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銀行會計政策與財務政策的內涵
一般說來,會計政策是指在會計核算時所遵循的具體原則以及所采納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它包括不同層次、涉及具體會計原則和會計處理方法,是在允許的會計原則和會計方法中做出的具體選擇,是會計核算的直接依據;財務政策是根據其目標和理財環境以及本身的財務實力制定的財務方針和策略,用以指導銀行的理財工作。它主要涉及到防范風險、籌集資金、營運資產、控制成本、分配收益、披露信息等。從基本定義可以看出二者的主要區別在于:
1、會計政策是管理層在會計準則的框架下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具體策略或方法,其基本依據和最后的歸屬都是會計準則;而財務政策主要受銀行管理水平高低的影響,但同時也受制于宏觀經濟狀況、市場結構和競爭程度以及行業特點,其著眼點是防范和化解財務風險。
2、會計基本職能是核算和監督,側重于對資金的反映和監督;而財務的基本職能是預測、決策、計劃和控制,側重于對資金的組織、運用和管理。
3、會計的目的是要得出一本“真賬”,結論具有合法性、公允性、一貫性;而財務的目的在于使企業價值最大化,它沒有極值,只有恰當的、合理的,其結果不是唯一的。需要說明的是,財務管理是一門科學,但不是一門硬科學,而是一門軟科學。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成分。因為它賴以存在的基本條件都是假定的,是經驗值(如平均資金成本等)。財務管理難就難在要對不確定性的東西,依據經驗、判斷、模型、推理做出決策。
二、商業銀行會計政策與財務政策的辯證關系
從廣義上講,會計準則規范的內容都可以作為會計政策選擇的對象,但是,會計政策的選擇不是任意的或漫無邊際的,其必須與財務政策以及經營政策緊密結合,共同服務于銀行的戰略目標??梢哉f,會計政策、財務政策、經營政策三者各自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是在運用或選擇時又必須考慮與其他政策之間的合力效果。
(一)會計政策是財務政策運用的基礎
無論哪一類財務政策的運用必須首先考慮對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的影響。以并購業務為例,會計上關于企業合并的處理方法主要有新主體法、購買法、權益結合法,三種方法的基本理念大相徑庭,新主體法的理念是企業合并就像新設企業;購買法的理念是企業合并就像外購單項資產;權益結合法的理念是企業合并其實并不改變最終控制方所控制的經濟資源。三種方法對并購資產、負債以及實現損益的影響也是不同的。鑒于會計處理方法的不同,銀行在選擇被并購單位時的策略也是不同的,假如管理層希望借助并購改變當年的損益,那么按照我國會計準則,對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就不能實現這一目標,因為我國會計準則規定對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采取權益結合法。
可見財務政策的運用最終都體現在銀行財務狀況或經營成果的改變,而這正好是會計政策予以反映的內容,財務政策的運用必須以會計政策為基礎,充分權衡會計上的經濟后果。
(二)財務政策運用的結果通過會計予以詮釋
財務政策的運用無非是銀行各類交易中的一種,發放股利、期權激勵、內部轉移定價等等如同存款、貸款等交易一樣,都需要按照會計準則的要求反映對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的影響,一家銀行所有的交易經過公允的計量最終形成了自身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等財務報表。從這個意義上講,財務政策更接近于經營政策,二者分屬銀行不同經營層面的策略而已。
一般來講,商業銀行的財務政策包括資本管理(資本成本、資本結構、資本充足率管理等)、股息管理或股利政策、資產負債管理、投資管理、預算管理、業績評價、并購或兼并,風險管理等。從表層來看,這些財務政策似乎與會計政策關聯性很小,實際上如果從經營活動的角度分析,財務政策皆表現為內部或外部的經濟活動,這些活動的結果表象即為會計反映或監督的變化。以預算管理為例,預算管理從本質上將是在戰略目標的指引下,通過預算編制、執行、控制、考評與激勵等一系列活動,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經營效率,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一種管理方法,如果這種管理方法的運用不能改善銀行的財務狀況或經營成果,可以說該銀行的預算管理失敗,也就是說預算管理只有過程沒有結果。
(三)會計政策反作用于財務政策
會計政策運用的直接成果就是編制出符合準則的財務報表,然而財務報表的基礎是經營政策、財務政策等實施的結果,“利潤”、“資產”和“現金”受公司“經營政策”和“財務政策”的影響。更確切地說,資產周轉速度、利潤率、負債比例、股利支付率是影響公司“資產”、“和潤”和“現金”的關鍵因素。因此,通過對按照準則要求編制的財務報告進行分析,可以看出“經營政策”和“財務政策”的運用是否恰當。
因此會計政策不僅是財務政策運用的基礎,而且,還大大的反作用于財務政策,當然這種反作用力是有限的,因為會計與財務依據的標準不盡相同。例如,會計上通常使用會計利潤,即使會計利潤增加,也不能代表企業創造了價值或盈利能力提高。銀行可能通過“合理地、但過度地”增加資本投入,特別是營運資本(WCR)的投入增加會計利潤。因此會計利潤的增加并不意味著盈利能力的提高,這時對于財務管理人員來講應該使用經濟增加值等更為科學的指標來評價業績。
三、商業銀行會計政策與財務政策混淆的關鍵
從上述分析結果可以看出,雖然會計政策、財務政策都服從于銀行發展的戰略,但是二者相互獨立。在實務中二者經常被混淆的根本原因在于管理者通常將財務報告的結果作為財務政策的目標。
嚴格意義上講,這種管理理念或經營策略是不恰當的,任何層級的管理層只能通過業務的開展間接的影響財務成果,當然這里的業務既包括內部的業務也包括外部的業務。例如,管理層發現當年的成本超支,對于財務管理者來說,只能通過內部轉移定價或預算約束等手段引導相關部門及人員開源節流,而不能直接干預會計的處理方式,因為會計政策一經選定是不能隨意變更的。相反,會計政策相對獨立性對一家銀行來講應該更客觀,即使成本超支,對于會計來講,該預提的費用或該攤銷的費用還應當按照慣例進行會計處理,而不能受財務管理人員或管理層的牽制,那樣的話就變成了操縱利潤。
在新準則實施后,會計職業判斷的情況大大增加,似乎財務與會計的矛盾尤為突出,其實這只是表面現象。如前分析,財務政策的運用要受到會計政策的影響,在原制度下,會計政策單一固定,財務管理人員在運用財務政策時并沒過多的參考會計部門的意見。但是在大量職業判斷存在的情況下,財務政策的運用必須先由會計人員對該項業務進行職業判斷,然后財務管理人員再根據判斷的結果決定是否開展該項業務,似乎與傳統意義上的財務與會計的關系有所不同,其實只有遵照新準則,才能使會計與財務相互牽制,從而服從于銀行的戰略目標。否則,會計就變成了垃圾桶,所有開展完的業務都讓會計人員進行賬務處理,而如何處理業務人員或財務人員并不關心,但是領導者只關心處理后的結果,如果會計人員如實客觀處理,就有可能完不成當年的經營計劃,因此只能變相地從會計處理方法上變通或走捷徑,這樣便形成了會計信息質量的失真。
總之,財務政策與會計政策均服從于銀行的戰略目標,二者相輔相成,但會計政策必須保持相對獨立性,財務政策的運用應更多地考慮會計方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