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字:配比關系 機會成本 價值創造相關成本
摘要:本文通過對盈利能力財務指標的配比關系的思考,提出了現行的財務指標設計中存在收入成本費用與利潤之間不配比的缺陷,對企業的盈利能力分析和盈利預測造成了不良影響,作者認為應從收入的形成原因出發,綜合考察與收入形成相關的賬面成本、相關成本和機會成本,并從價值創造分析的角度出發,對現行成本進行重新劃分,在此基礎上實現收入、成本費用的有效配比,以更好的進行財務盈利能力分析和財務盈利預測。
現行的財務盈利指標多是以一定會計期間的銷售毛利潤或總利潤與當期的收入或成本費用進行對比,擬揭示當期利潤與收入的關系和當期利潤與成本費用的關系,其中利潤、收入、費用之間強調的是時間的配比,即要求當期的收入費用要結合當期的利潤進行比較,主觀上認為當期的成本費用會影響當期的收入,對此筆者產生了兩個問題的思考即是否當期的收入取得只和當期的成本費用存在相關關系,如果收入的取得和當期的成本費用相關,那么是和當期的全部成本費用相關還是只和成本費用某一部分相關。只有明確了上述兩個問題,才能夠弄清楚在進行財務分析時為了評價企業的盈利能力,到底應該將當期的收入與哪些成本費用進行配比,才能夠正確評價企業的現有盈利能力,既而預測未來的盈利能力
一、現行盈利能力財務指標的配比關系缺陷
1、 會計核算中的配比原則要求在企業在確認收入的同時要結轉當期的成本、費用。因此,在會計分期假設存在的條件下,企業核算當期的利潤只能基于已銷售產品的收入和已銷售產品成本之間的差額,而對于未銷售產品的成本則未納入企業當期的經營成果核算,而是作為企業的一項資產存在。相應在分析企業盈利能力等財務指標時,多是以當期的經營收入比當期的成本費用來測算企業的盈利能力的強弱,由此所引發的后果則是可能與當期收入所配比的成本費用很小,而尚未實現的收入所承擔的費用很大。這其中既有人為調節各期收入費用配比的原因,又有經濟業務本身所自發引起的。例如:企業在核算銷售毛利率時,按照目前的財務指標定義是(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收入,在預測企業的盈利能力時,該指標的數值是越大越好,但是聯系企業的實際生產情況來看,當企業實行低成本戰略,大規模生產時,每一件產品的銷售成本被降低,銷售毛利率被提高,當企業銷路不暢時,存貨被大量積壓,積壓存貨僅作為資產反映,存貨所占用的成本及資金利息在銷售實現前,對當期的利潤沒有任何影響。但從長期來看,企業的盈利能力下降是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最終通過財務分析指標所得出的企業盈利能力分析結果與企業的實際情況發生了偏差。
2、 經濟事項存在滯后性的特征。例如:通過各種廣告,人們對企業產品的認知有一個過程,今年的廣告費用可能并不一定帶動的今年的銷售額的增長而是帶動明年或者后年銷售額的增長,企業每年所參加的各種訂貨會所發生的會務費等實際并不能帶來今年的銷售額的增長而實際是帶來明年的銷售額增長,而會計上把當期所發生的各種期間費用都計入了當期的費用來進行核算。在財務指標的設計過程中,一直以來,我們試圖通過當期收入與成本費用的配比既而實現當期利潤與當期的成本費用可比性,而事實上,真正影響今年收入的成本費用有一部分是去年或前幾年的費用所引起,基于會計分期的核算方式人為地隔斷了這種聯系,以形式上的配比掩蓋了實質上的配比。以成本費用利潤率為例,分子是今年和前期成本所共同形成的利潤,而分母僅僅為今年的成本,在進行企業盈利能力預測時,以今年的成本去預測今年和過去幾年成本所共同形成的利潤,這樣的預測又有什么可行性呢?此外企業為了提高成本費用利潤率,可以通過減少當期的廣告投入,減少參加各種訂貨會,交易會的參加次數等,當期的成本費用下降了,由于前期的投入使得利潤并不會立即下降,當期的成本費用利潤率提高了,呈現出一派利好消息,但是從長期看企業以后各期的利潤由于前期成本費用投入的減少,將會呈下降的趨勢。財務分析的目標是為財務報表的使用者提供企業的真實財務狀況,在財務指標的設計過程有必要還原這種真實收入費用配比關系,正確反映企業的費用開銷所帶來的效益。
3、 從成本在企業價值創造中的作用來看,企業的成本可分為可創造價值的成本和不能創造價值的成本兩部分。可創造價值的成本是指該類成本的付出與企業的收入存在直接關系,顧客愿意為這部分成本支付價格,例如:企業的研發成本所帶來的產品功能的增強,企業加大對人力資源的培訓,使得產品的生產質量提高等;不可創造價值的成本是指該類成本對企業最終產品的價值形成沒有影響,顧客不愿意為該類成本支付價格,是一種無效成本,例如:企業由于生產水平的落后使得企業的廢品率偏高,由于生產質量的不過關使得企業的質檢費用大于優質企業等,會計上對于這一部分成本仍然是納入了產品成本核算范圍。由于可創造價值成本與不可創造價值成本在企業最終利潤形成中的作用不同,因此應對這兩部分成本與收入的對比關系區別對待。還是以成本費用利潤率指標為例,按照現行的財務指標的計算方式=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理論上認為該指標反映了企業所耗費的每一元成本能創造多少的利潤,該數值越高,說明企業創造利潤的能力越強。如果將成本費用區分為可創造價值的成本費用和不能創造價值的成本,再對該指標進行分析,可發現該指標并非越低越好,而關鍵是要看到底是什么成本引起該指標發生變動。可創造價值的成本在企業最終利潤的形成上發揮著重要作用,這部分成本的發生能夠被顧客所感知,顧客愿意為其支付高價,每支付一元的成本能夠給企業帶來更大的利潤,只要利潤的上漲大于成本的上漲,該成本的增加對于企業的盈利質量是有益無害的。特別是由于成本費用利潤率是一個相對指標,企業的管理者為提高成本費用利潤率,可能會放棄能夠給企業帶來利潤,但低于現有成本費用率的一些項目。以利潤/能夠創造價值的成本來對企業的盈利質量進行衡量時,代表了每一元的可創造價值成本能夠給企業多少利潤,反映了顧客對企業可創造價值的認可程度。以利潤/不能夠創造價值的成本則是代表了企業在創造一定利潤時的無效損耗,不能夠創造價值的成本與利潤總額沒有直接聯系,是一種的無效的成本耗費,顧客不愿意為這部分成本費用支付價格。因此該指標的數值是越小越好,代表了企業對無效損耗的控制程度。
