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認識和掌握管理信息化的規律性
(一)管理信息化規律性的箴言
管理信息化不同于技術、設備的自動化,它涉及到不同社會環境中管理模式的差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理念的不同和整體員工的素質差距。所以試圖通過引進國外品牌軟件來實現跨越式發展就難免要走彎路。美國等發達國家ERP發展的歷史也印證了這個規律,從MRP到ERP前后經歷了40多年,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而且也不是所有的企業都只應用這一種軟件。
管理信息化(會計信息化是其中的組成部分)發展的規律性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是整體把握。要有大系統觀,在大系統的框架下進行總體規劃。二是夯實基礎。沒有基礎工作,就沒有信息化,再好的軟件也用不了。三是循序漸進。不要奢求一步到位,因為企業的技術、資金投入、人才培養和管理水平都是逐漸發展的。四是符合實際。不能貪大求洋,只有符合行業生產特點、企業管理特色和自身發展階段需求的,才能收到成效。五是階梯式發展。只有一步一個臺階,扎實前進,才可實現決策支持的目標。
(二)做好基礎工作比購買好的軟件更重要
萬丈高樓平地起。系統集成首先要建立統一的編碼,這是一項非常艱苦細致的基礎工作。很多企業肯花大價錢購買軟件,但是卻忽視了這項基礎工作,或所屬部門各自為政、難以統一,最后系統無法集成,造成項目失敗。
(三)沒有人才就沒有可持續發展
沒有人才就不可能進行信息化建設。實踐證明,依靠外部的咨詢顧問公司是不可能解決企業各具特色的全部管理問題的。所以企業在實施信息化時,一旦涌現出具有實踐經驗的復合型人才,一定要設法穩定住人才,防止被其他企業爭奪。
(四)必須是一把手工程
信息化工程投資大、周期長且存在許多內部和外部風險,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痛苦、艱巨的過程。企業決策層對此必須要有清晰的認識并制定合理、切實可行的規劃,包括推進各項業務流程的優化和重組,各種基礎數據的準備;協調、理順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培訓人員到位等。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造成信息化建設的失敗。管理層必須具有始終如一的信心和決心。
二、企業會計信息化深入發展的方向
企業會計信息化深入發展的方向是在大系統內實現從財務會計信息化向管理會計信息化的發展,這需要站在大系統的角度來看發展方向,才能與經營管理信息化實現有機融合。
(一)擴大和提高認識問題的視野
應建立“大會計”的思維和胸襟,從管理者而不是技術人員的角度來制定會計信息化深入發展的方針與策略。
1.明確解決企業管理瓶頸的途徑。會計管理人員在購買軟件系統時,不能只關注軟件的技術是否先進,更應關注該軟件的應用能實現什么管理思想?是否能協助決策者進行如下分析:企業目前已經解決了哪些管理問題,目前企業的管理瓶頸是什么?如何通過信息化來提升企業管理水平?以此為標準來選擇軟件,才能為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做出正確決策。
2.建立“大系統觀”。會計信息化深入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打破了會計軟件的信息孤島,使會計信息系統成為管理信息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在大系統中與其他系統一起集成運行。會計人員要突破單純的會計思維,建立以下觀念:一是明確管理信息系統在先進制造中的位置,才能知道管理信息系統的優化方案;二是明確會計信息系統在管理信息系統中所處的位置,才能知道會計信息化如何深入發展;第三,明確成本管理系統在管理信息系統中的位置,清楚成本核算需要哪些數據支持,與哪些系統集成來滿足采集這些數據的需求,才能制定出合理的信息化發展規劃和方案。
3.具備“集成觀”。只有“集成”才能實現財務數據、成本數據從業務源頭的自動采集,達到數出一門、資源共享。會計信息系統與管理信息系統的“融合”也只有通過集成的技術手段才能實現,這其中集成的路線非常關鍵。清楚大系統中各管理系統的數據流程,才能學會正確提出管理需求,對其認識水平的高低,往往直接關系到會計信息化深入發展的進程、水平高低和項目成敗。
(二)學習和掌握大系統觀
