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內控體系建立的背景與必要性?
為適應企業國際化發展的需要,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內控工作。2006年6月6日,國資委公布了《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一時間,風險管理成為央企及地方國企關注的重點,內控體系建設無疑是其中的重要著力點。2007年7月財政部、證監會、國資委、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等相關部門聯合成立了企業內部控制標準委員會,要求我國的內部控制標準體系建設要大力借鑒國際經驗,在先進理念和技術方法上要緊緊跟上國際潮流,與國際發展趨勢相協調,切實推動我國企業走向國際。2008年6月28日,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聯合發布了國內首部《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該規范將于2009年7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并鼓勵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業執行。?
推行內部控制制度意義重大,既是適應國內外資本市場監管的需要,又是企業提升自身經營發展水平的要求。我國企業的內部控制研究起步較晚,基本上是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對內部控制的研究成果。根據美國《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和證券交易委員會采納的COSO內部控制框架對內部控制的定義,內部控制是為企業經營的效率性、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相關法規的遵循性等目標的實現而提供合理保障的過程。要求內部控制具備五個要素,即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但是,COSO 內部控制框架體系不完全適合中國國情,必須結合企業的具體產品、經營規模、管理特點和水平等,研究和制定一套適合企業特點的、在某些方面是獨有的內部控制框架體系。?
2 建立內控體系面臨的一些問題?
2.1 法人治理結構有待完善?
規范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包括公司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相互之間互相監督,互有制約,決定著公司運作與發展的質量。但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的階段,不少企業的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角色交叉,董事會和經理層之間機構重疊,互相監督、互相制約的機制不完善,董事會不能充分發揮其監督和控制經理層的作用,容易造成在沒有可行性論證情況下的隨意決策,導致決策失誤。?
2.2 內部控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隨著經濟信息化、國際化步伐的加快,企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客觀要求企業必須建立能夠評估和防范風險的機制。但我國很多上市公司習慣于重視生產經營、技術開發,輕視內部管理和控制,風險意識薄弱,不善于風險評估和控制。近幾年來,雖然內部控制工作在國有企業中迅速開展,許多企業建立內部控制制度,并設立專門的內部控制工作部門負責制度的實施,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人員的培訓力度不夠或者制度的制定脫離實際,導致某些制度降低辦事效率,甚至無法執行,內部控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2.3 監督機制不夠健全?
企業的監督體系可分為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兩個部分。從內部看,我國現行企業內部監督體系應由監事會、獨立董事和內部審計機構組成,履行檢查、監督、評價董事會和管理層實施內部控制活動效果和效率的職責,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行。然而很多企業的監督評審主要依靠內部審計部門來實現,我國內部審計機構最初是在政府的要求下建立起來的,企業并沒有真正認識到內部審計的作用,認為審計的功能仍然是查錯防弊,注重事后監督,不注重事前、事中的控制;重視對財務報表的審計, 忽略對管理現狀進行分析評價。而且,內部審計部門一般受管理層領導,缺乏應有的獨立性,在內部稽查、評價內控制度是否完善和履行職責效率等方面,未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
從外部看,我國企業已經形成了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的外部監督體系, 由于各監督主體缺乏信息溝通, 各種監督功能交叉、標準不一,再加上管理混亂, 不能形成有效的監督合力。此外,執業環境和業務競爭的不規范, 以及對注冊會計師的監管不到位, 使注冊會計師的社會監督作用沒有真正發揮,在審計過程中存在走過場的現象。使得企業來自外部的監督乏力。?
3 推進內控體系建立的策略?
3.1 建立健全規范的內部控制制度和機構? 實施有效的內部控制,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機制。我國政府發布《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目的在于促進內部控制的統一和規范,引導企業加強以財務報告控制為主線的相關標準建設,不僅有利于提高財務信息質量,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而且有利于公司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完善管理制度,提高風險防范能力,這為企業建立內部控制制度提供了依據。?
建立健全企業內控制度,要按照嚴格、詳細、具體的原則,結合本行業、本企業的特點和實際,制定實施細則。由于我國國有企業的規模一般都很大,管理的幅度大、層次多、信息量繁雜,必須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調查研究是做好內控工作的前提和基礎,通過有重點、有目的的專項調研工作,及時總結、提煉和推廣內控管理工作中好的經驗和做法,研究內控體系發展和完善的工作思路,上下結合,合理有效地制定制度。企業應建立專門的內控管理部門,以保證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運行,目前較大的國有企業都建立了專門的職能部門來全面負責實施內部控制工作。最終達到健全組織、明確職責、健全制度、規范運行的目標。?