在將成本區分為可創造價值的成本與不可創造價值成本后,能夠明確企業未來增收減支的努力方向,即企業為降低成本費用利潤率,首先努力的方向應是減少不能創造價值的成本費用開銷,其次才是調整投資能夠創造價值成本的運用。否則貿然減少能夠創造價值的成本費用將會引起后續期利潤以更快幅度的減少,能夠創造價值的成本與不能創造價值成本的劃分也有利于投資者對企業的盈利質量進行分析,對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進行預測。
二、對現行盈利能力財務指標配比關系的改進思考
1、以基于事件的相關成本費用與非相關成本費用的財務分析來代替權責發生制基礎下的期間應計成本和期間費用的財務分析。會計核算由于受到可靠性的影響,使得會計成本核算不能夠體現取得與收入相關的全部成本,而是僅僅是與收入相配比的部分賬面成本,而對于一些相關成本、機會成本并未納入核算范圍。此外,對于期間費用的核算,會計上并未對其形成原因進行深入挖掘,籠統歸入了發生當期,事實上存在許多本期期間的費用發生與本期的收入取得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而與下時期收入取得存在較強的相關關系。因此,有必要從當期收入取得的原因分析出發,用與當期收入取得相關的相關成本費用概念來代替應計成本和期間費用進行財務分析。在此基礎上,有必要對財務盈利能力分析中的利潤和費用進行重新定義,以便更好的進行財務盈利能力的分析和財務預測。新的利潤=產品銷售收入—產品銷售成本—當期產品銷售相關成本—機會成本+其他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支出+營業外收入—當期營業外支出—(當期期間費用—當期無關期間費用)—前期相關期間費用,新的成本費用=產品銷售成本+產品銷售相關成本+當期期間費用—當期無關期間費用+前期相關費用
2、從形成收入的原因出發,對企業的產品價值形成過程進行深刻反思,明確區分價值創造的相關成本和價值創造的無關成本,對利潤與兩種成本的關系區別對待。對利潤/價值創造相關成本而言,該指標反映了顧客對企業投入的價值創造相關成本所創造的價值的認可程度,顧客對企業價值成本所創造的價值認可程度高,則該指標將較高,相應顧客對該項成本所創造價值的認可程度低,企業所獲得的利潤也會偏低,該指標會偏低。由于在不同市場條件下對于不同產品的顧客的關注重點不一樣,對于同一類價值創造相關成本他們所愿意支付的價格也大不相同。例如:在對于某些產品,顧客非常關注產品的包裝,此時用于產品包裝投入的價值相關成本所能帶給顧客的感知程度是較高的,顧客相應支付的價格也會較高。相反在某些耐用品上,顧客關注的是產品的質量,此時對于提高質量的生產工藝的投入的成本耗費所能夠取得的回報是較高的。因此,該指標也反映了企業對市場的反映的程度,能夠迅速響應市場,滿足顧客需求的企業,該指標會較高。當該指標數值較低時,企業著手提高該指標的重心不在于減少價值創造的相關成本,而是如何能夠通過耗費相同的價值創造成本來贏得更多的顧客認可,以提高企業的盈利,在此時分析顧客的需求變得非常必要,企業需要不斷審視顧客的需求,以調整價值相關成本的投入,力爭在同樣成本的投入下,使顧客的價值感知最大。對利潤/價值創造的無關成本指標而言,該指標體現了企業對無關成本的控制效率,表明了企業在取得利潤時耗費了多少的無關成本,為企業未來的成本控制指明了方向,該指標的數值越大,意味著在取得同樣收入時,耗費的無關成本越小,企業的成本控制效率越好,企業的盈利質量越高。改進該指標的努力方向主要是通過不斷改進生產方式和管理方式,進行企業的業務流程再造,減少不必要成本的開支。通過收入/價值創造相關成本和收入/價值創造的無關成本兩個指標,解釋了企業利潤的真正來源,為考察成本費用與利潤的關系,進行未來盈利預測提供了有效的工具,避免了因傳統的成本費用利潤率偏低便認定企業的盈利能力的不強這樣一種誤區,避免了企業的經理人通過試圖削減企業價值創造成本來降低該指標,損害企業長期盈利能力現象的存在。
參考文獻:李玉周.現代企業經濟活動分析.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第 1版
王化成.郭復初.財務管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1版
羅伯特 C 希金斯.財務管理分析.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第1版
孫建國.存貨資金周轉率分析方法剖析.會計研究.2005.第7期
作者:王新 文章來源:西南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