1.什么是大系統觀。應認識先進制造與CIMS,即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CIMS)。中國專家現在將其定義為現代集成制造系統(Contemporary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CIMS)。CIMS是大系統,管理信息系統(ERP)是CIMS的分系統,會計信息系統是管理信息系統的子系統。會計信息系統又包括財務會計信息系統和管理會計信息系統。企業會計信息化的深入發展就是在大系統的環境中建立、完善會計信息系統,特別是建立能夠與其他系統實現集成的成本管理系統,這是目前我國會計信息系統建立中最薄弱的環節和最需要解決的主攻方向。
2.先進制造環境與CIMS。21世紀的先進制造環境就是CIMS。20世紀80年代,工業化進入到發達的工業經濟時代,發展出各種先進的單元制造技術和管理,如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工藝設計(CAPP)、計算機輔助制造(CAM)、柔性制造(FNS)、物料需求計劃(MRP)、制造資源計劃(MRPII)等,用于某些部門和生產環節,改善局部制造業,以提高競爭力,最終整合為CIMS。計算機集成制造(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CIM)是信息時代組織、管理企業生產的哲理。CIMS代表了當今工廠綜合自動化的最高水平,而ERP則是CIMS的一個重要的單元技術。
3.ERP與CIMS。從CIMS總體框架分析,ERP屬于CIMS中的管理信息系統,同時也是信息時代制造業的一種現代企業管理模式。
(三)用大系統觀指導會計信息化的深入發展
1.會計信息系統在ERP中的位置。會計信息系統是管理信息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各項生產經營的信息是集成的,會計信息系統處于中間層,該模型反映了物流和資金流集成、財務業務一體化的原理。
應建立“大會計”的思維和胸襟,從管理者而不是技術人員的角度來制定會計信息化深入發展的方針與策略。
1.明確解決企業管理瓶頸的途徑。會計管理人員在購買軟件系統時,不能只關注軟件的技術是否先進,更應關注該軟件的應用能實現什么管理思想?是否能協助決策者進行如下分析:企業目前已經解決了哪些管理問題,目前企業的管理瓶頸是什么?如何通過信息化來提升企業管理水平?以此為標準來選擇軟件,才能為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做出正確決策。
2.建立“大系統觀”。會計信息化深入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打破了會計軟件的信息孤島,使會計信息系統成為管理信息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在大系統中與其他系統一起集成運行。會計人員要突破單純的會計思維,建立以下觀念:一是明確管理信息系統在先進制造中的位置,才能知道管理信息系統的優化方案;二是明確會計信息系統在管理信息系統中所處的位置,才能知道會計信息化如何深入發展;第三,明確成本管理系統在管理信息系統中的位置,清楚成本核算需要哪些數據支持,與哪些系統集成來滿足采集這些數據的需求,才能制定出合理的信息化發展規劃和方案。
3.具備“集成觀”。只有“集成”才能實現財務數據、成本數據從業務源頭的自動采集,達到數出一門、資源共享。會計信息系統與管理信息系統的“融合”也只有通過集成的技術手段才能實現,這其中集成的路線非常關鍵。清楚大系統中各管理系統的數據流程,才能學會正確提出管理需求,對其認識水平的高低,往往直接關系到會計信息化深入發展的進程、水平高低和項目成敗。
(四)學習和掌握大系統觀
1.什么是大系統觀。應認識先進制造與CIMS,即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CIMS)。中國專家現在將其定義為現代集成制造系統(Contemporary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CIMS)。CIMS是大系統,管理信息系統(ERP)是CIMS的分系統,會計信息系統是管理信息系統的子系統。會計信息系統又包括財務會計信息系統和管理會計信息系統。企業會計信息化的深入發展就是在大系統的環境中建立、完善會計信息系統,特別是建立能夠與其他系統實現集成的成本管理系統,這是目前我國會計信息系統建立中最薄弱的環節和最需要解決的主攻方向。
