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克新 王曉艷]
一、以凈收益為基礎的業績衡量標準
當前,大多數企業的業績衡量標準都是凈收益(包括每股收益、凈資產收益率和總資產回報率等)或凈收益加股價指標。這種標準不僅會刺激操縱凈收益的動機,而且無法避免其本身的諸多缺陷,這很大程度上緣于并非為衡量價值或業績而設計的會計體系。①凈收益對管理者當期努力所帶來的經營成果的反映是滯后的,這主要緣于收入的實現原則、費用的配比原則。如當期購貨未出售,期末升值并不確認持產收益;當期廣告性支出、資本性支出、研究開發性支出等能否帶來回報,往往需要經過很多年才能知曉,導致當期經營活動帶來的經營成果被滯后反映,甚至被遺漏。②將報酬建立在凈收益基礎上,管理者更有可能選擇將報告收益從未來期間轉至當期的會計程序。從機會主義觀角度來看,任何人都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管理者也不例外,如果他們的報酬建立在凈收益基礎上,他們就會為盡量提高凈收益增加當期報酬,而采取有損企業長遠利益的盈利增長策略。這種以犧牲長遠利益為代價的短期行為包括推遲維修支出、過渡削減研究開發性支出、提前處置設備以實現利得、減少員工培訓等,更有甚者違反相關法律、準則和制度的規定,操縱賬面利潤。管理者作為代理人并不以股東價值最大化為經營目標,而是片面追求會計利潤的最大化以實現自身效用的最大化,這一目標的偏離無疑會使代理成本急劇上升,股東財富隨之下降。③雖然財務會計反映了借貸成本,但卻根本沒有體現股東要求的最低風險回報率,其結果是高估會計凈收益,導致經常出現其實并未滿足最低風險回報的情況,把股東財富浪費在低效率生產能力的擴張上。財務會計對股東權益資金成本的低估,恰恰解釋了我國很多國有企業仍在成熟乃至夕陽產業上重復投資的現象,因為這雖不能給股東帶來最低風險回報,但卻能提高利潤并增加管理者的報酬,這種再投資風險是管理者以非經濟的擴張形式浪費自由現金流量。有些企業意識到了股權資本會產生成本,進而將報酬與凈資產收益率相聯系來消除再投資風險,但這同樣是錯誤的,因為管理者能找到其他方法,如多發行債券和回購股票大幅度提高凈資產收益率,但這種改善有損害股東利益之嫌。④在凈收益與報酬的相關性分析中,眾多實證研究顯示能用凈收益解釋的不到4%,凈收益與報酬之間的相關性很低,凈收益只是眾多解釋變量中的微弱因素,占相當比重的影響業績與報酬相關性的還有其他因素,如企業所處的生命周期、企業規模、經濟事件和噪聲交易等。對于處于創業階段的企業,收益對管理者努力成果的反映能力較強,相關性較低。企業規模越大,相關性越低。經濟事件和噪聲交易干擾越大,相關性越低。
二、以凈收益和股價為基礎的業績衡量標準
因為僅以凈收益為基礎的業績衡量標準存在上述不足,進而出現了將凈收益和股價共同作為業績衡量標準。管理者的報酬由三部分構成:年薪、現金獎勵和股票獎勵。在以凈收益為基礎發放年薪和現金獎勵的同時,給予管理者一定數量的股票期權,將管理者的當期利益與企業的長遠利益結合起來。
以股價為業績衡量標準能發揮如下優勢:①在有效市場上,證券價格能迅速地恰當反映所有為公眾所知的信息,以股價為業績衡量標準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管理者的努力成果,股價與管理者的努力程度是正相關的。②一般的股票期權具有長期激勵作用,使管理者的決策視野變寬。管理者成為股票持有者后,其目標與股東價值最大化的目標趨于一致。
當然也存在不足:①以股價為業績衡量標準的有效性取決于資本市場的有效性,證券價格越能迅速地恰當反映所有為公眾所知的信息,資本市場越有效。但到目前為止還不存在強式有效的資本市場,即使最發達的美國資本市場,也只是半強有效,因此不能過分依賴股價作為業績衡量標準。依賴程度取決于資本市場的有效程度,況且各國資本市場的有效程度既是動態的,又難免存在主觀判斷。②因股價易受經濟事件和噪聲交易的影響,如果干擾因素太多,業績與股價的相關性也就較差,既增加了不可控因素和管理風險,又可能因風險過大導致功能失調,使管理者決策視野變窄,從而采取以犧牲長遠利益為代價的短期行為,甚至會產生新的道德風險。③恰當反映股票期權價值,是以股價為業績衡量標準的關鍵,目前股票期權價值的確定還存在爭議,影響了這一標準的有效性。
