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高職課堂實踐化教學的主要方式
高職課堂實踐化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所學會計知識在實際中的運用,從而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控,提高其參加工作后的快速融入性。在筆者的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課堂實踐化教學法。
1.案例教學法。這是筆者最喜歡用到的一種教學法。會計課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課程。尤其是《基礎會計》、《財務管理》、《會計報表分析》等課程。在實習和其他實踐機會較少的情況下,大量的案例分析增加了學生的興趣、真實感和參與度。
教師在選擇案例時要注意案例的適應性和代表性。適應性是指案例要貼切和反映出所要授課的內容并適應學生的理解及接受能力。代表性是指案例在這一領域比較典型并緊扣時代主題,使學生通過這一案例不僅更深刻理解所學內容,同時感受到時代的面貌。如:講到《財務管理》“證券投資”這一章內容時,筆者就例舉了股市中的著名人物沃倫·巴菲特投資股票的傳奇經歷及相關案例,一下子就引起了學生的興趣。
案例教學的關鍵不在于教師長時間的解釋而在于學生圍繞案例進行的討論。因此,教師在簡短的對案例進行闡述后就應該提出問題,交由學生討論。此時,教師圍繞案例提出的問題非常關鍵。這些問題應具有針對性,讓學生在解決了案例中這些針對性問題后即領悟了所要學的知識。同時,這些問題既要適合學生的思維水平又能激發他們的想象力,使學生保持一定的參與度和興奮度。如:不同行業的“固定資產結構”和“固定資產成新率”是不同的,為了加深學生對這一內容的理解,筆者分別列舉了金融業、軟件業、商業、汽車制造業及鋼鐵業等不同產業的知名上市公司的固定資產及其成新率數據,讓學生分析為什么不同產業有不同的固定資產結構?分析固定資產成新率的差異,對企業未來的生產經營和發展能力有什么影響?通過這一案例的討論,可檢測學生相關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并為后面學習埋下伏筆。
在案例討論中,鼓勵學生踴躍參與、積極發言并允許有不同的意見出現,從而產生爭論等,保持課堂熱烈、民主的氣氛。教師案例總結時再一次闡述案例所折射的教學內容,加深知識印象。同時,亦可留出一些問題供同學們思考。
案例教學要求教師在生活中和有關資料里能夠發現適當的教學案例,并通過認真備課轉化為實際的授課內容。因此,成功的案例教學必然要耗費老師的大量心血,但也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
2.創設情景模式。這是筆者經常用到的一種模式。正如前文所言,高職會計是一門專業性、實用性很強的課程,如何讓學生理解所學內容在實踐中的運用并增加他們的實際操作感,創設情景無疑是一種比較好的模式。
創設情景模式簡單地說就是假設一種情景,學生作為情景中的當事人需要去處理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解決的辦法就是課堂上所要傳授的知識。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在1978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學認知觀》一書中寫道:“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就是影響學習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讓學生知道知識的用途,并應據此進行教學。”對于實用性強的高職會計教學而言尤其如此。學生往往不知或不理解所學內容在實際中的應用而造成接受程度低。例如,一些《基礎會計》中對會計分錄編制往往產生迷惑的同學,在實際工作中卻很快能掌握其要領。這就說明了心理學家皮亞杰所說的:人往往對有需要的事物產生較強的感知力。
正是基于這一理論,筆者在授課過程中大量采用了創設情景模式教學法,具體有以下幾種做法:
(1)課堂練習。筆者通常不會將一堂課從頭講到尾,一般都將留出1/3到1/2的時間進行課堂創設情景模式練習。此時可讓學生設想自己為應聘面試者或某單位的財務人員。同案例分析一樣,這些聯系問題應該也具有針對性和適應性。如:應聘時企業要求的條件是你要做內外兩套賬、套寫發票等才能成為公司一員,此時急需工作的你,應如何解決呢?事后再次講評要點加深同學們的知識印象。對正確的同學以資鼓勵,對答錯的同學說:“對不起,你落聘了!”或是“你本月要被扣獎金!不過你還有機會,所以下節課時你要正確完成交給我。”通過這種方式,同學們普遍反映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度加強了。
