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迅猛發展的IT技術,對企業傳統經營管理模式造成強烈沖擊。文章將對IT環境下,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系統所面臨的風險作出分析,并對抵御風險、完善內部控制提出建議。
關鍵詞:信息化;內部控制;風險;措施
20世紀80年代以來,飛速發展的市場經濟推動著信息化浪潮以銳不可擋之勢席卷全球。網絡、通訊、信息處理、人工智能和多媒體為核心的IT技術,赫然成為世界經濟與科技發展的制高點。迅猛發展的IT技術,對我國傳統經營管理模式造成強烈沖擊,并對各企業的外部經濟環境和內部管理控制產生巨大影響。本文將對IT環境下,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系統面臨的風險作以分析,并對抵御風險、完善內部會計控制提出建議。
一、網絡環境下,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系統所面臨的風險
計算機的應用給會計工作帶來了全新的變革。隨著IT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會計工作正由傳統手工核算向網絡電算化核算方向發展,這無疑是企業管理手段的巨大進步,但同時也給企業的內部會計控制帶來新的風險與考驗。具體說來,可以分為以下3個方面:軟件設計風險、網絡安全風險、人為風險。
(一)軟件設計風險
網絡會計的內部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會計核算信息系統中應用程序的質量,一旦軟件開發人員工作疏忽或惡意留下“后門”,造成軟件設計中存在嚴重問題,將會對整個會計核算系統的安全產生巨大危害。另外,市面上的通用財務軟件中,由于軟件開發人員考慮問題不全面,或對會計工作理解不深,電算化產品與實際會計工作不吻合的情況也時有發生。而核算系統的任何微小漏洞都會給不法份子留下可乘之機,利用技術化、智能化等高科技手段竊取企業商業機密的事例屢見不鮮,這也是軟件設計瑕疵給內部會計控制帶來的新的難題。
再者,會計人員只是應用軟件的使用者,對軟件編程等計算機專業知識掌握有限,很難及時發現設計錯誤,而在專業人員查出漏洞前,電算化系統只能按原設計多次重復同一錯誤,造成損失的擴大。這種風險,在手工會計核算中是極少出現的。
(二)網絡安全風險
在手工會計系統中,會計資料以紙張為載體,一經書寫,很難偽造,這無形中強化了會計資料的客觀性、真實性及完整性。而網絡會計系統中,會計核算、貨幣資金、信息存儲都采用電子文檔形式存于計算機內,并通過網絡傳輸。記賬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均實現了數字化、電子化,并實現了無痕跡修改。這一特點,使電算化會計資料極易被篡改或偽造,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會計核算系統本身原有的內部控制功能,給會計控制帶來新的風險。
另外,在網絡環境下,大量會計信息通過網絡傳輸,有可能被非法攔截、竊取、篡改;網絡會計系統遭受病毒攻擊或黑客入侵的可能性也很大;電子資料的存儲介質(磁盤、光盤等)容易損壞,一旦受損,數據很難恢復。
以上種種計算機、網絡安全風險加大了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難度,使會計核算工作面臨新的考驗。
(三)人為風險
