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以網絡資源交易為基礎的網絡經濟市場正在發育形成當中,但是一系列在邏輯上環環相扣的經濟學規律成為制約該產業發展的瓶頸,如:研發階段的檸檬市場效應、市場階段的準公共產品問題、融資階段的鎖定效應與囚徒困境局面等。本文旨在分析網絡產業市場的現狀和特征,探索和解決網絡經濟市場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確保這個市場的良性運作,促進網絡經濟健康發展。
[關鍵詞] 網絡經濟;困境; 產權保護
一、網絡經濟發展瓶頸存在的源頭
在經歷了世紀末的“郁金香泡沫”破裂之后,自2003年始,信息網絡產業似乎有風云再起的跡象。與Ebay、雅虎、Google、亞馬遜等網絡巨頭有關的一系列并購案例宣告了新一輪產業內洗牌的開始。2005年,這一風潮仍在繼續,直到最近的阿里巴巴收購雅虎中國,這些規模達數千萬甚至十數億美元的交易讓網絡產業出盡風頭。信息網絡業的“第二次春天”是否已經來臨?
前景似乎沒有那么樂觀。有一點是不容忽視的:至少迄今為止,這一產業的盈利狀況還是不盡人意。像亞馬遜這樣的電子商務企業,仍基本沒有找到盈利途徑。也就是說,盡管資金來往量巨大,但它們是幾乎不賺錢,甚至虧損的。即使是那些宣布盈利的企業,如果將機會成本考慮進去,其業績也極其有限。這就是網絡產業的硬傷:畢竟,靠計劃和誓言在股市上“圈錢”總不是長久之計。
似乎有一種強大的作用力在制約著信息網絡產業,使它在時間、技術、基礎設施、投融資、企業家才能、市場等關鍵要素都具備的情況下,仍然無法走向正常的盈利和發展軌跡一。經濟規律告訴我們,整個市場長期普遍存在某種經濟特征的時候,問題肯定不是偶然發生的。更微觀層面的影響信息網絡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可以說是該產業發展不能盡如人意的終極根源。
二、研發風險與檸檬車市場問題
眾所周知,信息網絡產業屬于高風險的產業。其前期風險主要集中在研發上。無論是做物理硬件、軟件、還是電子商務的企業,在競爭中關鍵的環節往往是看誰能代表著新技術率先進人市場。市場進人競爭的結果是“超邊際的”,[1]即先進人者才可能得到回報。信息網絡產業還有一個特點是市場回報周期長,即投資者可能很長時間內看不到利潤。這“兩長”結合起來,就會帶來與傳統市場不同的后果。
最嚴重的后果莫過于“檸檬車市場(lemon market)問題”(在美國俚語中,檸檬是次品的意思)。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克洛夫教授的著名理論。[2]他的研究證實,在二手車市場上,由于買者和賣者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經歷一段時何之后,次品車會完全將好車擠出市場。這一理論是具有高度解釋力的。在信息網絡產業市場上,也存在某種程度的檸檬車市場問題。如前所述,該產業的絕大多數項目研發風險大,初期工作周期長,這會導致很多私人投資不愿意涉險,而寧愿將資金投到風險更小、初期投人成本更少的經營項目中。經歷一定周期之后,低風險、低技術含量的企業就會占據市場。
硅谷的“風險投資模式”就代表針對這一市場悖論所做的努力之一,它積累了不少成功經驗,但也不是盡善盡美。一方面其他國家模仿硅谷模式幾乎無一例外遭到失敗;另一方面近些年硅谷本身也遇到了一些問題,風險投資并不能帶領市場完全擺脫檸檬車效應。
三、準公共產品、搭便車問題
公共產品的特點不是“公有”,而是“公用”,也就是在消費上的集體性;而且在一定范圍內,消費是非競爭的。同時,每個消費者的潛在意圖都是隱性的,而公共產品又具有高度“非排他性”,這就決定了公共產品很難防范消費者的搭便車行為。所以,一般認為,私有產權幾乎無法與公共產品提供并存。公共產品的私人運營注定是虧損的。
信息網絡產品當然非公共品,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準公共品”(Semi一Public Goods)的特性。首先是極端的非競爭性,無論是軟件業還是網絡業,增加一個人消費的成本微乎其微。其次,它也具備一定程度的“非排他性”。將其他人排除消費并非不可能,但在技術上非常困難,或者因為實踐成本過高而不可行。
類公共產品想要盈利,就必須突破“非排他性”的陷阱。這就要看它能否實現有效的產權保護了。信息網絡產品面臨著兩種類型的產權保護。[3]其一是對有形的產品使用的保護,即杜絕搭便車現象。其二是對無形的產品版權的保護,即杜絕技術盜用、無成本復制行為。保護產權本無稀奇,這在傳統產業中也是重要的環節。但在信息網絡經濟的背景下,產權保護的成本會很高,以至使保護變得幾乎不可能。
以軟件行業為例。由于類公共性,一些小型軟件,如國內的紫光輸人法,幾乎無可選擇地淪為免費軟件。而稍微復雜一些的,如圖像處理和殺毒軟件,嚴重地受到網絡版本流傳的威脅。消費者在INTERNET上的無數下載點都可以得到免費版本。商家可以使用什么方式來保護產權?通用的一種途徑是在安裝中使用“產品序列號”。但產品序列號自身也是非排他的。一個序列號放到網上,無數的人都可以實現共享,這一直是軟件生產商最為頭疼的事情。近些年,版本保護的技術力度加強了,大型軟件都進行序列號的服務器驗證,以保證每一序列號只能對應一臺PC。這一舉動的確極大提高了信息網絡產品版權保護的能力,但前景仍然不容樂觀。[4]保護它至少面臨兩個層面的沖擊:其一是來自網絡黑客,破解版本保護對他們來說幾乎是舉手之勞。現實中我們也能看到,幾乎所有的應用軟件都可以在網上找到破解版。其二是來自同類產品或者是模仿產品。尤其是后者,幾乎是軟件行業無法解決的一個問題。一種產品加密了,很快就會有另一種不加密的產品出來,核心技術并無差別。這樣就使加密軟件功虧一簣。而很多情況下,所謂不加密的新軟件只是對前述產品的簡單模仿,嚴格來說存在侵犯版權的問題。但問題是,要在網絡環境下杜絕這種版權侵犯,其成本可能遠遠高于保護帶來的利潤。置信法、密碼信封等保護措施在現實中都不能盡如人意,甚至容易讓競爭者乘虛而人,以至于最后生產商只能對版權侵犯聽之任之。