(2)單元練習法。單元練習是指在完成課程某一單元教學內容后所進行的階段性實務訓練。創設情景為學生作為不同單位的財務員工,但完成的工作內容比較相似。布置這些工作也即單元練習的內容在設計上應系統反映本單元的教學主題。使學生通過完成工作任務而感性地掌握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從而系統訓練學生思考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法的能力。如:《會計報表分析》中利潤表分析的重點在于分析利潤增減變動的原因及各因素影響程度,講完本章內容后,筆者就以一上市公司的利潤表作為資料,要求學生分析該公司利潤完成情況及其增減變動的原因,,確定分析的要點,并提出解決的方案。通過單元練習,使學生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模擬課題練習。在一本教材或一個主要教學課題結束后,筆者往往會進行幾次大型的模擬課題演練。演練的內容是以企業一個生產經營周期的基本業務以及前期的有關資料為基礎,通過一整套真實的會計憑證、賬簿、報表來進行高仿真的實際操作。演練的內容有時會涵蓋此前所學的內容,從而使學生達到對所學會計知識融會貫通的目的。此時學生在創設情景中扮演的是財務部門中不同的位置角色。如: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企業的會計人員,如果企業的領導要你“白條抵庫”、“坐支銷售款”,你應該怎么辦?這種練習的關鍵是資料的仿真性和內容的完整性。在手段上不僅有手工模擬,也要有電算化操作。前者首先進行,后者次之。
創設情景訓練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學習中,并在實踐性的練習里領悟、掌握所學的知識,明白所學知識之用途,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讓學生在踏入社會后能很快融入實際工作中。
3.撰寫小論文。撰寫論文雖然不是一種完全在課堂上進行的教學法,但此種方式卻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對課堂知識的再理解,尤其和老師的指導密不可分。所以在此也將它列為課堂實踐性教學的方式之一。
筆者一般在學期快結束時讓學生撰寫一篇小論文。論文的命題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和階段采取由老師命題或學生自由選題。學生通過收集資料等方式確定思路后,老師對其提綱再進行指導。論文內容不一定要長篇大論,但必須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鼓勵學生創新求異。此后,拿出適當的課時進行論文匯講。每個同學都要上臺闡述自己論文的內容和觀點,同時持有不同觀點的可以展開討論。
撰寫論文實際上是學生獲取知識、選擇信息和綜合技能運用發揮的過程。該方式利于學生深入掌握所學知識,培養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
二、完善課堂實踐化教學的途徑
在總結出以上高職會計課堂實踐化教學方式的同時,筆者認為,為保障和完善這些方式所達到的效果和質量,必須在所傳授知識的掌握和傳授方式及技巧上予以重視。沒有教師自身對會計實際運用中的體會,沒有精心備課的敬業精神,沒有科學的課堂授課方式方法,實踐化教學的質量就無從談起。根據以往教學經驗,筆者總結了以下幾種提高教學質量的途徑。
1.提高自身素質,做好備課工作。提高自身素質是指教師應充分掌握高職會計所要傳授的知識,充分理解、領悟所傳授知識的內容,在此領域有過長時間的學習并達到一定的深度。而高職院校相對于本科院校的職業性和高職會計的實踐性,更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會計知識的底蘊,而更要有實際運用的體會和感悟。教師要主動加強自身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的訓練,有計劃有步驟地到企業現場實習,并參加相應的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取得相應資格證書,達到高職教育對“雙師”型教師的要求(關于高職院校教師應達到的質素標準,筆者在拙作《職業化——高職院校改革的核心》一文中有詳細的闡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眰湔n工作的完善與否,直接決定了課堂的教學質量。