2.先進制造環境與CIMS。21世紀的先進制造環境就是CIMS。20世紀80年代,工業化進入到發達的工業經濟時代,發展出各種先進的單元制造技術和管理,如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工藝設計(CAPP)、計算機輔助制造(CAM)、柔性制造(FNS)、物料需求計劃(MRP)、制造資源計劃(MRPII)等,用于某些部門和生產環節,改善局部制造業,以提高競爭力,最終整合為CIMS。計算機集成制造(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CIM)是信息時代組織、管理企業生產的哲理。CIMS代表了當今工廠綜合自動化的最高水平,而ERP則是CIMS的一個重要的單元技術。
3.ERP與CIMS。從CIMS總體框架分析,ERP屬于CIMS中的管理信息系統,同時也是信息時代制造業的一種現代企業管理模式。
(五)用大系統觀指導會計信息化的深入發展
1.會計信息系統在ERP中的位置。會計信息系統是管理信息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各項生產經營的信息是集成的,會計信息系統處于中間層,該模型反映了物流和資金流集成、財務業務一體化的原理。
(1)成本管理系統的目標是解決成本信息的“相關性”。1987年,美國管理會計學家托馬斯•約翰遜和羅伯特•卡普蘭在其所著的《相關性的遺失—管理會計興衰史》中批評道:“從 1925~1985年的60年間,成本系統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其原因是對財務報表需求的日益增加,管理會計服務于財務報告中的成本信息所致。對存貨計價的各種方法取代了過去基于生產流程的成本系統,管理會計失去了其獨立性,于是成本信息失去了相關性。”所以解決成本信息相關性問題的關鍵點是:既要實現基于生產流程的成本核算,能夠評估每道工序和每個工人的加工成本,同時也要滿足對外財務報告的需求。這就需要開發出一種新的成本系統。
庫珀和卡普蘭1999年又在《成本管理系統設計》一書中提出了成本管理系統發展的“四個階段模型”,其中的第四階段叫做“集成的成本管理和財務報告系統”,該系統的特點是基于生產(業務)流程核算并與對外財務報告相一致,顯然企業會計信息化深入發展的主要對策就是要研究和開發出這種成本管理系統。
(2)成本信息系統實現集成的新技術路線。為解決ERP系統中成本系統存在的問題,美國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制造執行系統”(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MES)的新概念和技術路線,將計劃與制造過程統一起來,它是“位于上層計劃管理系統與底層工業控制之間的、面向車間層的管理信息系統”,現已成為我國CIMS領域研究的熱點。
成本管理系統的深入發展必須是面向業務流程的系統,MES是CIMS框架內發展的新技術,它可實現對上層計劃管理系統與底層執行系統之間的集成和數據共享,為開發和建立基于業務流程的成本管理系統開創了一種新的平臺條件,為成本管理系統創新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基礎。
MES對成本的控制和ERP中對成本的控制有著很大不同。ERP注重于計劃層面的標準成本控制,具有成本的綜合控制性質;MES注重操作層面的現場作業成本控制,在控制的時間上具有很強的實時性,在控制地點上,主要為現場成本控制,因此能夠實時地采集到影響成本變動的各種信息,能夠很好地解決成本信息的相關性與及時性問題。
(3)適合中國國情的技術路線探索。我國企業目前應如何實現基于MES的成本核算,是否可以走一條自力更生的道路呢?筆者領導的課題組深入某企業2年,通過對該企業自行開發的生產管理系統的功能分析,認定它是一個本土化的、具有企業自身特色的MES,因為它擁有MES的基本功能,但又體現出我國當前工業化水平的現狀,存在某些不足。
在該企業的生產管理系統中,通過制定集成方案,可以實現對工作票的跟蹤記錄。工作票一直跟隨著物料,準確記錄從物料到產品的整個過程,它將資源消耗的記錄細化到了工序層面,能追蹤物料加工成產品的一系列過程的每一道工序(比方說車、銑、磨、刨等),準確記錄下每道工序的物料消耗,同時也記錄了人工消耗和費用消耗情況,從而具有了使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消耗都盡量成為能追溯到產品每一個零部件上的直接數據。這是適合我國目前制造業自動化水平的成本管理系統模式。
事實表明,我國很多企業在CIMS的發展過程中,根據管理需要已逐漸開發出了某些能適應本企業車間生產管理的軟件系統。在現有條件下,對這些“中國式MES”加以補充完善,使其具有實時收集生產過程的數據,準確追蹤記錄每條生產線對資源消耗情況的能力,并使該系統、財務系統、物料系統、人力資源系統等與成本管理系統相集成,核算出來的成本信息就可以解決成本信息的相關性和及時性問題。可以說,這是我國企業投資少、見效快的成本管理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