四、網絡產業的產權保護措施
信息網絡經濟發展中的侵權、欺詐以及不正當競爭等不行為,已成為制約網絡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要突破這一瓶頸,網絡企業幻想在技術層面和產業組織層面取得突破,尤其是相關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但從目前來看,尚無進一步的理論線索可以追尋,前景并不明朗。
隨著網絡與生活聯系的日益密切,與信息網絡相關的法律問題日益突出,但網絡立法的相對滯后,又大大影響了此類問題的解決。限于篇幅,我們僅就目前亟待處理的方面提出信息網絡立法須注意的一些原則問題。
1. 適應網絡特點、遵循網絡規律的原則
(1)全球性、跨地域性。計算機信息網絡構筑了一個與物理空間完全不同的網絡世界。這使得地域的界限變得幾乎沒有任何意義。而另一方面,由于社會現實環境、歷史、文化等種種因素,各國的法律制度存在很大差異。如果說傳統的法律基于地域管轄還能夠“各自為政”的話,那么信息網絡的發展與應用已經將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法律銜接推上更緊迫的日程。解決的對策是加強各國有關信息網絡立法及其研究的交流,建立一些現代信息化社會的國際法律準則,緩解以全球化為特征的互聯網絡與以國家、地域性為根基的法律之間的矛盾。(2)發展性、變化性。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的發展方興未艾,從而不斷地給法律提出新的課題,因此信息網絡法律亦需隨之不斷地更新,這也決定了有不少規范將是過渡性的。
2.信息自由與社會公共利益有機結合的原則
信息網絡確實給人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自由度,但絕對的信息自由是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理論告訴我們,任何信息不充分或信息過濫,都阻礙著市場機制的正常作用,損害著社會經濟,最終亦損害了信息自由。因此,從充分發揮信息網絡功能出發,從社會公共利益出發,都要求限制網絡上的絕對自由。每一網頁的主人或每一服務器的管理者都要對自己在網絡上的言論負責,否則就要承擔從關閉個人主頁或網站直至刑事責任的處罰。當然,網絡法律規范中如何將信息自由與社會公共利益有機結合,尋求到最佳結合點,還需要不斷探索和認識。
3.政府積極協調促進網絡發展的原則
由于信息網絡的跨地域性、全球性,其規劃、建設及運行中產生的問題都是社會規模的,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和協調。近年來,我國計算機信息網絡的建設和發展非常迅速,但全國的信息基礎設施還相當落后,制約了我國計算機信息網絡的建設和發展。信息網絡涉及眾多學科、采用多種高新技術,并且是跨部門、跨行業、聯系千家萬戶的系統工作,現代科技的發展要求政府參與網絡的協調和調控,為網絡的發展創造有利的內外部環境,特別是要運用立法以促進發展的功能,在統一標準下,加快計算機信息網絡的建設。
4.借鑒各國立法經驗,遵循網絡空間規則的原則
在世界經濟文化日益趨于全球化的今天,計算機信息網絡遍布全球,信息網絡活動以及網絡的管理建設具有更強的國際性。如歐盟委員會于1997年11月26日通過的行動計劃中,要求各成員國加強協作、共同加強對互聯網絡的使用管理,并設立歐洲網絡熱線,制定互聯網行業行為規則,防止違法有害內容在網上蔓延。因此,我國在網絡立法上應當充分借鑒各國立法的經驗,與各國通行做法接軌,不斷完善信息網絡法律。
另外,在網絡建設、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許多網絡空間特有的規則、禮儀、協議、標準,信息網絡立法也應當尊重這些既有的網絡規則。
--------------------------------------------------------------------------------------
參考文獻:
[1]楊小凱.網絡經濟的超邊際分析[J],今日科技,2001,10.
[2]Akerlof. 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ative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84:488500.
[3]〔美〕奧茲•謝伊.網絡產業經濟學[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4]袁勒位.全球盜版軟件損失的定量分析[J],情報科學,2004,12.
[5]徐慶榮.論計算化審計風險的成因與規避,中國管理信息化,2005,9
[6]閆麗萍.網絡時代的財務管理,財會研究,2005,4
[7]陳圓.ASP與中小企業會計電算化探析,財會研究,2005,5
作者:楊紅心 文章來源:河南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