備課除了要體現教學大綱所要求的精神,更要針對每節課的具體目標和實踐性進行一系列有的放矢的準備。明確授課方式、授課內容,把握重點、難點、知識點,做到注重教材而不唯教材。例如,在案例教學法中,案例的選擇和針對案例提出的問題,都要反復多層面地考量,以期最大限度地達到教學目標。在創設情景模式教學中,應事先做好訓練課目、場景設置、角色分配等多方面詳盡的準備。如何讓學生主動分析思考一些問題,使其對會計知識有更實踐性的認識是備課的重點。備課工作越仔細,越具針對性,課堂上的教學效果就越好。會計教學的實踐性和時代性,要求我們不僅要在課本上備課,同時在實踐中或其他資料里隨時留意,發現對教學有益的案例、素材,并將其納入自己的教案中。就像一名運動員在場上雖然只有幾分鐘,但背后卻要付出大量的心血。
2.關注差異,提倡互動。每個班里都有資質不同、領悟力和成績有差別的學生。筆者一般將其分為A、B、C三類。A類代表比較突出的學生,B類代表中等的學生,C類代表成績落后的差生。正常情況下,筆者只把少數學生歸入A類或C類,大多數同學會歸入B類。在正常情況下,使一個班的同學全部成績優異很難做到,但筆者要做的是盡量減少差生的數量并使全班的整體水平上移。筆者的經驗是分類要私密而客觀。一般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對新班級進行觀察和考量,然后分類。這個階段不可過長或過短。分類只是教師自己心中掌握備案,不可對外透露或特意表現出區別對待。同時分類的學生也會發生動態變化,不是一成不變。教學進度以B類同學作為主要參考標準;對C類同學可督促他們事先預習并在授課間隙個別輔導;對A類同學則鼓勵他們開拓創新并加大練習量。在一些實踐性教學方式中,教師則對不同類的同學設置難易程度有別的角色和課題,使每個同學都有適合自己發揮的空間。在分組討論時,A、C類同學要適度搭配,從而起到幫代作用。對不同類的同學采用不同評價考核標準,尤其是對C類的差生。要關注他們的每一次縱向的進步。在作業批改和課堂上對他們多表揚、多鼓勵,激勵他們學習的自信心。
我國教育授課方式的最大弊病就是被動填鴨式。大多學子包括我們自身的學生時代均有同感。主要原因是我們的教育體制對老師專業水平的要求遠遠超過對授課水平的要求,如何采用傳達率高、接受率強的授課方式得不到足夠的重視,也沒有成為評價一個教師的重要標準。在我國的師范類院校中,很少有開設專門講授教學方式和技巧的課程。但即使是再有趣的課程,學生也很難在長時間的被動灌輸中始終保持集中的精力。所以在老師上課過程中應盡量使學生參與進來,形成良好的教、學互動,讓學生在一定的興奮度中融入到吸取知識的氛圍里。同時要求教師注意授課技巧:首先語言要表達準確,條理清晰,沒有過多不必要的口頭語。其次要生動形象,富有啟發性,不照本宣科。既有課前預設,又要納入彈性成分,對在課堂上出現始料未及的閃光點及時捕捉并拓展開來。還有授課也應詼諧幽默,具有趣味性,使課堂氣氛保持適度活躍。這不僅能大大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也會漸漸縮小優劣的差距,使班級整體水平上移。
三、結束語
會計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應用科學,高職會計的教學目標又要求學生具備更強的實際操作性。因此作為高職院校的會計老師,其課堂教學的重點就是要讓學生最大限度的實踐化,并且利用各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熱情和自信心。從而提高實踐化教學的質量,讓學生在更感性的學習氛圍中加深對會計知識的吸收,這就是本文所要闡述的。當然任何教學方式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還應根據不同時代的學生狀況及業界的動態變化,與時俱進,做出更合理的教學計劃和安排。
參考文獻:
1.王士偉.財務管理[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2.涂自力.專業課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探索[J].高教論壇,2005(6)
3.奧蘇伯爾.教育心理學認知觀[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徐德鏞.會計報表分析[M].科學出版社,2005(7)
(作者單位:福州職業技術學院商貿系 福建福州 3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