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績效審計是對政府管理活動的經濟性、資源使用的效率性、達到目標的效果性進行的審計。
一、績效審計的目標、內容、職能
1.績效審計的目標。績效審計目標由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構成。審計基本目標在免疫系統理論視角下,政府績效審計應當適應政府審計功能定位發展的需要,樹立科學的審計理念,將充分發揮審計的免疫系統功能,保障國家經濟社會健康運行作為其最終的審計目標。審計具體目標是評價與揭示被審計單位資產財務績效,查找被審計單位管理漏洞、防止損失浪費、挖掘效能潛力,促進管理活動全面優化。
2.績效審計的內容。按照審計免疫系統新功能要求,績效審計的內容是“預防”、“揭露”、“抵御”三大部分。主要內容在“預防”方面是及時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及早感受風險,發揮預警作用;在“揭露”方面,查處違法違規、損失浪費、污染環境、損害群眾利益、破壞民主法治等行為,揭示體制障礙、制度缺陷、機制扭曲和管理漏洞,保障經濟社會安全健康運行;在“抵御”方面,注重對問題進行深層次分析,調動積極因素,防止消極因素入侵經濟社會系統,促進改革體制、健全法治、強化管理、防范風險等,增強“免疫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三大內容審計,推進從傳統路徑向深層次的拓展,一方面審計仍然需要重視各種違法違規、經濟犯罪等傳統審計內容,另一方面更加強調從揭露問題到預知風險、改進機制、抵御消極因素的轉變。將審計重點放在風險的識別與規避方面,這樣既可以抓住審計的主要內容,又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審計資源,取得良好的審計效果。
3.績效審計的職能。職能是某項事物或工作本身具有的功能,通過職能的有效發揮達到工作目標。績效審計的職能包括:第一,為政策制定機構檢查確定有關政策是否被經濟而有效執行或為政策制定機構履行此權力提供服務。第二,分析政府項目在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第三,報告所審項目的影響。第四,獨立分析政府部門的業績指標。
二、積極探索績效審計評價體系
建立一套科學可行的指標評價體系刻不容緩。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是審計范圍應擴展,財政審計把主要力
量檢查資金是否用于原定的目標、其效用評估;對采購審計主要關注整個采購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二是評價指標應健全,績效審計應建立規范的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建立科學、規范的效益審計評價體系,需要審計人員在實踐中改革和創新,運用創造性的思維方法積極探索。績效審計指標評價體系分為三個層次:(一)總體審計評價以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為指標。(二)評價管理活動的標準,以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和完成效率情況為具體衡量指標,這些指標的數值越大說明效率越高:(1)目標任務完成率=實際完成工作量/計劃工作完成量;(2)效率節約率=(計劃完成時間-實際完成時間)/計劃完成時間;(3)人均完成工作量=實際完成工作量/工作人員人數;再次,資源利用及資金占用標準。(三)評價專項資金支出時可用資金到位率=實際撥付資金額/按項目批復應到位金額、資金利用率=實際用于項目的金額/實際到位金額、資金有效率=實際用于項目的支出金額/按項目批復應到位金額,為衡量指標來反映資金再劃轉過程中有無財政、主管部門層層擠占挪用、有無貪污等違規違紀行為。公共工程資金效益審計也是如此。
三、政府績效審計的對策
審計人才資源有限,現代審計技術較陌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不強等影響著政府績效審計的效果。要使績效審計不斷發展,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整合審計資源,實現共享資源。在審計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下,有效整合審計資源,實現資源共享能為審計人員提供諸多便利,也是新形勢下審計工作的新方向。
2.編制績效審計操作指南。指南的出臺為項目的選擇和審計目標的確定提供了基本思路,對指導、規范績效審計業務行為,加快績效審計工作步伐具有重大意義。
3.建立健全各部門、各項目評估指標體系。各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對于構建科學、規范、實用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健全公共財政體制和深化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有重要意義。
4.擬定績效審計模板。績效審計模板的建立有利于審計部門有目的、針對性的進行審計,對被審計單位提出科學、合理的管理意見,改善被審計單位現狀,提高國有資金使用效率。
5.加大績效審計的考核力度。將績效審計納入年度考核目標,編著行業績效審計優秀案例。
(作者單位:江西省審計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