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學術性。學術性即科學性,是指在論文中所表現出來的系統、嚴謹的理論體系。會計論文的學術性不僅表現在應用價值上,而且表現在理論價值上。主要表現為:
(1) 會計論文的寫作目的是建設與發展會計學科領域,描述會計經濟活動中某一新的現象、新的發現,對會計學科的發展具有實踐上的價值;
(2) 在理論上,對新的發明和創造有深入的理性分析,運用已有的理論知識,通過嚴密邏輯推導,求得規律性認識,豐富原有理論體系或者建立新的理論體系。
2.獨創性。獨創性是指在論文中對已有理論提出新的見解,展開有理有據的論證,自成一家之言或一得之見,從而使論文具有資料借鑒或應用的價值。獨創性并非拋開前人成果,而是在吸收和強化已有學說基礎上的創新,提出新觀點、新方法、新手段、新操作。
例。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會計學院碩士生導師袁小勇的《關于企業“損失”核算問題的思考》一文中,認為會計準則中,對會計的經濟活動只分為六大要素,即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而對“損失”問題沒有作出充分的考慮,提出了必須增設“損失”要素并應該單獨制定“損失”準則的觀點。(原文見《北京財會》1997年第4期)
3.應用性。會計是一門應用性、操作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采用專門的方法,對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完整、連續、系統的反映(核算)和監督,以提高其經濟效益。會計論文取材于社會生產實踐的各個環節,通過分析、總結會計理論知識和會計實務操作,發現新問題、研究新現象、探討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與途徑,然后再運用于社會生產實踐的環節中,指導會計人員及企業管理人員的實際工作,使其更好地參與經濟管理實踐活動。
例1.吳小鳳《代扣代繳與個人所得稅》文一中,就納稅人一次取得數月獎金或年終加薪的稅額計算問題提出了作者的兩項觀點,其一是:納稅人對于一次取得的數月獎金或年終加薪,應與當月的工資、薪金合并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其二是:只有當月合并計算后提高適用稅率的,方可通過計算月份所屬獎金、找出適用稅率的方法達到降低稅率的目的。(原文見《北京財會》1998年第8期)
例2.武漢理工大學管理經濟學院 黃輝《淺論企業業績評價的非財務指標設置》一文中,提出企業必須設立有關業績評價的非財務指標,把財務指標評價與非財務指標評價結合起來,并且大膽地設置了相關的指標。主要有:①對企業經營過程的評價,有:產品品質、售后服務、交貨效率、應變能力;②對企業與外部利益相關者的評價,有:顧客滿意度、市場份額、留住客戶和獲得客戶、從客戶處獲得利潤、政府支持;③對智力資本投入的評價,有:研究開發與創新能力、員工能力(包括員工積極性和員工培訓情況、員工勞動生產率等);④對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有:資源利用情況、環境保障狀況、公益建設等。