,表現為沒有一種敬業精神和責任心,一些沒有教師資格和專業知識的人混在其中,這也是造成培養的會計專業學生得不到市場需求認可的重要原因之一。
培養一支適應高職會計教育發展需要,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知識更新快,既有比較扎實的會計理論,又具有過硬實踐技能以及良好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的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培養“雙證”會計人才的基礎保障,是實施會計教育目標的關鍵。實現教師隊伍的創新,就要使專業教師“走出去”,走進企業,走入實踐,把自己的專業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培養“專業能力”和“專業素質”,練得自身好本領。另外,可以加強兼職隊伍的建設,“引進來”,把企事業單位中的會計實踐專家請進課堂,使產學研緊密結合。這是我們輸出高素質、強能力會計人才的保證,也是高職會計教育得以生存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