所謂“人為風險”,指的是主要由人為因素造成的風險。會計資料是企業的絕對機密,每個企業都應對會計資料進行嚴格管理。而授權、審批是常見的內部管理手段。在手工會計系統中,一項經濟業務形成的會計信息中的每個環節都應由具有相應管理權限的人員簽章,方可辦理。這種方式雖然效率不高,但可以有效的防止作弊。在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中,權限分工主要以計算機口令加以區分??诹畲娣庞谟嬎銠C系統內,不像印章那樣由專人保管,一旦口令被偷看或竊取,便會產生巨大危害。目前,雖然信息化核算工具替代了落后繁瑣的手工核算,但人的思想觀念往往不能及時轉變,為了操作方便,有的企業電算化口令設置極其簡化,容易破解;有的企業“電算化主管授權、審核”這一功能形同虛設;有的企業電算系統中的各期會計數據沒有及時備份。以上種種人為因素造成的危害十分巨大,有關案例已發生多起,如:會計人員被客戶收買,竊取“電算主管口令”,非法核銷客戶的欠款及有關資料;銷貨人員竊得客戶的訂單密碼,偽造訂單,騙走公司產品等。
由此可見:信息化雖然給企業帶來了高效率,但同時也給企業的內部管理帶來諸多風險。原有的會計內部控制系統必須加以改進、調整,將控制的重點從單純對人控制轉變為對人、機共同控制,并將職能控制與程序控制相結合,從而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控制體系,以應對信息化帶來的種種挑戰。
二、網絡環境下,加強內部會計控制的措施與方法
(一)軟件設計和程序流程控制
軟件的研制、開發一定要規范。設計前要進行充分論證,深入調查、科學分析。軟件設計必須符合《會計法》的有關規定,并達到財政部頒布的《會計核算軟件基本功能規范》的要求。同時,程序流程也應嚴格遵守會計業務處理流程,在軟件中應設置防止重復操作、遺漏操作和誤操作的程序;對其他潛在的可預見風險采取措施預防;并為不可預見風險的處理留下系統空間。在軟件開發過程中,開發人員應及時把完成的軟件傳送給用戶測試;用戶也應及時向開發商提出要求或建議。在軟件使用過程中,開發商可以定期對用戶的系統進行在線測試,一旦發現問題,及時通知用戶,并進行在線升級,提高系統的安全性。
(二)系統維護和防毒措施控制
軟件開發控制是會計控制向前的延伸,而系統維護則是在會計核算軟件啟用后進行的硬件、軟件維護工作。硬件維護的主要內容是在系統運做過程中,定期進行硬件檢修,在設備更新、擴充、修復后,及時進行系統調試。軟件的啟用、維護也必須按照規定程序輸申請、測試、修改、還原、啟用等手續。
另外,計算機病毒可以破壞計算內存、硬盤、軟盤上的程序和數據文件,其復制和傳播能力強、破壞性強,必須嚴加防范。為確保網絡會計系統的安全,對安裝會計核算軟件的微機應盡可能做到專機專用,凡是與會計數據無關的軟盤(U盤)不要在財務專用微機上使用,防止交叉感染病毒,還要備有功能較強的病毒檢測和殺毒軟件,并及時升級更新,使用外來盤之前,要先進行檢測處理。
網絡版會計核算軟件中,為防止黑客闖入造成的數據泄密或數據被篡改等損失,要建立嚴密的訪問控制措施,并采用防火墻身份認證等技術來維護會計數據的可靠性,保證會計網絡系統的安全運行。
(三)制度建設和組織機構控制
鄧小平說過:“沒有好的制度,好人也會做壞事;有了好的制度,壞人也難做壞事?!敝贫鹊淖饔糜纱丝梢?。會計電算化系統有其獨特的運行規則,更加需要完備有效的制度來約束。
1、建立崗位責任制,明確職能分工。由于電算化程序中,各項會計職能(如:制單、審核、記賬)等相對集中,存在未經授權人員盜用口令復制、銷毀重要數據且不易覺察的隱患,我們必須加強管理控制,并形成有力的制度加以規范,應建立會計電算化崗位責任制,明確各崗位分工,堅持不相容職責分離的原則,確保各崗位權責分明、相互制約、相互監督。首先,會計部門與業務部門的職責應相互分離,即會計人員不直接參與采購、保管等工作。其次,在電算化崗位上也應設置明確的功能權限、賬套權限、操作時間權限等。如:對出納人員不賦予除固定資產管理之外的其他賬務處理工作;對制單人員不賦予審核權限;對審核人員不賦予制單權限、不得兼任出納工作;系統管理員負責系統安全運行維護,不得參與會計核算業務;會計檔案人員負責數據光盤、系統光盤及各類紙質資料的保管工作(系統光盤與數據光盤如能分開保管,更為嚴密),不賦予其參與數據備份的職能。
企業可以視自身情況,建立合適的電算化崗位職責,但必須堅持“不能由一個人單獨完成經濟業務全部流程”的原則。在業務流程上設置必要的控制點,由多人參與復核,是預防舞弊發生的有效手段。