將凈收益和股價共同作為業績衡量標準,可以取長補短,企業通過調整兩者之間的相對比例控制管理者決策視野的廣狹。因為凈收益對經濟事件和噪聲交易相對較不敏感,將凈收益和股價一起包含在契約中,要比僅包含股價更為有效。按照布什曼、英杰基克、基姆和薩、費爾薩姆和謝的分析結果,最理想的報酬契約是將凈收益和股價共同作為業績衡量標準。
三、以經濟附加值為基礎的業績衡量標準
經濟附加值(EVA)作為一個業績評價的新理念,是稅后凈收益與資本成本的差額,是一種經濟利潤。首先,通過EVA衡量系統,對會計準則進行一些調整,以使稅后凈收益建立在經濟利潤的基礎上。其次,EVA包括對所有資金(股本和債務)的機會成本的明確扣除,資本成本概念使股東和管理者把錯誤的擴張和兼并視為不經濟。EVA是由股東所定義的盈利水平,如果EVA為10%,即表示稅后凈收益超過資本成本的10%。這一業績評價體系從盈利性和經營效率兩方面指導企業不僅要增加利潤,還要提高資本使用效率。所以,EVA是經濟利潤,而非傳統的會計利潤。
它的明顯優勢體現在:①提高了融資效率,維護了股東權益。②成熟的企業往往能產生顯著的現金流量,但多趨向于持有或以過度投資或業務多元化的方式浪費掉。運用EVA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企業固有的對任何業務、項目和收購進行投資的沖動,盡管它們可能會有盈利,但不足以償付其資本成本。③進行適當會計調整的EVA與超出投入資本股東價值的溢出有著強統計相關性,后者正是股東價值管理的目標。④EVA的適用范圍廣,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以及政府機構等都可以采用,股東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目標僅定位于上市公司,而我國大量存在的是非上市公司,即使是上市公司,股票價值也要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并不總能準確反映企業的業績和股東財富。⑤建立在EVA基礎上的激勵制度使所有者和經營者的利益取向趨于一致,對經營者的獎勵是其為所有者創造的增量價值的一部分,使其像所有者一樣思考和行動,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因委托——代理關系而產生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最終降低全社會的管理成本,對組織行為也將產生積極影響。
EVA也存在局限性:①仍然基于會計估計值財務導向,應用程序比較復雜,無法適應迅速變化的內外部環境,計算結果對資本成本高度敏感,而資本成本的確定又依賴于歷史數據的過去導向。②對會計處理的調整限制了其對企業外部信息使用者的效用,到底應調整到怎樣的程度,存在很大的空間。③EVA采用了絕對數值,不能消除規模差異,即不同規模的企業,EVA不可比。
四、其他業績衡量標準
1.以凈現金流量作為業績衡量指標。現金流量固然與價值聯系最為緊密,是評價項目或投資的良好指標,但它不是一個用于日常管理的好的績效指標,因為:①在投資初期,現金流量往往是負的,犧牲短期現金流量,追求高投資回報有利于增加股東價值,但卻無法判斷管理者的當期業績。②有較高的現金流量并不一定代表良好業績,可能是缺乏良好的投資機會,或采取了過于保守的投資決策。
2.以企業的市場增加值(MVA)作為業績衡量指標。MVA是股票市值與累計資本投入之間的差額,反映了資本市場對企業未來盈利能力的預期。在金額上,MVA=未來EVA的現值。
如果某企業的EVA為0,利潤剛好等于投資者期望收益的“保本”狀態,那么企業的MVA也將為0。如果未來的EVA增加,則市場預期的MVA也會上升,反之亦然。只有努力實現EVA的持續增長,才能獲得MVA的持續增長。但MVA是基于股票價格對企業業績的評價,如前所述,其評價效果取決于市場的有效程度,這導致利用MVA評價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存在較大偏差,應用效果并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