3.2 加強企業內部控制要抓住其本質和關鍵?
加強企業內部控制,既要全面更要抓住關鍵環節,一般說來,財務預算、資金結算、項目投資、物資采購和產品銷售等都是企業運轉與發展的重點環節,是企業避免和化解可能風險的關鍵所在。通過合理授權,使各級人員職責清晰,運轉流暢,避免審批權限過分集中。加強宣傳與培訓,形成全員把握關鍵點的意識,既利于內控制度的實施,也利于集體監督風氣的形成。把握實質、強化關鍵控制成為內控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管理的中心內容是控制,控制的有效性和嚴格性,是企業管理水平高低的最主要標志。增強控制能力,尤其是關鍵環節始終處于受控狀態,達到體系可靠、風險可控的目標。?
3.3 扎實提升執行力?
無論制度多么完善,如果在實施過程中不能真正落到實處,就是一紙空文,因此,內部控制的關鍵在于執行,在于具體落實。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為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競爭機制,良好的競爭環境,會有力激發企業內部控制建設意識,從根本上促進內部控制建設。?
在企業內部,要統一規范業務流程,實現管理的系統化、程序化,使工作環節、業務步驟清晰可見,內容要求明確,為執行者的監督檢查和考核提供依據。加強信息化建設,建立規范的業務流程數據庫,實現流程管理和控制的信息化。堅強對業務流程的梳理,解決好程序和效率的關系。在按流程運行、按程序操作、按控制執行的關鍵環節,必須留下可供查實的證據,使規章制度執行具有可檢查性。?
3.4 培養全體員工的內控意識和技能?
內部控制具有全面性和系統性,內部控制不僅僅是管理部門的事,搞好內部控制工作需要全員參與,必須由每一位員工自覺地落實到日常工作中去,因此要著力培養全體員工的內控意識。把企業文化建設作為企業內部控制建設的基礎,結合企業文化建設,加強內部控制制度的宣傳和培訓力度,為內部控制制度的實施建立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使全體員工樹立內控理念,掌握內控知識,自覺地將內控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加強內控工作網絡和業務骨干隊伍建設,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戰略眼光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3.5 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和監督體系?
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力求權利和責任的合理配置,切實保障兩權分離。決策層和經營管理層要真正分開,互相制衡而又不影響協調運轉。增加外部獨立董事數量,發揮專業知識扎實、工作經驗豐富,并具有獨立判斷能力的獨立董事的作用,對公司經理層進行富有成效的監督。 ?
健全內部審計機構,提高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充分認識內部審計的重要作用,拓展內部審計的職能,不斷強化內部監督。企業重大決策集體審批,企業部門之間相互牽制,關鍵崗位人員受控,對內控制度執行情況定期考核和評價,確保內控工作真正得到全面落實。加強外部的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理順政府各監管部門及社會監督機構在對企業內部控制監管和監督中的職能和分工,建立起分工合理、監管全面的監督體系。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的從業人員,要不斷提高業務素養和職業道德水平,提高監管質量。?
3.6 正確處理內控與發展的關系?
內部控制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是為了企業更好地發展,要正確處理內控建設與企業發展之間的關系。通過對幾百家實施《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企業的運行成本、市場反應的系統研究[3~5],發現相對嚴格的制度實際上增加了企業的運行成本,過分嚴厲的制度會束縛企業的手腳,限制其活力。因此,在建立企業內部控制體系時,在符合國際規則的前提下,要堅持有利于企業良性發展的原則。? 總之,推進企業內部控制是發展趨勢,但又不能操之過急,難以一蹴而就。需要借鑒相關理論和國內外成功實踐經驗,結合企業的發展實際,加強調查研究和探索,構建涵蓋各領域的內控體系,并實現有效運行,加強業務流程管理,突出特殊風險領域風險防控,強化和改進日常運行監督,為企業規范、健康、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提升企業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陳小林.美國薩班斯法案的執行成本[J].中國注冊會計師, 2008(7): 83-85. ?
[2]?夏寧,耿振誠.S404條款對我國內部控制的影響與啟示[J].國際經濟合作, 2008(8):92-95.?
[3]?Beneish, M.D., Billings, M. B., Hodder, L. D..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Information Uncertainty[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8, 83(3): 665-703.?
[4]?Hollis Ashbaugh-Skaife, H., Collins, D.W., Kinney, Jr. W. R. 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J]. The Accounting Review, 83(1): 217-250.?
[5]?Ogneva, M., Subramanyam, K. R., Raghunandan, K..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 and Cost of Equity: Evidence from SOX Section 404 Disclosures[J].The Accounting Review, 82(5): 1255-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