當然,所有的制度都是靠人去執行,不斷增強財務人員的制度意識,保證制度的執行力也極為必要。如:對系統管理員、各操作人員密碼設置做來嚴格規定,防止不相關人員盜用;各級操作人員變動時,除做好工作交接外,還應關注用戶登錄名稱和密碼保護工作,按實際情況增減用戶名,變更職能權限。
2、建立嚴格的會計檔案管理制度。會計資料是企業的絕對機密,一旦泄露,損失嚴重,故對電算化系統輸出的電子資料和紙質資料,企業都應妥善保管。另外,對電算化會計資料進行嚴格管理,可以在計算機受損的情況下,及時恢復財務數據,保證會計資料不被丟失,對企業而言,意義重大。會計檔案管理制度,應包括如下內容:(1)系統初始化資料備份。對系統源程序、科目體系、報表數據來源、運算關系等各種初始化資料作為檔案保存。(2)建立日常數據備份制度。每月所有賬簿、科目匯總表、輔助明細賬應按時備份并分類歸檔保存,并將電子數據以紙質資料形式打印輸出。保留紙質資料的內容要以審計線索不被中斷為準。(3)所有備份用光盤、軟盤應粘貼明細標簽歸檔,由專人負責妥善保管。(4)做好會計電算化檔案的防磁、防火、防潮、防塵工作。(5)重要數據資料檔案應備份兩份,存放于不同地點。同時,定期對光盤、軟盤資料進行檢查、復制,防止由于時間久遠,磁性介質損壞,造成會計檔案丟失。(6)制訂規范的會計檔案借閱制度,防止資料泄露。
3、建立長期的培訓制度,重視復合型會計人才的培養。IT環境下的網絡會計,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會計電算化系統本身就是人機共存的系統,也就是說僅有計算機和財務軟件是不夠的,還要有能夠熟練操作計算機并使用財務軟件的人。
目前,許多企業的電算化會計人員多是原有的經過短期培訓的財務人員。他們雖然有豐富的會計經驗,但計算機知識的匱乏,仍使他們難以勝任電算化會計工作。突出表現是:對財務軟件的認識有局限性,對財務軟件的應用方法和各項功能掌握得不夠透徹熟練,對軟件運行中出現的各種故障無法及時排除。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原本功能完備的財務軟件,變成沒遇到伯樂的千里馬,只能完成簡單的制單、記賬、報表等基礎工作,而對會計數據加以分析、整理的智能化功能始終沒有發揮,無法改變手工核算中會計信息滯后于企業經營發展的狀況,大大降低了會計信息的有用性。
因此,必須建立良好的長效培訓機制,著力培養一批“會計—計算機—管理”型的復合型人才,才能推動企業的電算化真正向“智能化”、“信息化”發展。
三、加強內部審計控制
內部審計是會計內部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IT環境下,對電算化會計工作進行監督的重要手段。在電算化環境下,由于審計對象形式的變化,內審工作任務也更加復雜艱巨。這些對變化對企業內審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應加大對審計人員的高層次培訓,如網絡系統、電算化信息系統等方面的培訓,使審計人員能適應會計信息化審計需要。另外,還可以聘請專家審計以彌補內審力量的不足,內審人員還可以參與軟件開發階段的可行性分析、軟件升級可靠性審計,日常處理是否符合內控要求等。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電算化會計的普及范圍將越來越廣,而內部會計控制中的新課題、新難點將不斷涌現。而人們對新課題的深入研究,必將推動會計電算化理論和方法的進一步完善、發展。我們應以科學的發展觀統領IT環境下的會計工作,增強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張瑞軍.計算機會計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烏家培.信息與經濟[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
3、張英明.IT環境下會計信息系統內部控制研究[J].中國會計電算化,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